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人生的失误

纠正失误的意义

怎样面对人生不可避免的缺憾,而不感到缺憾呢?

既然躲是一定躲不过去的,那么就勇敢地去面对它吧。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不再回头——勇敢地去面对它,你也许就会发现缺憾的本来面目,你也许就会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

人生的旅途并非处处鲜花,而要常常跟不如意结伴而行。疾病缠身、情场失意等缺憾,常常会使人忿忿不平,叹息不止。失去平缓的心态,心理容易发生心理扭曲、变形,不但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这时,我们就要学会自我安慰。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安慰别人,也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可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安慰,学会这样一种心理防卫的最佳方式,通过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适度的宽容,抚慰自己因失败、挫折、不幸而痛苦不堪、深感缺憾的心灵。

——面对缺憾,要告诉自己这是合乎自然的事情。缺憾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人必领的“快餐”——既“光顾”我,也“光顾”他,这是合乎自然的事;总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实际并不存在。这样想,我们在缺憾面前就不会伤心哭泣,而会发现缺憾之美,领略缺憾之美,相信自己总有路可走。

——缺憾似乎不讲情面,其实却具有慈母之心;缺憾对于我们的渴望似乎是冷淡的,其实却在鼓励我们。没有缺憾的生命是萎缩的生命。

——没有缺憾是神话,拥有缺憾才是事实。天才也有缺憾。人类应当传承一条真理,即“人类因为缺憾而存在,因为缺憾而永恒”。

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懂得缺憾的真义,那么缺憾就会在他的面前显露它残酷的一面:假如一个人40岁还没有升迁到主任,那就几乎永远不必再想这个位子了,因为临退休爬上来已经嫌迟,既然不可能再由主任的位子往更高阶层爬,那不如乖乖地待在下面,免得影响了其他有冲力的人!假如一个人20岁时不美丽、30岁时不健壮、40岁时不富有、50岁时不聪明,那这个人就几乎永远失去美丽、健壮、富有和聪明的机会了!

不懂得缺憾的真义,就无法领悟这个世界的另一面。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残酷得甚至不能给予失败者一点同情心:几个人执行秘密战斗任务,其中一个不幸受伤,无法继续前进。为了怕他被俘之后泄露军机,造成整个行动的失败,领导者不得不将那人灭口;几个人同去爬山,以绳索相连攀援峭壁,一人失足,悬在半空中,费尽方法不能解救,而其他人却可能因此都被拖下深谷。这时,只有割断绳索,将那人牺牲。这样,我们不必责怪任何人。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只要有所追求,那么就有缺憾相伴。在自重、自觉、自制引致的生命崇高境域里,缺憾就是奋斗者的重要标记,就是成功者的礼物之一。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奋斗中就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

虽然很多人长期的奋斗多有俗套和圆滑,虽然他们留下了很多缺憾的行迹,却也留下了很多成功的奥秘。他们的成功和人们的成功一样,就是洋溢的生命力突然冲决缺憾的堤坝。

懂得缺憾的真义且满身缺憾的人,一般不会因袭任何传统,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他们的去路。对他们而言,缺憾的路标全部是指向前方、指向成功之境的。后发制胜显然是满身缺憾者成功的奥秘之一。

大部分人的行为都受控于波动的情绪。一个人可能产生的情绪有疲倦、不安、痛苦、爱、沮丧、孤独、快乐、兴奋、生气、无聊、松弛、难过、缺憾……人生有着太多的情绪,缺憾在其中显得太微不足道,甚至已经被淹没了。

如果你一直处在缺憾的状态,例如肩膀一直垂着,走起路来双腿仿佛有千斤之重,觉得情绪甚差,那么你得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来,挺起胸膛,脸上堆满笑容。这个动作或许有些可笑,不过只要你做得勤快,它便能使你快乐,带给你很多乐趣。热情、渴求、感激、和气、温柔、幽默、快活、好奇、自信……这些状态可以帮你找到久违的自信,让你的脸上挂上笑容。

笑是所有情绪中最受人欢迎的,从缺憾中绽开的笑容是最美的。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情绪,可是我们已经真正体验到的又有多少?从缺憾中绽开笑容,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仔细体验。

回顾一下真正属于你的走出缺憾的历程。要知道,即使其他人也可能了解这些历程,但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并不见得了解那些细节,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你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担忧了多少时间,进行了多少次计划,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以及自己情绪上所受的影响。这些细节,都是值得你独自回味的。

如果选择你得到他人认同的某一个成功事例,回忆自己为走出缺憾而付出的真正代价,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赞扬自己,你将使自己感到满意。要努力回忆自己为成功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用去了多少时间,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正如一座大厦是由无数砖头建成的一样,你的成就也是多种原因促成的,是那些具体的工作使“精美的建筑”得以竣工。肯定自己的成就,就要认同并感激它们。

人生不是苦旅,别把境况看得那么坏。习惯于自我惩罚。自我折磨的人,一般视野比较狭窄,思维比较封闭。他们的眼睛只是死死盯在自己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上,结果把困境看得越来越严重,以致被自己压得抬不起头来。

与那些缺憾更多的人比较,你会不会长叹一声,然后便有“冬逝春到”的感觉呢?如果有,你就会抹去对人世的许多不平,对人生的许多哀怨。

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它并非逆来顺受,不思进取,而是随遇而安,放弃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重新设计自己,追求新的目标。一个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为什么一有缺憾就拼命去补足?正因为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我们的未来才有无限的生机和无限的可能性。这,何尝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把握正确的人生原则

生活的意义,除了要诚实之外,还必须受到正确原则的激发,必须不偏离正道地、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正直和忠诚。一个人没有原则,就会像一艘在大海中失去了航舵或方向的大船,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法律、没有规则、没有秩序、没有政府的人。

力量如果不与正直和善良的灵魂结合在一起,它可能只是邪恶的原则的化身。洛瓦利斯在他的《论道德》一书中指出,道德最危险的敌人是一个假想的最大的野蛮人,他拥有最大的力量和最充沛的精力,如果再赋予他以狂妄自大、野心勃勃和自私自利的品性,他就成了一个十足的魔鬼。

人群中具有这些特点的人可以说是世界的最大的灾难和最大的躁动者——这些被高深莫测的上帝造就出来的无赖,上帝派他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使命就是要毁灭这个世界。

由高尚的情操激发出充沛的精力的人是大不相同的,他的行动受着正直的品格和生活的责任等原则的制约。不管是在商务活动、集体活动,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他都是公平和正直的。他懂得:在治理家务中,公平和在治理国家中同样重要。在任何事情中他都诚实守信——包括他的言论和工作。对待反对者,就像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一样,他总是宽厚仁慈。

