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沉默者的话

——《尘封岁月》序

本书的作者想必是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更谈不上了解的,即便在文学圈。但他毫无疑问应该是当代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只是历史的沧桑将这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甚至是重要的历史当事人一下子完全推入了幕后,以致需要后来的人只能通过“考古”似的发掘——而且还常是偶然的发掘,才有机会让他暂时摆脱尘世时间的遗忘。但以后的事又是我们所不能把握的了。

2003年,我申请的《人民文学》与当代中国文学关联研究的课题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立项。由此我立即开始了系统的资料调研。在得到了当时的《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先生和李敬泽兄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我的复旦学长潘凯雄兄等师友的帮助后,我在北京等地陆续收集到了一批极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本来我有意将这些资料整理公布或出版,但后来因为其中涉及一些历史上的人事旧案,旧事重提或许难免再生意气纷扰,且易将帮助我的朋友卷入其中,便觉得索性仍旧尘封为好。

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起先我完全没有留意,后来由于无意间的追问,一个被许多人不断提及的名字终于让我感觉到了他的重要性。——施燕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返回上海后,我想请能够与施先生联系的人介绍我前往采访,但一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引荐人。后来我的导师提醒我,不妨请教一下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吴中杰教授。我是复旦毕业的学生,中杰教授是我本科就读时的本系老师,还给我们开过一门鲁迅研究的选修课。说来也真凑巧,那时吴老师正想求证一些有关“文革”前后上海的文学旧事,施先生恰是求证对象。他们是旧识,于是说好了顺便带我一起去见施先生。我和施先生的缘分就此开始。

我说施先生毫无疑问应该是当代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和当事人。这话的理由从他在“文革”期间的履历中就能充分印证。他不仅是20世纪70年代上海《朝霞》的负责人之一,而且还专门调到北京出任了1976年复刊的《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其时主编是文化部副部长袁水拍,另两位副主编也是文坛名人严文井和李希凡),参与筹备并担当了《人民文学》复刊出版的主要工作。此前他从部队转业至地方,成为上海作协的年轻作家和职业编辑,由组织安排接受巴金的栽培,有望成为新中国的新一代主流作家。稍后,作为具有红色政治前途的年轻文学骨干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基层干部,他渐渐进入了上海“写作组”的圈子,由此正式与核心政治的起伏发生关系,后半生的命运也就此决定了。他的红色出身、早年仕途,特别是他的文学才干,使他在人才辈出的上海文坛特别是领导层崭露头角,并在“文革”期间走向高峰。只是像他一贯的为人风格那样,他是一个极其低调的新进,即便后来执掌《朝霞》或《人民文学》的日常工作,尽管做事很干练,待人却极谦和,这与当时的新贵尤其是由沪进京掌权的另一些人的跋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也是他在“文革”结束后不能不接受的审查中,能够获得同僚谅解的重要原因。——若干年后,我听到的老人之言,几乎没有对当年大权在握的这位施主编的道德非议。我以为这是他的性格和人品修养的福报。

政治是诡异的。施先生显然不是一个搞政治的人。他一度貌似接近了政治核心圈,但终究只是个边缘人,而且他对权力政治有着深刻的警惕和怀疑。一个佐证是,在调京工作后,他始终不愿将家属迁住北京,——他后来对我说,当时我就想,那样一个时代,以后会怎样呢?他是一个在人生巅峰就已经如履薄冰般想到抽身远行的明哲之人。在经历了“文革”后的一段痛苦的政治审查之后,他终于回到了老家上海。最重要的是,他在上海过得非常愉快,而且轻松。在我贸然前往翻检他的历史旧事时,他的坦荡令我感到钦佩和亲近。我们是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可以交谈的,虽然阅历和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希望正视、诚实面对历史。

这与活在当下并不冲突。

施先生给我的最大惊喜是他有记日记的习惯,且常年不辍,这就有了他带我走近历史现场的原始依据。我是在彼此有了几次对谈之后,才知道施先生是有日记的。在还没有看到他的日记之前,我就已经可以判断他的日记将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史料。只是施先生的日记记得相当随意和散乱,有各种不同的日记本,而内容更是庞杂,但他的好处是几乎事无巨细,只要思虑所及,笔力范围之内的人事现象,悉数实录。——我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马上就能意识到,根据施先生的经历和身份,他的日记实际上就会是一部当代文学的“私史”。

它的价值绝不会逊色于古来的那些私家笔记史著。就是出于这种专业的敏感,我立即建议施先生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尽快开始整理自己的日记。并且,我建议首先整理筹备复刊《人民文学》时期的工作日记,次则有关上海文坛的日记,包括“十七年”间的经历、上海文艺界的“文革”实况、主持《朝霞》编务及涉及上海写作组等的重要工作情况,太过私人性的内容则不必计入。

