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常用特色疗法1

电针背俞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平衡障碍

一、适应证

脑梗死、脑出血、肿瘤术后等所导致急性偏瘫,不能保持坐位,不能翻身等症状。

二、禁忌证

昏迷的患者;针灸后出现晕针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病者;有严重失语、抑郁症、精神疾病者。

三、操作方法

(一)电针背俞穴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采用6805—A电针仪,同侧背俞穴上下成对接法(肝俞—肾俞),采用连续波,频率80~100Hz,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二)康复训练

采用Bobath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包括坐位平衡反应诱发训练、侧方肘支撑调整训练、偏瘫侧躯干伸展训练、膝手位平衡训练等。采用康复联合电针治疗。

四、注意事项

注意针刺时不要伤及内脏;病情不稳定时不宜采用电针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病

一、适应证

各种类型脑梗死急性期、慢性期所致的偏瘫及后遗症,症见肢体瘫痪、半身麻木、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尿潴留、尿失禁及大便失禁等。

二、禁忌证

生命体征不稳定,24小时前有药物变动;心功能差,不能耐受康复训练;术后,肢体需要制动;下肢静脉血栓;严重的骨质疏松;晕针。

三、操作方法

(一)弛缓期

多处于急性期,病情不稳定,预后难以评测。

方案:进行康复量表的评测,如有康复任务即可请康复医师设定治疗计划,由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进行具体训练指导;主要选择床边训练,维持瘫痪侧关节活动度,防治关节韧带松弛、关节位置变异、关节僵硬等。病情平稳后,训练床上翻身及转移,为下床做准备。

针灸:选择头穴运动区、内关、极泉、手三里、曲池、髀关、足三里、三阴交,增加肌张力,保护运动功能。

(二)痉挛期

病情大多稳定,肢体处于连带运动、联合反应阶段,此阶段要重点训练,防止废用功能的出现。

方案:康复量表的评测;上肢抑制屈肌痉挛,下肢抑制伸肌痉挛;尽快引导患者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强化床上运动,增加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both手法抑制痉挛,可加用蜡疗、拮抗肌电刺激等辅助治疗。

针灸:上肢禁用屈肌针法,下肢禁用伸肌针法,防治痉挛加重,重点选择拮抗肌针刺。取穴:肩髃、天井、外关、外劳宫、殷门、委中、承山、解溪。

(三)部分分离运动及分离运动期

病情明显好转,生活基本可自理,除二级预防外药物治疗可停止。重点放在功能训练,防治瘫痪症状的加重及废用功能的出现和强化。

方案:康复量表的评测并制订康复计划;除继续抑制肢体痉挛外,引导患者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和完全分离运动为本期重点;从床上运动向床边运动转移,增加站立训练。采用站立床、站立架,并训练站立平衡。

针灸:重点选取肝、肾经脉,除肩髃、曲池、内关、天井、外关、外劳宫、殷门、委中、承山、解溪、足三里、悬钟外,加用太冲、肝俞、肾俞、百会、大椎。

(四)平衡及步态训练期

病情稳定,可引出完全分离运动,仍存在连带运动、联合反应;增加站位、行走中平衡训练,引入步态训练,增加躯干分离、骨盆转移训练。

方案:康复量表的评测后制订方案;平衡杠内姿势校正,行走中平衡、转身、步态分期训练。

针灸:重点选取肝、肾经脉,除肩髃、曲池、内关、天井、外关、外劳宫、殷门、委中、承山、解溪、足三里、悬钟外,加用太冲、肝俞、肾俞、百会、大椎。

四、注意事项

治疗2周后需要再次康复评测,对治疗方案进行修改;患者脱离病床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器械训练,并增加训练强度;出院前,进行再次康复评测,对治疗过程及结果加以总结。

原则上需要配合针灸治疗,由专人完成。按设定的康复方案进行有针对性针灸治疗,突出针灸对主动运动的诱发。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芪参还五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

一、适应证

用于中风、胸痹、眩晕等,症见胸闷、胸痛、憋气、头晕、头痛甚至半身不遂,以及头重不清、身疲乏力等;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等属于气虚血瘀、痰热蕴结而见上述证候者。

二、禁忌证

出血性疾患者禁用。

三、操作方法

(一)服用方法

1次2粒,1日3次,饭后服用。

(二)治疗原则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息风化痰,清热养阴。

(三)方药

芪参还五胶囊由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监制生产,主要药物成分:粉黄芪、全虫、蝉蜕、太子参、白僵蚕、地龙、川芎、水蛭、当归、山楂、郁金、冰片。上述药物制成干浸膏末或药粉,由胶囊填充机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药物045克。

(四)疗程

4周为1个疗程,共需6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有对异体蛋白过敏史者禁用;存在如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呕血、咳血、皮肤出血等疾患者慎用;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出血类疾病者禁用。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对于异体蛋白过敏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给予激素治疗,或肾上腺素对症治疗。出现出血时,及时给予止血处理。

祛邪化瘀针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脑出血)

一、适应证

急性期脑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小脑出血。

二、禁忌证

下列原因所致脑出血,如颅脑外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原发或继发脑肿瘤、先天性血管畸形,并发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重度意识障碍,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重症糖尿病。

三、操作方法

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对病因的系统针刺方案。针具选择:选用035mm×40mm不锈钢针灸针。选穴:头部选用百会、四神聪、水沟、印堂、风池,躯干选用大椎穴,肢体选用太冲、曲池、合谷、丰隆、内关、血海、三阴交。采用快速进针法,得气后捻针200转/分,持续5分钟,以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第2次行针后起针。针刺每6次休息1次,其他治疗不间断,共4周。