人的品格就是良心。他把自己的良心置于他的工作之中、言语之中和每一行动之中。

人的品格也是出于尊重。这种品格是一个最高贵和最高尚的男人和女人的标志:他(她)尊重代代相传的东西——包括崇高的目标、纯洁的思想和高尚的动机——包括以往时代的一切传人,也包括同代人中具有纯洁心灵的工人。尊重是个人、家庭和民族的幸福所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神之间,就不会有信用,不会有真诚,不会有信任,也就是不会有社会的太平和社会的进步。

具有崇高精神的人,把以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转化为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和他的理性联姻,产生的结果就是他的行动。他是为情所动,而不是为了讨人欢心;他珍视荣誉,蔑视耻辱;出于为别人考虑,他善于控制并且给人情面。他明白不能游手好闲的事理,他是掌握自己命运的舵手。真理就是他的女神,他要尽一切努力得到她,而不是要看着像她。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他就是太阳,他要用自己的明净指引他们正常运转。他是智者的朋友,平凡人的榜样,邪恶者的解毒剂。因此,他并不感到时间流逝,而是感到自己与时间同在。他感觉年岁渐大,与其说是通过体力衰弱,不如说是通过心灵的力量日渐强大。因此,他没有丝毫的痛苦,而是像尊重那些想帮他解去镣铐、脱离监狱的朋友那样,尊重所发生的一切诸如此类的事情。

超越人品的秘方

品格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在个人或多或少的调节和控制下形成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正义或邪恶的原则,日子是一天也无法过下去的。一个动作,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它也是训练出来的结果;这就如同一根头发,不管它多么细小,它都会留下投影。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不要屈从于它;否则,尽管你可以藐视它,实际上你却处于它的统治之中。

每一次行动、每一种思想和每一种感情,都可以归因于你所受的教养、你的习惯和你的理解力,而且,它们必然会对你将来生活的所有行动产生影响。因此,个性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改进变得更好;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堕落而变得更坏。

物理学中的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这也同样适用于道德领域。善行会对行为者发生作用和反作用,恶行也同样如此。不仅如此,由于榜样的影响作用,一个人的行为还会对他的国民产生影响。不过,人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他也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的力量是通过他的创造能力来衡量的。使用同一种材料,一个人可能会建造宫殿,另一个人可能会筑成茅舍,一个人建成仓库,另一个建成别墅。同样是红砖和灰泥,建筑师却可以把它们制成其他东西。因此,在同一个家庭里,在同一种环境中,一个人可能持之以恒建成大厦,他的兄弟却可能三心二意而且力不从心,只能永远生活在废墟中。一块巨石会成为弱者生活中的绊脚石,但它却是强者继续前进的垫脚石。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他可以把自己的行动引向善行,而不是导向邪恶。

然而,不经过一番努力,最好的品格也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经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节制的训练。在这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的踌躇、羁绊和暂时性的失败;有许多困难和诱惑要抵制和克服;但是,如果意志坚强并且心地正直,每个人都用不着灰心丧气,最终会取得成功的。正是这种不断进步的努力——力图超越现有的品格水平——使人感到振奋,令人心旷神怡。即使我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前进的路途中,我们每一次诚实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使我们的品格得到升华。

在光辉的榜样——人类的最优秀的代表——的指引下,每个人不仅仅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在尽职尽责方面,必然使自己的品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物质方面虽然不是最富有的,但在精神上他是最富有的;在社会地位上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在荣誉上是最高的;在智力上他不是最好的,但在德行上是最好的;他虽然不是最有权势和最有影响的人,但他是最真诚、最正直、最诚实的人。

品格要通过在原则、正直和实际才智的引导和鼓励下的行动来展现自己。它是最高形式,是在宗教、道德和理性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个人意志。它经过慎重考虑来选择自己的方式,然后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对职责的尊重高于对声誉的考虑,对良心的遵从高于对世俗荣誉的追求。它在尊重别人的人格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虽然在道义上的诚实可能并不是时尚,它却有勇气这样做,把这些交给时间和经验去检验。

虽然榜样的力量往往会对品格的形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但是,个人精神的自我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更为根本。仅仅靠后者就足以支撑生活,给个体以独立和力量。没有一种一定程度的实际有效的力量——这种力量由作为品格根基的意志和作为品格主干的智慧组成——那么,生活就是漂泊不定和漫无目的的——就像一潭死水,而不会像急流奔腾,做着有益的工作和保持着一个地区的机器正常运转。

当性格的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意志发生作用,并且受到崇高目标的影响时,人便开始投身于自己的职责之中,并且会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不管他付出了多少世俗的代价,可以说他达到了人之为人的最高价值。这时,他向人们展示了自己英勇无畏的性格,体现了果敢坚毅的最高信念。这个人的行为就会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并且会变成他人的行为。他的言语铭刻在别人心中并且会转化成行动。

走出痛苦的迷惘

生活,如果只有睛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如果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如果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因为世界上只有坟墓中的居民才不会再有喜怒哀乐。所有的幸福就像是一团缠结不清的纱线,它是由悲伤和喜悦构成的,而喜悦正是因为有了悲伤才是可爱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运,前后相随,鱼贯而出,使我们依次体味悲伤和快乐。即使是死亡本身也会使生活更为可爱,它让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关系更为亲密。死,也是通向更充实的生的道路,因此,死亡是人类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毫无疑问,我们欣赏那些以胜利者的姿态、以喜悦的心态面对人生所必须面对一切的人们,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斗争中无所畏惧,他们凡事希望,凡事相信;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遗余力;他们在苦难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微笑面对生活,怀着一份感激而生活,只有这些征服了命运的英雄才真正配称伟大。

生活的不如意谁也不能逃脱。我们会在内心里流泪,温馨的家会变得凄凉;和睦的家庭有时会被拆散;彼此之间的误解会让亲密的朋友各奔东西;恶意的诽谤会让人心痛;柔软的枕头会变得僵硬;生存竞争紧张而持久。我们听到的不是乐园中鸟儿的歌唱,而是模仿鸟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不祥的声音。太阳藏起了那张笑脸,天空变得黑暗可怕。雷声隆隆,闪电霹雳,大雨倾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可怕的事情呢?

