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人的世界(代序)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

什么是名人?人怎样才能成名?人们为什么会对名人“慕名而来”?为什么要看名人的谈话节目?做名人节目的意义又在哪里?

这是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摄制组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媒体人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在狂热的“追星”文化氛围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股低俗或媚俗的气息正在伤害我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

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名人文化时代”。对各类明星的追逐和崇拜,成为一些人的生命意义。在大陆,一位兰州女孩狂热追香港影星十余年,倾尽全家财力求见偶像一面,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在台湾,只要是偶像经过的地方,都会看到一群追星族用吓死人不偿命的尖叫声来表达热情,有些人甚至还会失控地哭喊。追星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台湾,甚至如影随行地巡回全世界。对于他们的迷恋与狂热,许多人无法理解:追星需要如此疯狂吗?对于追星族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快乐和满足呢?

名人文化在西方早已有之。美国学者埃普斯藤指出,名人文化在美国如一种严重的流行病一样,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对于媒体来说,如果没有名人的话,几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好几个主要的版面就必须关掉。岂止是报纸媒体,没有名人文化的支持,电视媒体就更没有什么内容了。西方国家的名人文化已经成为其流行文化的主流,并与消费商业有近乎完美的结合。

凤凰卫视作为商业媒体,毫无疑问,要赚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赚钱是必须的,是要坚持的。但在赚钱之上,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大众化的传播平台,肩负着对全民进行服务的任务。

因此,当我们这个平均年龄27岁的摄制组苦苦追问自己节目生存的意义时,我感到了欣慰。

这种追问本身就是对名人文化的一种思考,一种怀疑,一种导读。

《名人面对面》节目已经做了整整十年了,十年里,这个节目能在众多的访谈节目中坚持下来,能给人一种淡雅、清新、亲和的感受,得益于摄制组的怀疑精神。采访一个名人,是对名人的一次考试,亦是对摄制组的一种考验。

这个节目先后有三位制片人,都是年轻的女孩,她们都对我吐露过心中的困惑:有时,她们准备采访的名人,她们内心深处就有强烈的抵触;有时,收视率高的节目却是她们并不情愿做的节目,而那些有价值、能带给观众思考的名人却排在收视排行榜难看的位置。电视界有一句老话: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包括我在内的电视人都不能不为此困惑,不能不为此妥协。在媚俗的潮流下,妥协也是一种坚守,虽然有些无奈和苦涩。

这种坚守包括,不仅仅采访人气极高的娱乐界名人,还要采访文化名人、社会名人、争议名人、问题名人,还有小众的知识分子名人和那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忧国忧民之士。当然,采访这些人要付出牺牲收视率的代价。

采访作家闫连科时,虽然明知道这期节目的收视率不会高,但是我们还是精心地传递了一个高贵者的正义、正直、无助与无奈,传递心忧天下者那种出于灵魂的震撼,从而成全我们的责任感、成就感。

这种坚守包括,把真诚当做世间最美好的品德。不仅仅是对名人生活状态的记录,还包括对他们生活的理解,生命的解读,内心成长的诠释,力求透过名人虚幻的光影呈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形象。

这种坚守还包括,以包容之心对待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文化。无论是靠付出、坚持和实力换来的真名人,还是靠包装、美貌、绯闻成名的假名人,我们都看做是生活的题中应有之意。恰如不挑剔的口味,无论东西南北,无论川粤鲁豫,无论酸甜苦辣,甚至是臭不可闻,均能得其妙而食之。由此让大家知道,如今,已经不应该是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世界,文化应该越来越多元,我们也应该越来越包容。只有共生,才能共荣。

这,也许是《名人面对面》不从众、不流俗的原因所在。

表面上看,电视记者是“无冕之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实际上,进入这个庞大的群体,你会发现,现代化的分工使他们每个人的工作十分具体与琐细。这个节目组一共六个人。一位主持人,一位制片人,两位编导,一位摄像,一位外联。这是六个人的世界,他们互相出主意,一起去拜访名人们,到处联系拍摄场地,心无旁骛,专注事业,有时比兄弟姐妹还亲,有时又为了一个问题、一个镜头而赌气、争执、吵架。有一次,我见他们在采访之后因为对自己不满而坐下来互相批评,情绪激动但不失理智,声音很大但态度真诚,从夕阳西下争到月上西楼,虽然没有吃饭,但是我相信,他们这一天的收获一定是盆满钵溢。

六个人,3000多个日夜,采访400多位名人,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采访名人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成长,像那些曾经追星的少男少女那样,他们经过自己的劳作、思索和判断,为人们奉上了一种有价值的名人文化。现在,华章同人公司把这些采访结集出版,让这些名人的故事以文字的方式再现,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段生命的感悟,一次睿智的心灵交流,一种往事并不如烟的历史回顾。

是为序。

素描台湾 - 六个人的世界(代序)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