四、注意事项

注意针刺时力度要轻,浅刺,不宜引起疼痛,加剧患者紧张,加重病情。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头穴丛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

一、适应证

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定向力障碍,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失眠,头痛等。

二、禁忌证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病者;有严重失语、抑郁症、精神疾病者。

三、操作方法

选用028mm×40mm针灸针。参照大脑各部分的体表映射及针刺的近治原则进行分区,将相应的头穴线进行扩展,以相应头穴为中心进行丛刺。依病情进行各分区的配合,以覆盖病区为准。额区以神庭为中心,顶区以百会为中心,颞区以运动区和(或)感觉区为中心,颞下区以率谷穴为中心,枕区以枕上正中线为中心。依据病情需要,结合各分区进行丛刺治疗。各区域依病变部位大小平刺3~5针。以泻法为主,补法为辅,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捻针1次,捻针时200转/分,持续5分钟。

四、注意事项

注意针刺时每个分区针灸针分配均匀,平刺要尽量深刺,并快速捻针。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针刺内关穴治疗偏瘫后手痉挛

一、适应证

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患者神经通路保存良好的手部痉挛患者。

二、禁忌证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病者,有严重失语、抑郁症、精神疾病者。

三、操作方法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采用035mm×40mm的华佗牌针灸针,直接刺入内关穴,得气后提插捻转,60次/分。每次操作5分钟,每天2次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配合。

四、注意事项

注意针刺与康复的配合,针刺内关可以快速缓解手痉挛,为康复训练提供时间。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项针联合仿生物电小脑顶核刺激仪治疗延髓麻痹

一、适应证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包括真假性延髓麻痹。

二、禁忌证

明显智能或精神障碍,存在显著窒息的危险。

三、操作方法

仿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仪的电极放置在喉结上1cm(相当于中医廉泉穴)及颈后4~5棘突之间,进行仿生物电刺激。每日2次,共14天。

针灸针:选用038mm×40mm针灸针。

选穴:双侧风池透风府、翳风、天容、天窗,单穴采用廉泉、金津、玉液。

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

针刺方法:风池透风府,捻针5分钟,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捻针均5分钟。不留针,出针后压迫1~2分钟。

操作:每日2次,共14天。

四、注意事项

注意针刺时不要伤及颈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平衡针刺及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一、适应证

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表现为肩关节半脱位、肩部及上肢疼痛、手部挛缩、疼痛、皮肤干燥、脱屑等。

二、禁忌证

晕针及不能耐受针刺的患者。

三、操作方法

(一)平衡针刺治疗

取对侧偏瘫穴(耳尖上3cm),刺入4cm,按顺时针方向捻转,滞针手法,3秒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出现酸麻胀感为得气;取对侧肩痛穴(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刺入6cm,上下提插,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麻胀感为宜,留针3秒,出针;升提穴(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后发际直上16cm),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顺时针捻转6圈,逆时针捻转6~10圈,滞针手法,以局部出现麻胀紧沉感为得气,均每天1次。

(二)康复训练

患者坐位时肘部、腕部和手给予良好的支撑,避免向下拖垂以及腕关节和手指关节屈曲,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及上肢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掌心向上;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伸直有支撑并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各种体位摆放均避免腕屈曲。对肿胀的手指、手背用1根直径1~2mm的线绳先压好游离端,从小指开始,每一指从远端向近逐个缠绕,再用同样方法缠绕手掌(背),由远到近至腕关节止,然后一一解开,每天2次。以Bobath疗法为主,开始时被动运动,鼓励患者双手Bobath式握手上举训练,并主动耸肩,协助患者进行患肢拧毛巾、抓握木棒等抓握动作训练,30分钟,每日2次。冷热水交替浸泡,先将患手浸泡在40℃热水中,然后再浸泡在10℃冷水中各10分钟,每天3次。

四、注意事项

平衡针法主要使用的是快速针刺,即时效应,时间短、不留针。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肌肉拉伤:训练时不慎可以导致上肢肌肉拉伤,可减少训练及活动,给予活血药品外敷,减轻炎症、水肿。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弥可保注射液治疗面瘫

一、适应证

周围性面瘫,包括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外伤所致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二、禁忌证

晕针患者、面部有外伤、对弥可保过敏患者。

三、操作方法

取患侧风池、翳风、阳白、颧髎、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听会,双侧合谷。操作:每日选6个穴位用电针治疗,采用G6805针灸治疗仪,用疏密波,电流量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患侧面部配合红外线灯局部照射30分钟;同时在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太阳穴中,用弥可保注射液500μg,分别注入2个穴位,每日1次。治疗5次,休息2天,10次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注意针灸时,选穴要准确,电针刺激量要因人而异;每个穴位注射02~04ml,不宜过多。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局部出血:针刺后穴位出血及时按压,防止刺入动脉。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尿失禁

一、适应证

中风后尿失禁、自主性膀胱。

二、禁忌证

晕针、尿潴留。

三、操作方法

仿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仪的电极放置在耻骨联合上缘,相当于中极穴,另一电极放在次髎穴,位于髂嵴后缘高点与后背中线中点的下方15cm左右,进行仿生物电刺激。每日2次,共14天。

四、注意事项

注意刺激的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局部出血:针刺后穴位出血,及时按压。

刺络放血配合毫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一、适应证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二、禁忌证

意识障碍,缺血性真性延髓性麻痹,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进行性延髓性麻痹,鼻咽癌术后延髓性麻痹,食道及咽喉部病变导致的吞咽障碍等。