曾经有人说过,解释一张笑脸容易,但是,说明眼角的泪滴难;解释成功容易,但是,说明失败难;解释幸运容易,但是,说明灾难难。

确实,苦难所引起的第一件事是在我们心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我为什么会遭受痛苦?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痛苦?其实,我们不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因为正是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我们克服痛苦的难度。真正能够解决苦难问题的,不是贫乏的理论,而是关心痛苦的实践。只有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对待痛苦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一种对痛苦的满意的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待痛苦,那么,痛苦就不是一种无意义的残酷,而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正是通过痛苦来改变或者说锻造我们,痛苦只不过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用来提升我们的品格的手段。只有经受了生活的苦难,我们才能获得隐藏其中的善,才会去思考生活,解释苦难。

人们对待生活和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这就是:悲观主义、社会向善论和乐观主义。第一种态度认为,世界从整体上来说,是糟糕透顶,无聊之极。这可能是最不好的一种态度。这也是对我们所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活着是否值得?人生是否有意义”的消极的回答。这种悲观主义哲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冲突、无常、衰败、毁灭。现实生活都只是幻觉,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是幻想。人类的最大的幻觉是认为自己来到人世是为了享受生活。

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往往放弃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得过且过,听任命运的安排与摆布,以各种借口自欺欺人。这样的人是生活中的懦夫。

第二种态度是持社会向善论的社会改良主义者。这是一种最近才产生的理论,并开始成为一种哲学观点,它比悲观主义大大前进了一步。它在承认悲观主义的大部分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而且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总的来说,世界并不是糟糕透顶。现实情况可能不是太好。我们对大自然了解的越多,我们对人生的多重意义看得越透彻,我们就越来越倾向于相信造物主的智慧和人生的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即使是牙痛,可能也是对人很有好处的。不管怎么说,在人类生活中,欢乐总是比痛苦多,幸福总是比不幸多,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缺乏理性的。因为在某一方面我们失去了,在另一方面我们会得到,我们会获得满足。一点不错,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而且,这两方面的状况越来越好。

第三种也就是最后一种人生态度是乐观主义。这种学说认为,世界已经是非常美好。它指出,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人们的身体状况、社会状况、道德状况,都已经非常不错。乐观主义者认为,尽管世界上还有邪恶的东西存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还是与我们追求完美的理想是和谐一致的,世界上存在着真善美。人们正是通过邪恶去发现和选择美好的东西的;人们也正是通过遭受痛苦和做出艰苦的努力来达到最高的幸福的。

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才能发现法律、社会统一、团结一致的意义。世界的公正不是在假想之中,而是在可经验的事实之中;不是在理想之中,而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说明,生活正因为它的实在性与潜在性,充满着希望而又令人振奋,它才有意义。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态度,正是体现了对生活、对世界的勇敢精神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或许它会给我们的生活一些启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有一只漂亮的鸟儿,站在一枝来回摆动的树枝上放声歌唱,树林里到处回荡着它甜美的歌声。一只田鼠正在树脚下的草皮里掘洞,它把鼻子从草皮底下伸出来,大声喊道:“鸟儿,闭上你的嘴,为什么要发出这种可怕的声音?”这只歌唱的鸟儿回答说:“哦,先生,我总是忍不住要歌唱。你看,空气是多么新鲜;春天是多么美好;树叶绿得多么可爱;阳光是多么灿烂;世界是多么可爱;我的心中充满了甜蜜的歌儿,我无法不歌唱。”

“是吗?”田鼠睁大眼睛不解地问到:“这个世界美丽可爱吗?这根本不可能,你完全是胡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我已经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了解的很清楚。我曾经从各个方向挖掘,我不停地挖啊挖啊,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只发现了两样东西,也就是草根和蚯蚓,再没有发现过其他东西,真的,没有任何可爱的东西。”

快活的鸟儿反驳说:“田鼠先生,你自己上来看看吧。从草皮底下爬上来,到阳光中来吧。你上来看看太阳,看看森林,看看这美丽可爱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要是这样,你也会忍不住流泪。上来吧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

同样,我们也可以对那些悲观主义者说:“出来看看吧,先生!看看这明媚的阳光,看看这可爱的世界,你会感觉到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样,你就会懂得生活的意义,懂得生活中各种烦恼和痛苦对于人生的意义,你就会懂得眼泪的真正内涵。每一种逆境都蕴含着等量价值的种子。生活中的痛苦经验、我们所遭受的各种挫折、所付出的代价,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世界的吸引力和神奇。它使得我们对虚无飘渺的来世做更多的、更深的思考。

悲惨的事情和痛苦的境况是一所培养美德的学校。它会使人神智清醒,遇事慎重;会使人改变举止轻浮,冒失逞能和太过于自信的恶习。

没有经受过任何苦难的人是世界上生活得最悲惨的人,不管他是好是坏,他没有经受过磨炼。任何以美德的荣耀,能力和素质与他无缘,因为任何德行都是付出了代价的回报。

他们自身的顺心如意和成绩不能称之为幸福。实际上,在生活中小小的成绩便带来极为巨大的、真正的欢乐,这样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如此看来,难道我们不能说,追求完美的幸福不只是一种幻想吗?

最大的困难往往是在我们所没有想到和发现的地方。令人痛苦的事情的出现,或许是为了考验和检验我们的实力。如果我们能坚定不移,经受住了考验,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心灵的平静,为我们完成了相应的职责而感到心满意足。最野蛮的战争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痛苦的战争,它们的伟大就是我们的伟大,它们的悲哀就是我们的悲哀,它们的胜利和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和失败,正像它们有荣耀、失败和胜利一样,我们也是如此。

经受磨难是接受道德原则的最好的学校。当遭遇困难已是不可避免时,我们要有勇气而且要愉快地面对它们。亚里士多德不是说过幸福与其说是在于我们的目标之中不如说是在我们的精神之中吗?与困难博斗是战而胜之的最可靠方法。实现某一目标的决心实际上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信心。我们的才智通过我们的需要得到磨炼。个人就是在遇到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前进的。

那些因愚蠢而失去了自己的机会的人,他们的回忆录将会是令人痛苦而又难忘的篇章,但是却充满这个世界的启示。一个人只要忠实于自己,只要他强壮健康,他就不会被世界所遗忘。人类很不容易获得成功,成功需要一系列的失败作为铺垫。人们一开始便遭受到失败,接下来又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直到最后,一切困难才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才取得了成功。

又想获得成功却又不愿承担获得成功的代价,这是软弱和懒惰的最明显的标志。要得到任何值得欣赏和拥有的东西都必须愉快地付出劳动,这就是实践中力量的奥秘所在。一个人或许宁愿辛勤劳动,也不愿游手好闲,因为游手好闲使得一个人的全部才华都没有得到运用和发挥,而是使它们处于一种昏睡和迟钝状态。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自身才能的运用本身就是真正的幸福的源泉,随之而来的收获比当下的直接所得要大得多。

