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掌阅官网
掌阅小说
掌阅书城触屏版
得间免费小说
华为阅读
掌阅企业版试用
红薯中文
趣阅中文
iCiyuan轻小说
魔情言情
神起网
有乐中文网
若看文学
喵阅读
书香云集
掌阅企业版代理招募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京ICP备11008516号
(署)网出证(京)字第143号
京ICP证09065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452
营业执照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电子出版物制作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jubao@zhangyue.com 举报电话:010-59845699
中信国学大典·心经 金刚经的评论 全部48条
我来说两句
进德修业 2024-10-06
当人的感觉器官、被感知的外界事物(如美色)和意识三者(根、尘、识)相接触时,心随境转,随之而产生贪、嗔、痴、慢、疑等不健康的思维,统称“思惑”,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器官+外物+意识=根、尘、识】
进德修业 2024-10-02
“我执”的妄心便在帮助众生中得到降伏。
进德修业 2024-09-30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语告诉人们,人生如梦,苦乐如泡影,成败如朝露,荣华富贵如浮云,名利如镜花水月,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无时无刻不在改化。
13****** 2024-08-12
佛家所说的“相”,就是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这个存在并非实有,而是本心所产生的幻象,因此,所谓的“相”其实就是本心所生的幻象。“相”并非是由本心单独产生之物,而是由“心”和“物”共同产生的,也就佛家所说的“相”,其实是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心相,另一方面是物相,有物相我们才能感到真实,否则我们碰到的东西就是真的虚幻了。“相”的两边就是心和物。因为有物相,我们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真实,反过来说,如果世界是虚幻的,那么,我们又如何体会得到呢?在佛教中,佛说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虚幻,但没有世界的本身就不存在,他说虚幻的目的并不是强调虚幻,而是要让修行之人不要住于这个”存在“。这才是佛所说的虚幻的正确理解。“相”不但要有物相,还要有心相。因为有心相,本心上才色、想、受、行、识这些东西,否则,我们又如何产生出这些看法和想法以及感受呢?因此,离了心相也就无所谓物相,同理,离了物相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心相。因此,佛家之中,所讲的“相”,其实是由心和物共同产生的东西,佛陀所说的虚幻,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让我们不要执迷于这些存在,这也是不住于相(无相)的道理。
13****** 2024-08-12
佛教中的“自性空”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对世间万物本质的理解。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或自性。以下是对“自性空”的详细解释:因缘和合: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例如,一张桌子是由木头、油漆、铁钉等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固定的自性。同样,人的身体也是由各种元素和条件组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实体。无常变化:由于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它们都是无常的,会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水可以蒸发成气,再变成云,最后变成雨,回到水中,这一过程展示了物质的无常性。超越二元对立:佛教中的“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这种理解有助于人们摆脱对事物固有自性的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13****** 2024-08-12
在佛教中,自性指的是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也被称为佛性、法性、真如、实相等。这种自性被认为是事物恒常不变的性质,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在道教中,自性被视为清净心,代表了一种绝对的平等和无分别心的状态。
13****** 2024-08-12
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果)
科级
2022-01-05
读净因法师解的心经和金刚经还是很有所得的,不像其他法师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本书脉络清晰,无乱七八糟的旁征博引,也无不必要的佛学名词解释。对有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道哲学的人读来更易理解
FJ202703709 2020-09-02
观:作何解释
FJ202703709 2020-09-02
一切有为法,
48 条记录 2/5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