三、操作方法

针刺双侧太溪、风池,局部刺络放血为主,伴肢体运动障碍者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解溪、昆仑;伴口角歪斜者加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针刺太溪穴、风池穴选用030mm×45mm毫针,皮肤常规消毒后,常规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行强刺激30秒,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1次。

刺络放血:用皮肤针沿喉结—天突、双侧人迎—气舍三条线重刺,至皮肤潮红、出血,患者耐受为度,再取天突穴拔罐,留罐5分钟,隔日1次。其他穴均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治疗期间治疗原发病药物继续服用。治疗3个疗程观察效果。

四、注意事项

刺络放血时,注意血量,切勿放血过多伤正。放血结束后压紧创面,防止出现皮下血肿,针刺行针时,注意力度,防止晕针。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去除患者身上的毫针,解开患者衣服领口,将患者仰卧于床上,必要时,可取水沟、涌泉等穴位。

2皮下血肿:出现血肿后首先冰敷,每日2次,血肿不再扩大,3~5天后改为热敷。

梅花针叩刺疗法治疗中风后偏侧肢体麻木

一、适应证

中风后,上下肢体麻木。

二、禁忌证

皮肤疾病、严重糖尿病、晕血晕针患者。

三、操作方法

(一)上肢麻木

用梅花针叩刺肩髎、肩井、肩上俞、肩中俞、大椎、夹脊等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微出血,每日1次。

(二)下肢麻木

用梅花针叩刺阳陵泉、膝眼、膝阳关等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微出血,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

叩刺时,注意力度适中,过大则出血不止,患者紧张可晕针;力度小则效果较差。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解开患者衣服领口,将患者仰卧于床上,必要时,可取水沟、涌泉等穴位。

梅花针联合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一、适应证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二、禁忌证

意识障碍,缺血性真性延髓性麻痹,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进行性延髓性麻痹,鼻咽癌术后延髓性麻痹,食道及咽喉部病变导致的吞咽障碍等。

三、操作方法

(一)梅花针针刺

用梅花针叩刺天突,双侧人迎、气舍、列缺等穴,至皮肤潮红、充血,但不出血为度,每日1次。吞咽训练方法:让患者将舌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上下唇,最后舌向上按压硬腭,反复进行,每日2次,每次约10分钟。

(二)心理疏导

由于本身有不同程度肢体瘫痪或失语,表达能力差,再伴有吞咽障碍,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对进食有顾虑,因此医务人员和家属要安慰和关心患者,进行耐心的开导和启发,鼓励其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努力消除不良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按时按量进食,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10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效果。

治疗期间治疗原发病药物继续服用。

四、注意事项

叩刺力度适中,避免出现患者晕针。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立即去除患者身上的毫针,解开患者衣服领口,将患者仰卧于床上,必要时,可取水沟、涌泉等穴位。

针灸配合药物灌肠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

一、适应证

中风后因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肝气不舒以致三焦气机逆乱而引起的呃逆症状。

二、禁忌证

肠梗阻、胰腺炎等急腹症。

三、操作方法

主要针刺任脉穴位。常用膈俞、内关、天突、足三里。

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取035mm×40mm规格华佗牌针灸针,内关穴直刺进针至外关穴,行提插捻转手法至指端麻木,其余穴位常规操作。针灸完毕后,给予患者大承气汤加减方灌肠。针灸每日1次,灌肠3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内关操作时勿过度提插,恐伤及血管,产生血肿,或患者紧张产生晕针,大便过于滑利的患者不给予灌肠。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去除患者身上的毫针,解开患者衣服领口,将患者仰卧于床上,必要时,可取水沟、涌泉等穴位。

2皮下血肿:出现血肿后首先冰敷,每日2次,血肿不再扩大三五天后改为热敷。

针灸深刺廉泉配合咽喉冰刺激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

一、适应证

中风后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二、禁忌证

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严重心功能不全,生命体征不稳定。

三、操作方法

针刺廉泉穴:廉泉穴定位,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15寸毫针,直刺05~08寸,不捻转,留针30分钟。

冰棒刺激咽喉:拔除毫针后,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低舌体,用冰棒在患者麻痹一侧腭咽弓、腭舌弓反复摩擦刺激,直到患者出现吞咽反射。

上述治疗方法,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如果未痊愈,隔2~3日开始下一个疗程,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廉泉针刺切勿过深,出现呛咳即停,出针后,指压针刺部位,避免出现血肿,冰棒刺激注意手法温柔,勿伤及咽喉部。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去除患者身上的毫针,解开患者衣服领口,将患者仰卧于床上,必要时,可取水沟、涌泉等穴位。

2皮下血肿:出现血肿后首先冰敷,每日2次,血肿不再扩大三五天后改为热敷。

中医综合治疗中风后下肢伸肌痉挛

一、适应证

中风致下肢痉挛。

二、禁忌证

无明显禁忌证。

三、操作方法

(一)组方

1内服方:通痹缓痉汤。

主要成分:黄芩、竹茹、胆南星、三棱、莪术、赤芍、苍术、丹皮、生地、桑寄生、女贞子、牛膝、郁金、酒军、枳实。

2外洗方:达络洗。

主要成分:伸筋草、桂枝、路路通、透骨草、川芎、细辛。

(二)加减

1经络夹痰之下肢伸肌痉挛:患者有肢体麻木、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加秦艽、防风、土茯苓;若伴下肢水肿,则加冬瓜皮、通草、赤小豆。

外洗方加威灵仙、桑枝。

2血瘀痹阻之下肢伸肌痉挛:患者下肢皮肤色暗、下肢麻木畏寒、关节疼痛、热敷痛缓、患侧肢体尤重、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加桃仁、红花、当归尾;若兼有气短乏力之症,此为气虚兼证,可加黄芪。

