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做出决策 第1章 中央再吹进军西部的号角

1997年9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这天,人民大会堂显得格外庄严、雄伟。大礼堂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巨幅会标。鲜艳的党旗簇拥着由镰刀和锤子组成的党徽,显得庄严肃穆。主席台前摆放着盛开的鲜花。

大礼堂二楼和三楼的眺台上分别挂着巨型横幅:

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丁关根、田纪云、李岚清、李铁映、杨白冰、吴邦国、邹家华、姜春云、钱其琛、黄菊、尉健行、谢非、温家宝、王汉斌、杨尚昆、万里、宋平、薄一波、张震、张万年、迟浩田、任建新、叶选平、吴学谦、侯宗宾等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李鹏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9时整,会议开始。在军乐团雄壮的乐曲声中,全场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随后,全体参会人员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为不久前逝世的邓小平、陈云、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默哀。

李鹏宣布,中共“十五大”的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当天到会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074人。他还对列席大会的党外朋友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表示热烈地欢迎。

在热烈的掌声中,江泽民向大会作报告。

江泽民的报告共分10个部分:一、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二、过去5年的工作;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六、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九、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

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工业既不发达,又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不符合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必须大体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严重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来,“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呼声此起彼伏。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就曾对西北经济的开发与建设提出过许多宏伟的战略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根据我国是农业大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且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国情,把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力布局平衡作为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构想。

毛泽东指出: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战备。

可见,中央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考虑经济计划安排时,一方面要维护沿海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重点照顾内地。

显然,这种安排既有利于国防的安全,又能够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根据中央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国家财政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仍在经济投资比重上向西部地区倾斜。

1950年,中央政府先后开工修建了康藏、青藏等公路和天兰、成渝、来(宾)睦(南关)等铁路。

1952年,中央政府又投资修筑宝成铁路和兰新铁路,并对原宝(鸡)天(水)铁路进行全面整修。

在改善西部地区交通设施的同时,国家在西安、咸阳、乌鲁木齐等地又投资兴建了一些大中型纺织企业,在陕西、甘肃、四川等投资兴建了钢铁、煤炭、电力企业。

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着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党中央从改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的二分之一放在西部地区。

根据统计,“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和其他限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部署在西部地区。

在实际实施的150个项目中,86个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占实际开工项目的57.3%。

同时,“一五”期间我国自行设计了694个限额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有472个在内地,而且大部分在西部。

“一五”期间,从当时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看,西部地区占有较大份额,达46.8%,而沿海地区只占36.9%。

通过第一次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落后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包括西部在内的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

西部地区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包括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等部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为中心的一批新兴城市。

“一五”时期对西部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的差距,为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周边地区受到外国势力的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国防建设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袭击,党中央做出了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

于是,第二次西部大开发开始。

根据毛泽东的构想,我国从地理位置上划分为不同的战略区域: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包括西南三线,主要指云、贵、川及湘西、鄂西地区,还有西北三线,主要指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地区。

所谓“三线”建设,即国家在“三线”地区进行的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

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政治和军事目的与西部的长远建设结合起来的一个战略构想。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从“三五”时期开始以“三线”建设为主要内容,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建国以来又一次大规模开发。

1964年10月30,中共中央同意了国家计委提出的计划,决定从1965年起集中力量建设“三线”,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建设起一个工农业相结合,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同时搬迁第一线能搬的企业,有步骤、有重点的搞好第一二线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革。

“三线”建设启动于1965年,历经“三五”、“四五”、“五五”3个五年计划,投入的资金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新中国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三线”建设持续了10几年,共投入资金2050亿元,使西部地区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奠定了西部工业的基础。

据统计,这期间共建成209万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形成了45个专业生产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

在“三线”地区形成了以国防工业为骨干,以交通、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工业为基础,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线”建设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时期,在西部共兴建了成昆、川黔、襄渝、湘黔等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修建了25万公里的公路,整治了长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等主要航道。

“三线”建设带动了西部资源的开发,促进了西部经济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以四川为例,这一时期全省先后建成的企事业单位有350个,其中“三线”企业有287个。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还促使这一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964年,四川省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到1980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66%;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到1976年增加到“三线”建设前的4.43倍,仅次于辽宁省,位居全国第二。

两次西部开发的历史功绩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的差距,把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如果说“一五”时期的开发为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那么“三线”建设时期的开发则标志着这个体系的最终建立。

“三线”建设对开发内地资源、改变生产力布局,促进内地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过分强调备战,贯彻“靠山、分散、进洞”的方针,缺乏全国规划和综合平衡,过分突出重工业和军工,企业不配套等,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很低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使我国宏观区域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各地大体上都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的战略目标,经济布局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比前30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区域非均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就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考虑。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进一步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十分重视。

1995年,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作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中的一个,向全党鲜明地提出来,并强调: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就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提了出来。

于是,进军西部的号角就迅速地吹响了。

西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 - 第一卷 做出决策 第1章 中央再吹进军西部的号角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