一个理智、达观的人会渐渐地懂得,对生活不要期望太高。当他运用有效的方法力求成功时,他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他时时渴望幸福的降临,但他耐心地忍受各种苦难。在生活中,怨天尤人、悲号哀鸣是毫无用处的,惟有愉快而不懈的工作,才能有真实的收获。

理智而达观的人对自己身边的人也不会期望太多。只要能与别人和平相处,他就会容忍和克制。而且,即使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人,他也会有性格上的弱点,需要人们容忍、同情甚至怜悯。有谁敢说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呢?谁没有令人苦恼的事情呢?谁不需要别人的宽大、容忍和谅解呢?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人的素质取决于他们内在的体质和幼年时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把他们培养成人的家庭幸福与否;取决于他们经遗传得来的性格;取决于他们的生活中所见到的榜样的好坏。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就应该学会对任何人都要仁慈和宽容。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往往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每一个心灵都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小天地。喜悦的心灵会使这个小世界充满快乐,不知足的心灵会使这个小天地充满哀愁。一个人可能是他心灵的国王,另一个人可能是他心灵的奴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个体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心灵在任何情境下、在任何财富状况下,都会反映出自己真实的个性。对于好人来说,世界是美好的;对于坏人来说,世界是腐败的。如果我们的生活观念得到升华——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的应有之义是:不懈的努力,高尚的品德,高境界的思想,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也为别人谋利益——那么,生活就将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生活也就会幸福。相反地,如果我们把生活看作是自我表现、追求感官快乐和扩大权势的机会,那么,生活就将充满阴谋、充满焦虑和令人沮丧。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完成自己的职责。只有职责才是真实的,除了完成生活的职责,世界上再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行动。职责是生活的最高目标和目的,在一切快乐中,最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对生活职责业已完成的意识,而且,这种快乐是最令人满足的,是最不可能让人后悔和失望的。

当我们完成了尘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那些必不可少的、劳动方面的、爱情方面的或职责方面的工作——就像蚕结成了小茧以后死去,我们也要离去。虽然我们的生命短暂,但是,每一个人必须不遗余力地完成这些伟大的目标和目的。当这些工作都已经完成,我们就会感受到肉体的不幸,但是,最终我们走向了精神的不朽。

主宰自己的意志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从一个人使用榔头的方式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出他的力量的大小。因此,一位声名显赫的法国人在他的朋友提议他到某地定居和购买土地时,他简明而精确地描述了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他说:“到那里做生意可得加倍小心,我了解那里的人们。从那个地方到巴黎兽医学校来求学的学生,在解剖课上并不使劲敲击动物的砧骨,他们缺乏力量。如果你在那里投资,你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报。”

这段经过缜密思考的话,表明了观察者对性格特征所具有的细致而又公正的鉴赏能力,它极为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正是每个个体的力量使得一个国家变得强大,并且是每个个体赋予他所耕种的土地以价值。这正如一句法国格言所说:“人类的力量,就是土地的力量。”

土地耕种中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对有价值的目标的追求中,坚韧不拔的决心则是一切真正伟大的品格的基础。充沛的精力会让人有能力克服艰难险阻,完成单调乏味的工作,忍受其中琐碎而又枯燥的细节,从而使他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驿站。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各种令人沮丧和危险的磨炼,才造就了天才。

在每一种追求中,作为成功之保证的与其说是卓越的才能,不如说是追求的目标。目标不仅产生了实现它的能力,而且产生了充满活力、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的意志。因此,意志力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力量,概而言之,意志力就是人本身。它是人的行动的驱动器,是人的各种努力的灵魂。真正的希望以它为基础,而且,它就是使现实生活绚丽多姿的希望。在伯特尔修道院镌刻着一句格言:“希望就是我的力量”,这句格言似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塞亚克对儿子说:“当断不断、优柔寡断真让人伤心。”的确,没有比一个人的勇敢果断更为难能可贵的财富。即使一个人的努力最后惨遭失败,他也会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尽心尽力,而无怨无悔和感到欣慰。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看到一个人面对艰难困苦气节凛然、顽强拼搏;看到一个人满腿鲜血、四肢失去知觉,却凭着勇气奋然前行,这是最令人感到欢欣鼓舞和最为壮观的事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不能及时地付诸行动和成为事实,那么就会引起他们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但是,目标的实现,正像许多人所做的那样,不仅需要耐心的等待,“直到普通平凡的布柳彻最后成为普鲁士元帅”,而且还必须是坚持不懈地奋斗和百折不挠地拼搏,就像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那样。切实可行的目标一旦确立,就必须迅速付诸实施,并且不可发生丝毫动摇。在生活中的多数情况下,对枯燥乏味工作的忍受和含辛茹苦,应被视为最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原则,为人们所乐意接受。阿雷·谢富尔指出:“在生活中,惟有精神的肉体的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奋斗、奋斗、再奋斗,这就是生活,惟有如此,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可以自豪地说,还没有什么东西曾使我丧失信心和勇气。一般说来,一个人如果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目标,那么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休·米勒曾经说过,使他受到良好教育的学校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这所大学校,在这里,艰难困苦和人世沧桑是最为严厉而又最为崇高的老师”。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适辞,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我们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瑞典的查尔斯九世还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对意志的力量抱有坚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情,他总是摸着小儿子的头,大声说:“应该让他去做,应该让他去做。”和其他习惯的形成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勤勉用功的习惯也很容易养成。

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即使是一个才华一般的人,只要他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挠地从事某一项工作,他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福韦尔·柏克斯顿认为成功来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别的勤奋用功,他坚信《圣经》的训戒:“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

不进行英勇无畏的奋斗,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就的。人们把自己的成功主要归结为遇到困难时意志的积极进取,即我们所说的努力。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经常发现许多乍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结果,最终都出乎意料地变成了事实。热切的期望本身有可能变成了现实。不过,一般我们提出某一要求,都会考虑实现它的前提条件和自己的能力。相反地,胆小怕事,犹豫不决,你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并且,似乎主要是事情本身不可能发生。

据说,有一个年轻的法国官员,他常常在自家房屋周围漫步,并且总是喜欢叫喊:“我要成为法国的陆军元帅,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他的这种强烈愿望是他对成功的一种预觉,因为这位年轻的官员后来果真成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死的时候已经是法国的陆军元帅。