外洗方加红花、附子。

3阴亏风动之下肢伸肌痉挛:患者下肢常不自觉抽动、五心烦热、口渴、耳鸣、眩晕、脉弦细(数),加丹参、玄参、麦冬。

外洗方加大血藤。

(三)常用针刺穴位

环跳、阳陵泉、血海、足三里、解溪、昆仑、悬钟、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神庭、四神聪、风池、风府。

四、注意事项

针灸操作时,注意手法不要过重,得气即可,注意患者状态,避免发生晕针。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立即去除患者身上的毫针,解开患者衣服领口,将患者仰卧于床上,必要时,可取水沟、涌泉等穴位。

2皮下血肿:出现血肿后首先冰敷,每日2次,血肿不再扩大三五天后改为热敷。

头舌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

一、适应证

各种类型的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主症:不能言语,可理解他人说话,余可见肢体偏瘫,半身麻木,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尿潴留,尿失禁等。

二、禁忌证

有意识障碍、晕针史。

三、操作方法

(一)选穴

头针取病变侧言语一区(运动区的下2/5,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舌针取廉泉及其左右旁开各1寸(廉泉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1寸,舌骨上缘凹陷处),金津(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玉液(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右侧的静脉上)。若伴有肢体瘫痪的加刺穴位:肩髃、曲池、合谷、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二)针刺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进针前均常规皮肤消毒。言语一区:将针灸针成30°角沿头皮斜刺入帽状键膜下层,进针10寸,行捻转手法不提插,快速捻转行针180次/分左右,捻转30秒。进针后15分钟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进针30分钟后起针,起针前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舌针:廉泉及其左右旁开各1寸均向舌根方向斜刺,快速进针05寸深,行捻转手法,频率120次/分左右,捻转30秒。进针后15分钟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进针30分钟后起针,起针前捻针,捻针时间及频率同前。点刺金津玉液穴,令患者张口,用消毒棉棒将舌体翻卷起,暴露穴位,自舌系带两侧凹陷处分别向舌根部方向快速刺入,深度约02寸,以出现酸、麻、胀等感觉,并向喉部放散为佳。获得针感后,立即起针。

四、注意事项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语言功能评定;各穴位行针手法准确到位,针刺者需经过相关训练。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舌体上的穴位针刺后多出血,如果出血可用消毒棉签压迫止血。

头穴丛刺法治疗以中风病为主的脑病

一、适应证

(一)顶区

从百会至前顶(或前顶至百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主要应用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及各种疼痛),大小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证及癫、狂、痫。

(二)顶前区

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主要应用于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异常、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肢体水肿、皮温变化、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三)额区

从囟会至神庭(或神庭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主要应用于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烦躁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狂和其他神志变化。

(四)枕区

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主要应用于视力障碍及眼病。

(五)枕下区

从脑户至风府及从玉枕(脑户旁开13寸)至天柱。主要应用于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

(六)项区

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七)颞区

头维下方05寸(向下刺10~15寸),顶骨结节前下05寸(向下刺10~15寸)及其二者之间。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二、禁忌证

中风病急性期,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慎用头针治疗。

三、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选定刺激区后常规消毒。选用28~30号、长15~2寸的毫针,与头皮成30°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进针,达到一定深度。运针时只捻转不提插,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针后捻转,200次/分,每根针捻转1分钟,留针8小时。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分钟捻转1次,重复2次,然后每隔2小时捻转1次,直至出针。

四、注意事项

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

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如系脑血栓形成引起偏瘫,宜尽早采用头针治疗。

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毛发容易干扰视线,起针时要认真检查每一针孔,有无出血和血肿,如有出血,则应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直到血止。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晕针。应在治疗开始之前将针刺的程序和由此产生的感觉向病人认真解释。对于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最好选择卧位,并用轻手法。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以及早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晕针的先期症状包括感觉不适、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精神疲惫。可出现胸闷、心悸、恶心,有时呕吐,面色苍白,脉象虚弱。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冷汗、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病人紧张、饥饿、疲劳、极度体虚、不适的体位以及过强的手法引起。

一旦出现先兆症状,应立刻起针,让病人平卧,头低脚高,饮温糖水。由于症状是由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引起,一般在短暂的休息后可缓解,严重者要给予急救措施,在病人病情稳定时,可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指压水沟穴或针刺水沟、中冲、素髎、内关和足三里;或者艾灸百会、气海、关元。

采取以上措施后一般患者都能很快有所反应,但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则需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2惊厥:对所有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都必须询问是否有惊厥病史。对确实有此病史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发生惊厥,立即将针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或持续惊厥,应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症状。

3疼痛

(1)进针过程中:进针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操作者进针手法不熟练,或针尖钝、带钩,或针体过粗所致,有时也发生于过度敏感的患者。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熟练而快速的透皮进针是无痛的。正确的操作技能和适宜的进针力度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获得,一些装置可使进针容易而快捷,例如管针套管(将针固定于穴位上,轻拍入穴),以及“轻弹”技巧(一种进针方法,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持针柄,另一手的中指或食指轻弹针柄上端,使针尖轻触皮肤)。酸、麻、重的“针感”表明得气,要与痛反应相区别。

(2)进针后:针进入深部组织后发生的疼痛是由于触及了神经纤维的痛觉感受器,出现这种情况需将针提至皮下,改变针刺方向后重新进针。

头皮穴位分布较多,针刺手法不熟练极易产生疼痛,当针在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时产生疼痛,通常是由于纤维组织缠绕针身所致。应轻柔地前后捻转针使缠绕的纤维松解而缓解疼痛。

