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国家的青春年华,是一个激情飞扬、活力四射的年代。它承受着战乱的阵痛,也孕育着新时代的萌芽。在这个时代里,有思想的狂欢,有生命的自由伸展,一切都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肆意生长。

就在这自由的土壤中,有一种思想浸润着雨露阳光,露出它尖尖一角。也许它的发轫者也没有料到,这尖尖一角竟伴随着一个国家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几经风霜雪雨,终成参天大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命运。这就是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

原始儒家思想上承周代文化的社会哲学理想,为世人奉献了四书五经等诸多经典。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汉代时,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发展到宋代,儒学又出现了一个高峰,即程朱理学,直到近代,儒家思想的地位一直很稳固,无人能将其撼动。五四时一声“打倒孔家店”,将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打倒在地,这是儒学最狼狈的时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复苏,出现了当代以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儒学顽强的生命力不得不令人感叹。

为何会出现如此局面?这当从儒学本身以及它与其他各家的比较中寻找答案。对于儒佛道三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济世救人。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是维持人们精神生命的基础。

儒学的精髓是积极入世。跟道家学派的师法自然相比,它少了一份潇洒脱俗,多了一份入世的使命感;少了一份消极避世,多了一份积极进取。跟佛教的清静无为相比,少了一份来世报应,多了一份今生责任;少了一份普度众生,多了一份责己修身。因此,儒家有烦恼:修身不完善,有志难施展……但更多的是乐趣:修身之乐,施展抱负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乐,而这些,正是其他学派永远无法企及的。这些正是儒学思想魅力不减、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

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历代儒家人物提出了大量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治道、政道、为政之道等政治智慧。二是人学思想。儒学中蕴涵了非常丰富的有关为人处世、人生哲理等人生智慧思想。特别是其中儒学提出了关于为什么要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人等为人的道理。可以说,儒家所阐发的做人思想揭示了人为何存在、怎样存在等涉及到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古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然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古代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儒家的人学思想无疑有需要舍弃的地方,但由儒家所阐述的许多人生智慧、人生哲理在当代仍具有普世性价值。因此这些有价值的东西理应为世人所共享。本书的目的就是撩开儒家思想神秘的面纱,正如2500多年前一样,给最多数的人以有益的启示,使世人皆能从中撷取智慧的浪花,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贫富贵贱。

南宋大儒朱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孔孟等原始儒家思想就如同渠水之源,正因其以一种流动的姿态存于世间,所以能兼收并蓄,源远流长。在此,仅以虔诚之心,从其中取清水一瓢,以飨读者。

儒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 序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