《怪人》的作者沃克先生对意志的力量笃信不移。他说,有一次,他病得很厉害,他决心立即恢复健康,结果很快就痊愈了。这种情况可能会偶尔出现。但是,尽管这种方法比许多药方便安全,却并不是每每见效。精神的力量超出身体这个物质载体的承受力,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劳累过度最终会使身体彻底崩溃。据说摩尔人的领袖莫利·摩陆克得了不治之症,卧病床榻,已是奄奄一息。正在此时,摩尔人和葡萄牙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战争发展到了最危机的关头,摩陆克从病榻上一跃而起,迅速集结军队,领导他们浴血奋战,终于大获全胜。但是,摩陆克终因过度劳累,病情迅速恶化,而很快死去。

一个人如果下决心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下决心要做成什么事,那么,意志或者说动机的驱动力会使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偿。虔诚的信徒总是习惯于说:“无论你祈祷什么,你都能得到,因为这就是我们意志的力量,上帝与我们同在。无论我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郑重其事,最终我们都能如愿以偿。如果一个人没有做一个谦虚谨慎、富有耐心的人或做一个自由的人这样的强烈愿望,那么,他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意愿的。”

据说,有这样一位木匠,有一天,当他修理法庭法官的座椅时,人们发现他在以往日少有的细致,对座椅进行改进设计。有人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解释说:“我要让这把座椅经久耐用,直到我自己作为法官坐上这把椅子。”说来奇怪,这人后来果真成了一名法官,坐上了这把椅子。

人生活的态度可以转变为意志,转变为信心。著名精神病学家卡尔·门宁格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也表达了这一真理。他说:“人的生活态度比事实更重要。”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事实,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困难,不管它显得怎样的没有希望,我们对事实的态度才是最为重要的。在你做一件事之前,如果你认为某一事实会导致你的失败,那么,在你实际动手之前,你已经让事实从精神上摧垮了你。相反地,自信、乐观的态度会让你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克服某一事实对你造成的困难。

自信心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平常主宰你的精神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到的是失败,那么你面临的将是失败。但是,如果你想到要自信,并且让它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习惯,那么,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会有克服它们的能力。自信心实际上会引导出不断增强的力量。巴西勒·金曾经说过:“勇敢一些,你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这句话是经过了的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的。如果在你的生活态度中你的自信心增强了,你就会感到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帮助你。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谁相信自己的能力,谁就能征服世界。”他又补充说:“如果做一件你担心不能成功的事,那么,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在生活中缺乏信心,感到害怕,有不安全感,那么你很快就会失去力量。

有一次,斯托维尔·杰克逊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进攻,他手下一位将军很是担心,他反对说:“我担心……”或“我害怕……”杰克逊把手放在这位下属的肩上,说:“将军,不要考虑你的担心。”

诀窍就在于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心里要有一种踏实感、安全感。这样,就会驱除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对一个长时期被不安全感和恐惧纠缠的人,他应当去阅读圣经中有关勇气和信心的一些论文,并用红铅笔将它们划出。他应该把这些话牢记在心,使自己的头脑中充满各种健康的、快乐的和强有力的思想。这些充满活力的思想会使他从一个精神颓唐沮丧的人转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在几周之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从一个彻底失败者变成一个充满自信、充满激情的人。他可以充满勇气和魅力。通过一套程序简单的思想调整,一个人能够重新获得信心和力量。

关于意志自由的问题,不管逻辑学家从理论上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在实践中,每个个体都会感觉到,他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是自由的。他不只是一根被抛入水中作为判断水流方向的稻草,而是一位身怀绝技、本领高强的弄潮者,有能力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并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掌握航向。没有什么东西能绝对约束我们的意志,我们能在实践中感觉到,也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意志没有被魔力迷住,没有让魔力牵着鼻子走。否则,如果我们不这样思考问题,那么,所有良好的愿望都会化为泡影,无法实现。

我们全部事业和行为方式,虽然遵循家庭的准则、社会的调节和公共制度,但是事物的实际进程都表明了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如果没有意志自由,哪里还有什么责任感可言?那教育、忠告、布道、谴责和惩罚又有何补益?如果法律不是人们的普遍信念,人们不把它作为自己作出的决定来普遍遵守,那么,法律又有什么作用呢?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坚守良心表明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

意志是完全属于我们的东西,人生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也仅仅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积久的习惯和物欲的诱惑不应当成为奴役我们的主人,相反,我们是它们的真正的主人。即使我们向它们屈服,良心也会告诉我们应该抵制,即使我们真正下决心要成为习惯和诱惑的主人,我们也不需要超出我们自身所具有的、更坚强的意志。

有一次,莱蒙雷斯告诫一个年轻小伙说:“现在,你已经到了该自己拿主意的年龄了。否则,将来有一天,你会置身于你自掘的坟墓中呻吟哀嚎,你无力推开堵住坟墓出口的岩石。对于我们来说,最容易形成习惯的就是意志力。你应该好好学习,然后坚决果断地做出决定。这样,就会使你漂泊不定的生活安定下来,不再像秋风中的落叶,随风飘零,任意东西。”

柏克斯顿坚信年轻人做事喜欢意气用事,随兴趣之所致,除非他已经形成了坚强的决心并能持之以恒。柏克斯顿在给他的一个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你已到了该对人生方向做出自己的选择的关键时期,你必须制订出抵御不良影响的保护性原则,必须果断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否则,你就会陷入无所事事的困惑之中,养成漫无计划和目标、做事效率极为低下的习惯和性格特征,成为一个懒散拖沓的年轻人。而一旦你堕落到这种地步,你就会发现找回失落的自我可决非易事。我坚信年轻人喜欢随心所欲,凭一时兴趣行事,我曾经就是那样……我生活中的乐趣和全部的成功,都源于我在与你现在的年纪相仿时所做出的转变。如果你在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时候,下决心勤勉用功、做事严肃认真,那么,在你的整个人生中,你会感到欣慰和愉快,因为你的决定是明智的。”

意志,如果不考虑人生方向问题,那它就只不过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和不屈不挠的同义语。但是,显而易见,任何事情都有赖于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动机。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方向是感官的快乐,那么,坚强的意志可能是可怕的恶魔,而聪明的才智只不过是它的下贱的奴仆。但是,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真善美,那么,坚强的意志就是造福人类的君王,而聪明才智才是人类最高财富的侍臣。

打通前进的道路

一份劳动,一份收获,这是一个绝对不能拒绝的要求!货币工资应足够维持你的工人的生活,使他继续工作下去。除非你想要干脆把你的工人从这个世界消灭掉,对于最高贵的劳动者和最不高贵的劳动者,这样的工资都是必不可少的。