项区针刺留针时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病人移动体位造成弯针所导致,需恢复原先体位使之缓解。

(3)出针后:出针后的疼痛是由于行针手法不熟练当或过强的刺激所致。疼痛较轻时可按压局部,较重时除按压外可施以灸法。

4滞针:滞针是指进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或无法进行。产生滞针的原因是肌肉收缩、大幅度的捻转行针或向单一方向捻针,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也可发生于病人体位的改变。

一旦发生滞针,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即可消除滞针;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可稍延长留针时间,然后捻转出针,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体位改变所致,应恢复原来体位,将针缓缓起出。

5断针:产生断针的原因是针具质量欠佳,针体与针柄间损伤剥蚀,肌肉强烈的收缩痉挛,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弯针、滞针时不正确的起针以及长时间的电刺激。

如果在进针过程中发现弯针,应立即出针并重新换一根针。避免过强的行针,特别是在提插时。针柄与针体的结合部是比较容易断的部位,因此进针时应留1/4~1/3的针身在体外。

头皮表面的针断比较容易处理,但项区取穴有时容易出现断针,一旦发生断针,嘱患者保持平静,切勿活动,以防断针向组织深部陷入。若残断部分针身仍显露于体外时,可用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时,可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断针暴露体外,持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应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一般断端可暴露体外。若没有成功,则需外科手术取出。

6局部感染:忽视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导致局部感染的原因。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或指导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强刺激速刺阿呛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呃逆

一、适应证

本法有开窍醒脑的效果,适用于临床确诊的中风病患者,且在本次发病后出现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呃逆等症状(诸多症状均有发病后脑窍闭阻、神机失用所致)。

二、禁忌证

脑卒中病情较重,有明显意识障碍者;颈部外伤不能配合治疗者;有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三、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阿呛穴位于咽喉部前正中线上,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中间的凹陷中。

(二)针刺方法

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一侧,以左手食指指尖从喉结滑至其下方凹陷中即是阿呛穴。常规消毒,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直径030mm×40mm毫针直刺8~12mm,至针下有落空感后,再缓慢进针至有阻力感时(此时针尖已至咽后壁)行雀啄强刺激手法,诱发患者出现剧烈的咳嗽后立即出针。

四、注意事项

患者体位为去枕仰卧位,否则操作不易成功;本法刺激量较大,在针刺前应该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患者紧张、焦虑,导致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患者咽部不适感,向患者解释清楚,此为正常针感,一般持续1~3小时,无需特殊处理;出针后局部出血及血肿,用指腹压迫止血即可。

巅顶阿是穴点刺放血治疗眩晕症

一、适应证

临床上以头晕、头沉、视物旋转为表现的诸般疾病,中医辨证不论虚实均可取用,诸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及全身低灌注导致的头晕、面色苍白等。

二、禁忌证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脑外伤后穴位局部破溃患者;临床惧怕放血治疗,不配合的患者。

三、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位于督脉之上,巅顶百会穴附近头皮松软充血处,或从印堂穴开始沿督脉往后点按至头顶部凹陷处即是。

(二)针刺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一侧或头顶部,以左手拇指从印堂穴处往后点按,待到巅顶充血或凹陷处即是穴位,然后以左手食指、拇指分开穴位处头发,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食指舒张分开穴位处头皮,使头皮绷紧,右手持大号三棱针迅速点刺7~10下,然后双手食指、拇指从穴位周围向点刺处挤压使针刺处尽量多出血,出血量以挤压后针孔处不再出血或很少出血为度。

四、注意事项

放血疗法治疗疾病,依据的是患者在接受放血治疗后机体的自身调节治疗疾病,本方法一般出血量不会太大,不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操作前应该向患者说明。本法刺激量相对较大,在针刺前应该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患者紧张、焦虑,导致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刺血处局部血肿,用力按压使血肿消散可加快吸收,防止出现疼痛症状;局部后续出血(即治疗后当时无明显出血,10分钟后再出血),按压止血即可;为防止局部感染,嘱咐患者24小时内不洗头。

针刺治疗中风后郁证

一、适应证

中风后郁证。

二、禁忌证

皮肤有损伤;严重全身性疾病,如高热等;重度糖尿病。

三、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选择百会、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内关、三阴交、心俞;常规消毒后,采用035mm×28mm毫针,先刺神门,垂直刺入15mm,行均匀提插捻转手法至手指麻木,再刺太冲,垂直刺入20mm,行针至得气,再刺印堂,平刺进针15mm,其余穴位采用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必要时每日2次,每次留针40分钟,1周6次,4周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患者多为老年,针刺时需多加注意观察其反应,以防止晕针等;治疗期间,嘱家属多关心照顾患者,配合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多为弯针。弯针时嘱患者保持进针时体位,放松,顺着弯针的方向顺势拔出即可。

针刺阿呛穴及对穴哑门、承浆治疗延髓麻痹

一、适应证

由于对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一组症状,经常规治疗无效者。

二、禁忌证

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有出血性疾病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者。

三、操作方法

(一)阿呛穴定位

该穴位于咽喉部,前正中线上。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针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而设。

(二)阿呛穴针刺方法

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常规消毒,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15寸毫针,直刺03~05寸,待有落空感后,再缓慢进针至有阻力感时(此时针尖已至咽后壁)行雀啄强刺激手法,待患者出现呛咳后立即出针,按压针孔片刻。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如果未痊愈隔4~5日进行下一个疗程,最长治疗不超过两个疗程。

哑门、承浆应用常规针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对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而设。