施先生年轻时就是笔耕勤奋的作家,年届古稀后还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及散文多种。他每天保持快走两小时的习惯,所以过了八十仍显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很快他就将需要的日记内容从当年的各色笔记本中一一清理,连贯摘录出来,工整誊抄在500格的大稿纸上。我则依据他的手稿,请朋友帮忙录成电子版。稍后,施先生又向家里的后辈年轻人学习掌握了使用电脑的熟练技术,使得日记整理的后续工作也极大地加快了速度,不仅完成了我建议的日记内容整理,还将他返回上海在高校就职期间访问美国的日记也悉数整理完毕,——他其实也可谓1980年代较早出访美国的中国作家和大学教授。

在录入并校对完施先生的日记后,我曾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希望能对学界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但我更期待的是这部日记能够公开出版,正式为某段历史、某些重要的人事留下一份真切和诚实的书面见证。为此,我还请施先生为日记陆续增补了一些注释,以作他人阅读时的背景了解。同时,在我那几年的几篇论文中,我也不时引用或介绍过施先生的日记,——依据施先生的日记,当年的有些重要公案内幕其实很容易找到破解的线索。遗憾的是,这部有着独特而重大价值的、堪称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文坛实录的日记,迄今仍未能出版面世,时间好像是被某种超能力的力量牢牢地拽住而停滞了。

就在我协助施先生发表、推介这部日记内容的时期,2007、2008年之交,我完成了从上海到南京的工作调动,转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职。我的学术生涯也进入到新的时空。其中之一是我的多项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计划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研究成果的出版也有了相当可观的经费资助,许多学术活动的展开让我再无客观条件方面的种种窘迫掣肘。南京大学文学院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成为我得偿夙愿并探寻新的学术路径的有力平台。这对我与施先生的交往与合作也是福音。

施先生体健如故,而日记仍待继续寻找出版的机会,我再度建议他以日记的整理和注释为契机,重新撰写一部个人回忆录,为自己、也为所处的时代,留下一个更完整的个人记录。

耄耋之年的施先生居然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约60万字的回忆录初稿,此后又在听取了出版社的编审意见后,修改打磨润色初稿,大半年后最终定稿约50万字。这就是这部回忆录的来由。在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施先生希望我能为他的这部心血之作写上几句话作序。我既为后生晚辈,本只有写读后感的份,但施先生先已写好了回忆录的后记,我的文字已经不太适宜重复再做后缀,感谢前辈老师的盛情嘱托,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回想我与施先生的交往,迄今已经十年。刚开始时我就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因时代变故而被突然逐出历史舞台的人。他像我们一样,在许多重要的人生和时代关头,都无法自主自如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但因为个人修养品行的不俗,命运最终还是厚待了他。我把他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历史人物,就是“被沉默的少数人”。作为从业学术研究的人,我们经历过太多歧异纷呈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变化就在不断地重构我们的历史认知,其实也是在解释当下,在建立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们当然无法扭转宏大的历史逻辑,但可以将个体的人生轨迹从历史的逻辑中小心地剥离开来,区分其中的善行或恶意,既充分理解人性的弱点,同时更加注重发掘人性中的善良品质。正是这种善恶构成了历史的走向和面貌。当我们关怀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那些沉默的少数人、特别是“被”沉默的少数人的权利同样是不应该被剥夺的,否则历史必将再次出现不公正的倾斜,那么所谓正义的审判及其正当性不也应该被质疑吗!

让所有沉默的人都能自由发言,这是学术研究的职责所在,也是历史进步的体现。所有的发言都能帮助我们辨析、趋近历史的真相。所以施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包括他的还未能出版的日记,都是在为达到、获得历史的公正性做出自己的贡献。写到这里,不由再次想到了这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说话权利。捍卫所有人的说话权利,也就是捍卫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说话权利。这是我对这部回忆录出版的最大期待和愿望。施先生前不久对我说:“我是个在暮色中赶路的人。”这句话一直在撞击着我。如果我们都不用“翻墙”、“越狱”就能看到、听到正版的自由言论,那些“暮色中赶路的人”就能在途中遇到光明。所以我也希望这部回忆录的出版能够成为一缕阳光出现在施先生的赶路途中。

最后,我要说明和感谢的是,本书的出版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本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刊》之一,获得了丁帆教授主持的南京大学985三期文科改革型项目的经费支持,同时也获得了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项目经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的支持,并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项目批准号10JDZ0010,吴俊为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项目批准号11&ZD112,丁帆为首席专家)的子项目或阶段成果,获得了相应的经费支持。

希望不辜负多方的鼓励和支持,并祝愿后续的出版顺利,尤其期待学界同行的指教。

吴俊写于2013年11月11日,南京仙林和园

尘封岁月 - 被沉默者的话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