应该说的明的是,这特别关系到前一类劳动者,即高贵的和最高贵的劳动者,但也有助于解决一切其他类劳动者和工资这个难题。

而且,归根到底,你需要任何报酬吗?难道你的目的和生活目标,就是要用英雄行为去享受快乐,去过一种豪华舒适的生活,成为众人所称之为的这个世界或另一个世界的“幸福”的人吗?不是的!时代的整个精神秘密就在这里,就在于你能以完全清醒的心智替自己郑重地回答“不”。

勇敢的人必须把生命舍出去。把生命舍出去吧,你总不希望为了相当的价格就把生命都出卖了吧。比如说,多高的价格才能满足你?对于你来说,你的生命的合理价格就是整个的空间宇宙,整个无垠的时间,以及时间和空间所包含的一切,这才是能满足你的价格,如果你是正直的人,你的价格就是一切,一点也不能比这少。这一切都是你的,你会因此而享有一切。你永远不会把你的生命,或生命的任何部分很圆满地出卖掉。

把生命舍出去吧,像一个高贵的灵魂,不要求任何价格。这样做,在某种意义上,你就会因此得到一切。在一切时代和情况中,英雄的人就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最英雄的时代,还是在最不英雄的时代。

在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些解决工资问题的措施中,必须深刻地体现这里所说的道理,否则,那些措施就决不能说是圆满的。

总的说来,我们完全赞同古代那些修道士们所说的“劳动是神圣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真正的工作是值得崇拜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在一个从事劳动的人身上,不管他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属于世界的东西都被赋予了实在的形体;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一首精美的小诗。他的思想,哪怕他只是一个贫穷的陶工,也是一首壮美的史诗。这首诗,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见,或者是隐隐约约地看见。对于其他任何人来说,它是属于世界的东西,是不可能看见的。对于自然界本身来说,它也是属于世界的东西,因为它仍然还是一种“虚无”。对于这样的人,世界的力量会给予他关照;他也是在世界里工作,为世界而工作。如果一个人仅仅只看到物质世界的力量,那么他可能会离开这一职业;在他舱里“虚无”就永远不会变成有形的东西,“虚无”就只能是一种“靠不住的东西”,一种虚伪的东西,这种东西还是没有的好!

一个人如果不听从灵性世界和沉默者的忠告,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真实的可见性,也不会听到真实的语言。你必须追索到事物的根源,必须像赫拉克勒斯那样,忍受长期的痛苦,经过长期的劳动,这样,在你面前才会出现胜利的曙光。

这就如同在战场上或跟战斗中的冲锋一样,——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战斗呢?——你也应该不怕流血牺牲,不贪图安逸,不贪生怕死;想象中的乐土上的欢歌笑语,贪婪的地狱中的嘈杂声,都应该像谎言一样,被你静静地踏在脚下。你的工作,将和但丁的工作一样,是你永垂不朽的支柱。

尘世和它的工资、它的批评、忠告、帮助、阻碍,都像泛滥的海水一样毫无用处。你在混沌中畅游,在混沌中扬帆,能够作为向导的不是那汹涌的波涛,也不是那些杂草丛生的海湾的涡流,而只有心中的梦想。

只有心中的梦想,有时给你混浊的世界投入一道清晰耀眼的亮光,它有时又会陷入一阵可怕的黑暗,这就只有靠你自己去把握时机。这就是从混沌和地狱的黑暗中给你自己开辟道路的途径!

更精确地说,一路之上,你纯粹是和“疯狂”结伴而行,——它确实是个令人不愉快的伴侣!你到处寻找“疯狂”,可它却是隐藏着的、无边无际的、深不可测的“夜”的王国。从中你可以获取新的智慧。所获得的智慧越高,那你就越是和疯狂比邻,离疯狂越近。精确地说就是如此。当你看到那种进入尘世的最高智慧,总是带着这种诱人的疯狂的气息,并且总是和疯狂相辅相成的,你的心里或许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任何一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一些疯狂的性质,这是运作过程中的一种宗教的狂热。

没有这种狂热,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完成。要么是你没有工作,否则,你就只会在雇主眼光监视你的情况下才认真工作。你会贪得无厌地要求工资,死命抓住工资的时候,你会像生产流水线那样敏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不会戴着做工考究的毡帽,而是戴着一顶纸板和灰泥做的帽子,坐着马车在街上东游西逛。你不是做或现世的灵魂的向导,而是让“黑色还是白色的争论”充斥着人们的心灵。所有这一切,使得让人心烦意乱的地球人满为患,黑暗得快要爆炸了。他们这种伪装的外表,对人的感官和眼睛来说,是最舒服的;但是,对人的肉体和灵魂来说,是最值诅咒的。

这种伪装的外表,就像虚假的织物编织的衣服或者是一个浅薄者制定的法律,决不是真正的羊毛和货真价实的东西;这些只不过是魔鬼扬起的灰尘,是对上帝和人类的诅咒和亵读!如果没有笃信宗教的虔诚,任何人都不会工作,或者说不能够工作;即使那些贫苦的从事日常劳动的人,包括缝制大衣的裁缝,制作鞋子的手艺人,都是如此。每一个人如果没有监工的巡视就不劳动,或者工作就出错,那么,工作对你和他们来说都是令人不愉快的。

调整适宜的心态

“正常”和“反常”已几乎没有什么大用了,因为它们有这么多不同的含义。对于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来说,强烈的倾向是用更具体的、而又属于这些方面的概念来代替这些十分一般的词。

关于正常,人们一般来说是从统计、文化相对论或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解释的。然而,就像交际场合或礼拜的用语一样,它们不过是一些传统的解释,而并非日常的解释。正常一词所具有的非正式意义就像专业含义一样确切。

当大多数人问“什么是正常的”时,他们心中是有数的。对于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在非正式场合的专家,这是一个价值问题,它相当于问,“我们应当尊重什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应忧虑什么”;以及“我们应对什么感到内疚或者感到问心无愧”。

我们既在专业的意义上,也在非专业的意义上来解释这一问题。在这一领域曾有许多专家付出努力,尽管他们在大多数时间不承认这一点。在正式会话中,关于正常应该意味着什么,有过大量的讨论,但是,关于它在具体情况下实际意味着什么,却只有相当少的讨论。

由于这一问题具有如此典型的重大价值问题,以致于心理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学家以及心理学家们对它重新产生了兴趣。E·弗洛姆是从良好、适意以及价值谈到正常问题的。在这一领域内,大多数其他作家也是这样。