四、注意事项

不可暴力操作,谨记针刺深度,不可强行进针;嘱患者进行吞咽动作训练,以配合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针刺阿呛穴后,患者会有一过性咽部不适,为针刺有效的标志,一般半个小时后多能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哑门穴刺1寸左右,无不良反应,承浆穴易出血及出现皮下血肿。用干棉球按压3~5分钟即可。

通关散吹药治疗中风

一、适应证

突然气闭昏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二、禁忌证

虚证禁用。

三、操作方法

药物组成:细辛、薄荷叶、牙皂(去子)、雄黄各3克。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可以通关开窍。每用少许,吹鼻取嚏。

四、注意事项

吹药前宜用消毒药棉将患处脓液、痰涎分泌物揩拭干净;吹药时应操作敏捷轻快,药粉喷布均匀,喷药面积要大,吹药次数视病情而定;吹药研制时不宜过粗,应研为极细面;制成后宜密封贮藏,以防气味走散影响疗效。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过敏者停止使用,并予抗过敏处理。

艾灸治疗消渴淋证(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一、适应证

消渴淋证(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辨证属肾阳虚损、气化无权者。

二、禁忌证

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合并急性泌尿系感染且伴发热者;孕妇;心功能不全平卧困难者;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三、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患者。

准备物品:治疗盘、艾炷、镊子、取火用具(打火机或火柴)、食盐、水盆。

取关元、中极、水道、肾俞、次髎、足三里、三焦俞,于以上穴位上平铺直径15cm、高01cm的食用盐,应用底径08cm、高10cm均等大小的艾炷隔盐灸,每穴5壮,每日1次,14日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制作艾炷时注意将艾绒里的粗梗去除,用力均匀,大小一致。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尚未燃尽的艾炷,及时放入水盆。

施灸前告知患者不要抖动肢体或翻身,以免艾炷烫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灸疮:艾炷灸易于发疱,如出现水疱,注意不要擦破,如水疱大,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放出水液,用碘伏及生理盐水擦拭,无菌纱布包扎。发生灸疮后,此穴位无需再次施灸。

2烫伤:灸疗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行变换体位,可发生烫伤事件。烫伤处理:迅速移除艾炷,生理盐水擦拭,贴敷京万红软膏或湿润烫伤膏。为了预防烫伤,可应用电艾灸器替代传统艾炷灸。

艾灸治疗消渴腹泻证(糖尿病性肠病腹泻)

一、适应证

消渴腹泻证(糖尿病性肠病腹泻),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者。

二、禁忌证

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合并急性胃肠炎且伴发热者;孕妇;心功能不全平卧困难者;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三、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患者。

准备物品:治疗盘、艾炷、镊子、取火用具(打火机或火柴)、食盐、水盆。

取建里、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肾俞、三焦俞,于以上穴位上平铺直径15cm、高01cm的食用盐,应用底径08cm、高10cm均等大小的艾炷隔盐灸,每穴5壮,每日1次,14日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制作艾炷时注意将艾绒里的粗梗去除,用力均匀,大小一致。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尚未燃尽的艾炷,及时放入水盆。

施灸前告知患者不要抖动肢体或翻身,以免艾炷烫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灸疮:艾炷灸易于发疱,如出现水疱,注意不要擦破,如水疱大,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放出水液,用碘伏及生理盐水擦拭,无菌纱布包扎。发生灸疮后,此穴位无需再次施灸。

2烫伤:灸疗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行变换体位,可发生烫伤事件。烫伤处理:迅速移除艾炷,生理盐水擦拭,贴敷京万红软膏或湿润烫伤膏。为了预防烫伤,可应用电艾灸器替代传统艾炷灸。

艾灸治疗消渴痞证(糖尿病性胃轻瘫)

一、适应证

消渴痞证(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失于和降者。

二、禁忌证

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合并急性胃肠炎且伴发热者;孕妇;心功能不全平卧困难者;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治疗者。

三、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患者。

准备物品:治疗盘、艾炷、镊子、取火用具(打火机或火柴)、食盐、水盆。

取上脘、中脘、建里、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肾俞,于以上穴位上平铺直径15cm、高01cm的食用盐,应用底径08cm、高10cm均等大小的艾炷隔盐灸,每穴5壮,每日1次,14日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制作艾炷时注意将艾绒里的粗梗去除,用力均匀,大小一致。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尚未燃尽的艾炷,及时放入水盆。

施灸前告知患者不要抖动肢体或翻身,以免艾炷烫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灸疱:艾炷灸易于发疱,如出现水疱,注意不要擦破,如水疱大,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放出水液,用碘伏及生理盐水擦拭,无菌纱布包扎。发生灸疮后,此穴位无需再次施灸。

2烫伤:灸疗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或患者自行变换体位,可发生烫伤事件。烫伤处理:迅速移除艾炷,生理盐水擦拭,贴敷京万红软膏或湿润烫伤膏。为了预防烫伤,可应用电艾灸器替代传统艾炷灸。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治疗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适应证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者。

二、禁忌证

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脏病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皮肤破损、感染、皮下出血之处不宜使用电极贴片;孕妇。

三、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患者。

检查低频脉冲治疗仪导线完整无损,准备电极片。

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合适的体位。

选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委中、太冲、承山、照海、涌泉等穴位,粘贴电极,连接导线,每穴位8分钟,每日1次,14天1个疗程。

治疗结束,关闭电源,完全清除粘贴于患者皮肤上的电极片。

四、注意事项

电极必须接地线。

每次开机后先通电预热10~20分钟,以确保治疗脉冲点的稳定输出。

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不要将输出强度调的太大,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尚未发现不良反应。

穴位注射治疗消渴病痹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一、适应证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者。

二、禁忌证

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肢体严重缺血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破损、感染、皮下出血之处的穴位不宜使用;孕妇。

三、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

准备物品:一次性注射器,注射用水、药物及消毒用品。

常用药品:神经络素、甲基维生素B12、维生素B1、山莨菪碱注射液等。

向患者做好治疗前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合适体位。

据患者病情取好穴位,常规消毒,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针刺穴位得到针感后,每个穴位注射药液1ml,每日1次,14日1个疗程。

常用穴位: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委中、太溪、曲池、外关、合谷。

四、注意事项

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详细讲解针刺得气感,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穴位注射前局部皮肤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针刺入穴位后注意回抽一下,看是否有回血,如有回血应将针拔出,重新刺入。

伴有肢体动脉缺血者慎用,下肢严重缺血,踝肱指数低于03者禁用。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出血:如不慎致皮下出血或瘀血,可先冷敷减少出血,后热敷促其吸收。

2感染: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微循环障碍,或伴有大血管并发症,机体免疫力下降,易于感染。穴位注射部位如发生红肿热痛,抗感染治疗。

中药腿浴治疗消渴病痹证及消渴病血痹

一、适应证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或阴阳两虚、瘀血阻滞者。

二、禁忌证

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过敏体质者;膝下皮肤破损、感染、皮下出血者,糖尿病足患者;孕妇。

三、操作方法

(一)腿浴用药

1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证:透骨草、伸筋草、穿山龙、桂枝、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生麻黄。

2阴阳两虚,瘀血阻滞证: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草乌。

(二)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患者。

腿浴器电源接头完整无松动,铺一次性隔离足浴袋,放置足量足浴药液,预加热至38~40℃,并保持恒温。

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舒适坐位,双腿浸入药液,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4日1个疗程。

治疗结束,关闭电源,处置医疗垃圾。

四、注意事项

腿浴器经常检修,严防漏电或温度仪表不准。

腿部及足部皮肤破损者,禁止行腿浴治疗,以防感染,形成难以愈合的糖尿病足。

腿浴温度必须控制在38~40℃,过冷则可引起患者血管收缩,加重原有不适症状,温度过高可形成烫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偶有皮肤过敏性皮疹发生,停用中药腿浴,抗过敏治疗。

针刺治疗消渴病斜视

一、适应证

糖尿病麻痹性斜视,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者。

二、禁忌证

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量眼底出血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破损、感染、皮下出血之处的穴位不宜使用;孕妇。

三、操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

准备物品:治疗盘,05~15寸毫针,消毒用品。

向患者做好治疗前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做好准备,取合适体位。

取睛明、丝竹空、瞳子髎、攒竹、阳白、太阳、合谷、外关、太冲、三阴交、光明等穴位,指切进针,轻压得气,不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4日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眼周针刺手法宜轻柔,针刺后不提插捻转,以免造成出血。

起针后用力每穴位垂直按压2~3分钟。

对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应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详细讲解针刺得气感,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眼周血管丰富,针刺极易出现血肿,可先冷敷减少出血,后热敷促其吸收。

微创经皮穿刺激光减压+蜡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适应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查体:腿痛重于腰痛,直腿抬高试验(+);腰椎MRI:单纯髓核退变和突出,没有椎管狭窄等;年轻患者惧怕开放手术;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

二、禁忌证

有严重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皮肤病;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丹毒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老年性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脊柱严重畸形、侧弯等;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等;体质虚弱如久病、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腰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游离椎管内;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三、操作方法

(一)手术疗法

患者俯卧位,消毒术区,局麻下,C臂机透视引导下,棘突中线旁开8~12cm,将穿刺针正确进入椎间隙间盘内,导入光纤,在半导体激光操纵下,给予一定治疗量,1000~1600J范围。

(二)蜡疗法

术后第1天,局部给予蜡疗,每次20~30分钟,1天2次;第2天,加强腰背肌背身训练,燕飞式,仰卧3、5点式;第3天,腰围保护下地训练步态。

四、注意事项

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

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术后疼痛:少许病人腰痛加重。嘱患者第1~2天卧床休息,疼痛可缓解。不需特殊处理。

微创经皮穿刺激光减压+蜡疗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一、适应证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疼痛,少数有眩晕、恶心,又称颈椎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是一种间盘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或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致使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腰椎MRI:单纯髓核退变和突出,没有椎管狭窄、增生等;属中医“颈肩痛”“颈性眩晕”“痹证”范畴。

二、禁忌证

有严重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皮肤病;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丹毒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老年性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脊柱严重畸形、先天颈短、侧弯等;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等;体质虚弱如久病、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颈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游离椎管内,颈椎管内肿瘤,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三、操作方法

(一)手术疗法

患者仰卧位,颈下垫枕,消毒术区,局麻下,C臂机透视引导下,胸锁乳突肌内进针,将穿刺针正确进入椎间隙间盘内,导入光纤,在半导体激光操纵下,给予一定治疗量,600~1000J范围。

(二)蜡疗法

术后第1天,局部给予蜡疗,每次20~30分钟,1天1次;第2天,加强颈部颈托保护;第3天,颈部颈托保护下地训练。加强双上肢肌力训练。

四、注意事项

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颈部颈托保护。

3个月内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术后疼痛:少许病人颈肩部加重。嘱患者第1~2天卧床休息,疼痛可明显缓解。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减压骨牵引+导平治疗仪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症

一、适应证

股骨头坏死发病原因众说纷纭,真正的原因尚未阐明,通常认为是股骨上端周围组织病变,导致股骨头部分或全部的血供中断,产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髋关节周围疼痛,行走跛行;髋关节MRI:明确诊断股骨头坏死,分期0~2期。