这种工作一直非常明确的是要努力构建一种价值心理学,这种价值心理学最终可能作为普通人的实践指导,也可以作为哲学教授和其他专家的理论参照系。

对于这些心理学中的许多人,所有这些努力越来越被认为是企图要做正规的宗教曾竭力要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也就是给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性的理解。这种人性涉及他们本身、他人、社会、世界,即,为他们提供他们能够据以理解何时应感到有罪何时不应感到有罪的参照系。这就是说,我们相当于正在建立一门科学伦理学。

虽然不能说一定能成功,但我也要注意一下关于“正常”的各种意义上解释的尝试。

人类行为的调查可被人为地缺乏完全评价,因为它只告诉了我们事实是什么,实际存在是什么。很不幸,大多数人,甚至连科学家在内,都不够强健,以致顺从地赞同一般水平,赞同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在我们的文化中尤其是如此,它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强大。

例如,金西博士对性行为的杰出的调查因其提供的原始资料而于我们非常有益,但是他和其他人却不能避免随和地谈论什么叫正常(指适意)。

病态的性生活(从精神病学角度看的病态)在我们的社会中是正常的,但这并不使病态变得合乎需要或健康。我们必须学会在我们意指正常时才使用正常一词。

另一个对科学家很有用的是格塞尔的婴儿发展标准。但是,假如婴儿在行走或从杯子里喝水的发展上低于平均水平,大多数母亲都很容易感到焦虑,好象那是坏事或者可怕的事。显而易见,在我们找出了平均标准后,我们还必须问:“这种标准是合乎需要的吗?”

这个词通常被用来表示赞成习俗的依据,因为人们已无意中将其与习俗、习惯或惯例等同起来。与神学的标准一起来掩盖习俗,是这一用法的另一个不同形式。所谓圣书,经常被看成是行为制定的规范,但是科学家对于它也像对其他任何习俗一样,很少放在心上。

文化作为正常、健康、良好或适意的一种根源,可以相对看成是一种过时的东西。当然,人类学家起初曾在使我们认清种族主义给我们以极大的帮助。更广泛的人种学知识已驱散了许多这类见解。

并且,人们普遍认识到,种族主义是一种严重的危险。谁要想代表整个人类讲话,他必须了解一些人类学,以及具备至少10种左右的文化知识,这样他才能够越出或者避开自己的文化的限制,从而更能够作为人类而不是人类的邻居来评价人类。

这一错误的主要变体是适应人的概念。看到心理学家们竟变得敌视这一看来合理、显而易见的概念,非专业的读者也许会感到迷惑。每个人毕竟都希望他的孩子善于适应,作为团体的一员,受到相同年纪朋友的欢迎、赞扬和爱戴。我们的重要问题是:“适应哪一个团体?”能够适应纳粹、犯罪、违法、吸毒等团体吗?受谁欢迎?受谁赞扬?在H·G威尔斯奇妙的短篇小说《盲人的峡谷》里,人们都是瞎子,而有视力的那个人却被视为不正常。

一个人对自己文化及外部环境的适应往往是被动的顺应。但是,如果它是一种病态的文化呢?或者再举一例,我们正缓慢地学会不再以精神病为理由武断地认为青少年罪犯必然很坏或者有害。从精神病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犯罪以及青少年中的犯罪和恶劣行为也许代表着对于欺诈、利用、非正义和不公正的合理反抗。

适应的过程是被动的而不是积极的。母牛、奴隶或者任何没有个性也能很快活的人就是它的理想典型,我们甚至有适应良好的疯子或者囚犯。

这种极端的环境论意味着人类无限的可塑性和扭曲性以及现实的不可变性。因此它就是现状,体现了宿命论的观点,同时它也是不真实的。人类的可塑性并非无限,完全能够改变现实。

使用“正常”一词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传统,是把它用于形容没有疾病、伤痛或明显的机能失常的医学临床习惯。如果一个内科医生在给病人进行彻底检查后没有发现任何身体上的毛病,他就会说这个病人“情况正常”,尽管病人仍然处于痛苦之中。这个内科医生的意思其实是:“我用我的技术不能发现你有什么毛病。”

受过一些心理学训练的医生和所谓身心学家发现的东西会多一些,对于正常一词的使用也会少得多。的确,许多精神分析家甚至说没有正常的人,即,没有绝对没病的人。这就是说,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瑕的。这种说法相当真实,但于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却无多大帮助。

受过一些心理学训练的医生和所谓身心学家对于“正常”一词的使用会少得多,因为他们发现的东西会多得多,还不能说它已经很明确或者有确凿的证据的可靠支持。相反,应该说它是一种发展缓慢的概念或理论,似乎越来越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真实倾向。

关于正常这个概念的发展前景,关于一般化的,广泛人类的心理健康的某种形式的理论将得到发展,它将适用于整个人类,而不管人们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如何。无论从经验还是从理论方面来看,这种情况都正在发生。新的事实、新的资料促使了这种新的思想形式的发展。

德鲁克发表这样一种观点:自从基督教创史以来,有大约四种连续的观点或者概念一直统治着西欧。这些观点表达了寻求个人幸福与健康所应采取的方法。其中每一个观点或者神话都竖立了一种理想的典型人物;并且设想,如果效仿这个理想人物,个人的幸福和健康一定会实现。中世纪时,圣职人员被视为理想的典型,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换成了有学识的人,然后是实用主义和英雄主义交替上场。

但是不管怎样,所有这些神话都失去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概念正缓慢地在最先进的思想家和新概念的研究者心里发展着,并很快成熟起来。这个新概念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或者具有真正灵魂的人,实际上也可称为自然的人。德鲁克提及的那些概念曾对他们的时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且,这个概念将对我们的时代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简要地阐述心理健康的人的实质,虽然这个新概念刚开始或许有些教条化。首先,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念:人类有自己的基本性质,即某种心理结构的框架,可以像对待人体结构那样来研究、讨论它;人类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线,体现了全人类的特性,另一些为具体的个人所独有。一般看来,这些需要是好的或中性的,不是罪恶的。

第二,我们的新概念涉及到这样一个观点:完美的健康状况以及正常的有益的发展在于实现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在于充分发挥这些潜力,在于遵循这个暗藏的模糊不清的基本性质,在于充分发挥这些潜力,在于遵循这个暗藏的模糊不清的基本性质所控制的轨道,逐渐发展成熟,这是内在发展,而不是外界造型的过程。

第三,一般的心理病理学现象很明显是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者扭曲的结果。根据这个观点,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有助于向着人的内在本质的实现有益地发展,就是好的;只要阻挠、阻挡或者否定这种基本性质,就是坏的或变态的;只要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进程,就是心理病态。那么,什么是心理治疗呢?或者干脆说,什么叫治疗?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帮助人回到自我实现的轨道上来,只要能够帮助人沿着他内在本质所指引的轨道发展,就是治疗。

这一概念表面上类似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和斯宾诺莎主义者的理想。的确,我们必须承认,这一新概念和过去的哲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对于真实的性,我们远比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了解得多。总之,我们足以理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是什么。

各种流派的心理分析家,特别是弗洛伊德,发现了古代哲学家们所缺少的知识以及他们的理论中具有致命弱点的知识。我们已经特别从动力心理学家,还有动物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心理学家那里,获得了大大扩充了的关于人的动机,特别是无意识动机的知识。其次,我们拥有非常丰富了的关于心理病理学及其起源的知识。最后,我们从心理治疗家,特别是从对心理治疗的目标和过程的讨论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们可以同意亚里士多德关于良好的生活在于按照真实的人性生活的假设,但也必须看到,他还不了解真正的人性。在描绘人性的这种基本性质或固有结构时,亚里士多德全部能做的,就是观察自己周围的情况,研究人,观察人们的表现。但是,谁要是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只从表面来观察人,他最后就一定只会得到静态的人性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所能做到的唯一事情,就是描绘出一幅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和时代的良好人的图画。人们还记得,在亚里士多德关于良好生活的概念中,他完全接受了奴隶制的事实,制造了致命的错误的假定,即,仅仅因为一个人是奴隶,这就成了他的基本性质。从而,作奴隶就是他良好的生活。这完全暴露了在建立什么是良好人、正常人或健康人的观念时,依据纯粹表面观察所具有的弱点。

如果我来总结、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K·哥尔德斯坦、E·弗洛姆、K·霍尼、K·罗杰斯以及其他人的概念,我所要坚持的基本区别是,我们现在不仅能够看到人是什么,而且知道他可以成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能看到表面,看到现状,而且也看到实质。我们现在更加了解人们隐藏的情况,以及被压抑、忽略、忽视的状况。我们现在能够依据一个人的可能性、潜力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观察来判断他的基本性质。

我们从这些动力心理学家处学得,单凭才智或理性是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这也是我们与亚里士多德相比的另一优点。大家都说,亚里士多德为人的能力排列了等级,理性在其中占据首位,并且不可避免地随之提出一个概念:与理性相对立的是人的情感和类本能的性质,它们一直在相互冲突、厮杀。

但是,通过对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我们必须大大改变我们对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机体的看法,平等地尊重理性、感情以及我们本性中意动或者愿望和驱动的一面。

而且,对健康人的经验研究向我们证明,这些方面之间根本没有冲突,不是对立的而是协作的。健康人完全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一体化的。只有神经病人才与自己不一致,理性与感情才发生冲突。这种分裂的后果是,感性生活和意动生活一直误解和曲解了理性。

正如E·弗洛姆所说:“理性由于成了看守自己的囚犯——人性——的卫兵,它本身也变成了囚犯,因此人性的两个方面——理性和感情——都是残缺不全的。”我们不得不赞成弗洛姆的观点,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发生不仅依靠思想活动,而且取决于人的整个人格的实现,这个完整的人格不仅包括该人的智慧能力积极表现,而且包括他的情感和类本能的能力的积极表现。

我们如果对于人称为好的某些条件下可能成为什么状态拥有很可靠的知识,并且假定,只有当一个人实现了自我,成为他自己时,他才是快乐、宁静、自我认可、坦荡、身心一致的,那么就有可能也有理由谈论好与坏、对与错、有益或有弊。

我们凭经验就可以回答那些技术哲学家的反论,如幸福未必比不幸福更好。因为,如果我们在相当多样的条件下观察人,就会发现他们自己而不是观察者,会主动地选择幸福而非不幸,选择舒适而非痛苦,选择宁静而非担忧。一句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选择健康而非疾病(然而条件是,他们自己进行选择,而且当时条件属于后面要讨论的一种)。

这也解释了众所周知的关于手段与目的价值命题的一般哲学缺陷。如果你要达到目的X,你就应该采取手段Y。“如果想长寿,你就应该吃维生素”。我们对这个命题有一个不同的解释。我们依照惯例也能知道人需要什么,比如,需要爱、安全、幸福、知识、长寿、没有痛苦等等。那么,我们可以不说:“假如你希望幸福,那么……”而说:“假如你是一个健康的人,那么……”

下面有一些完全符合事实的经验之谈:我们随便地说狗喜欢肉,不喜欢色拉;金鱼需要清洁的水;花在阳光下开得最盛。由此我坚决认为,我们说的是描述性、科学性的话,而不是规范标准的话。

好多有哲学思想的同事们,他们对我们现实的状况与我们应该达到的状况加以严格区分。但我要说,我们能够成为什么与我们应该成为什么,前者这一用语比后者要好得多。请注意,假如我们采取经验和描述的态度,那么应该这个词就根本不合适。例如,如果我们问花或者动物应该成为什么,显然很不合适。应该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一只小猫应该成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答案中所包含的精神也同样适用于人类。

用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区分一个人目前是什么和他有可能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人的性格分为不同的层次或者不同的深度。无意识与有意识的东西并存,尽管它们可能会发生矛盾。一个目前存在(在某一意义上),另一个目前也存在(在另一较深层的意义上)并且有一天将有可能上升到表面,成为有意识的东西,于是便在那个意义上存在。

如果这么考虑,大家也不妨认为,性格深处蕴藏着爱的人却可能有行为上的劣迹。假如他们努力实现了这种泛人类的潜能,就变成比过去健康的人,并且在这个特殊意义上,变得更正常了。

人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的需要、偏好和本能有着微弱的、含糊的残余,有怀疑、犹豫、冲突的余地;它们极容易被扼杀在文化、学习以及他人的爱好之中,进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惯于将本能看成单义的、明确的、牢固的和强大的(如同动物的本能一样),以至我们从未看到弱本能的可能性。

我们的确有一种类本能的倾向和能力的朦胧的骨架结构和性质。但是却很难从我们身上认清它,做到自然、自发、了解自己的本质、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是一个罕有的高境界,它虽然极少出现,但却伴随着巨大的财富,并且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长期的艰苦奋斗。

发展的潜力 - 纠正人生的失误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