二、禁忌证

有严重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皮肤病;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糖尿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老年性下肢动静脉栓塞等;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等;体质虚弱如久病、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期;股骨头无菌坏死症3、4、5期。

三、操作方法

(一)手术疗法

患者仰卧位,消毒术区,腰麻或局麻下,C臂机透视引导下,股骨大粗隆下给予股骨头钻孔多方位髓心减压。并给予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

(二)导平治疗法

1选取环跳、承山、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连接导平治疗仪触头,每次20~30分钟,日2次,连续治疗4周。

2卧床期间加强患肢肌力、关节训练。

34~6周去除骨牵引。

四、注意事项

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严禁下地持重活动。

12个月内借助拐杖保护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术后少许病人关节僵硬。嘱患者卧床休息期间,主动活动关节,症状能逐渐缓解。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温经通络法治疗腰椎术后病人小便功能障碍

一、适应证

腰椎间盘、腰椎管狭窄术后病人因术中刺激硬膜囊及马尾神经,造成小便功能异常,如淋漓不尽、便溺、不能顺利解出小便的患者。

二、禁忌证

晕针、不能接受针灸治疗者。

三、操作方法

(一)气滞血瘀型

委阳(双)、阴谷、气海(双)、中极、阳关、太溪(双)、三阴交(双)、三焦俞(双)、水道(双)。

提插补泻,留针15分钟。

(二)肾虚型

关元、中极、水道(双)、肾俞(双)、三阴交(双)。

温针灸法,留针1分钟。

四、注意事项

临床辨证施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不良反应多为晕针,应及时取针,嘱患者平卧休息,必要时吸氧。

针灸疗法治疗骨折术后腹胀

一、适应证

骨折术后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排气不畅。

二、禁忌证

晕针及气虚欲脱者。

三、操作方法

艾灸天枢(双)、关元、中脘;针刺合谷(双)、曲池(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

手法为平补平泻。

四、注意事项

预防晕针,腹部慎用针刺。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晕针后平卧,必要时须吸氧。

手法复位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

一、适应证

适合因着凉、劳损引起的腰椎小关节紊乱。

二、禁忌证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脊柱结核、肿瘤、骨折等患者。

三、操作方法

(一)采用斜扳疗法

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医者先在患者腰部用轻柔的手法滚、按、揉,使腰部紧张的肌肉松弛,再让患者取侧卧位,病侧肢体在上,呈屈曲位,健侧肢体在下,呈伸直位,医者分别用两手或两肘夹住患者的肩部和臀部,向相反的方向缓慢用力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当扭转至最大角度时,施加一个较大幅度的推力,此时常听到“喀喀”的响声,即表示手法复位成功。

(二)采用旋转斜扳复位法

以棘突左偏为例,患者坐位,沿两侧骶棘肌采用按、揉、滚等手法使腰部肌肉松弛5~10分钟,嘱其两手交叉抱枕,双膝并拢,腰部尽量弯曲,助手蹲于前方固定患者双下肢,医者坐于患者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的棘突左侧,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出,压于对侧肩部,嘱患者全身肌肉放松的同时,医者左拇指由左向右推顶偏歪之棘突,右手用力扳压旋转患者左肩部,使其腰部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过程中,患者可感弹响声,医者左拇指下可感棘突滑动感,患者疼痛顿减,腰部活动恢复正常。

四、注意事项

手法要稳妥,斜扳法是一个被控制的,短暂的,有限度的被动运动;手法要准确,要预先确定活动的部位和范围,达到目的即停手;手法要轻柔,因每一个关节都有其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运动方向,手法复位一定要因势利导,不能超出其生理功能范围,切忌强拉硬扳急躁行事。

一定要排除脊柱结核、肿瘤、骨折等,以免手法复位时出现意外。

手法复位成功后一定要卧硬板床2~3天,并禁止腰部扭转运动。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本方法安全有效,一般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为一次性治愈,对于部分时间较长,滑膜长时间嵌顿,局部发生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腰肌痉挛明显者,单纯手法复位效果欠佳,可先予椎间关节注射治疗,待关节囊、滑膜水肿消退,肌肉痉挛消退后再行手法复位,则复位成功率明显提高。同时可避免强行复位所造成的不必要损伤,减轻患者痛苦。

艾灸疗法治疗癃闭

一、适应证

顽固的癃闭,经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包括膀胱、尿道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以及肾功能减退所造成的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二、禁忌证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疗;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操作方法

施灸时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肾气不足:以取足少阴经穴为主,辅以膀胱经背俞穴。以阴谷、肾俞、三焦俞、气海、委阳施以艾灸,培补肾气,通调三焦气机。

外伤:外伤后因膀胱气机受损而致癃闭者以调膀胱气机为主,以中极、三阴交、血海施以艾灸,通调下焦之气机以利小便。

四、注意事项

施灸时应注意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壮数是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可酌情而施。严格掌握好熏烤时间,不宜过长。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疱,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过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并以纱布包敷。

中药熏洗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手外伤术后肌腱粘连

一、适应证

手外伤术后肌腱粘连。

二、禁忌证

局部未愈伤口、感染、皮肤病禁用;严重心脑血管病及精神疾患者慎用;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性关节炎者慎用。

三、操作方法

(一)组方

伸筋草、透骨草、桑枝、川牛膝、红花、当归、干姜、木香、乳香、没药、冰片。

(二)操作方法

急诊手术肌腱修复,术后石膏托固定制动4周,4周后拆除石膏托,进行中药熏洗。

上述方药水煎后,先将患手置药液上方熏洗,待水温合适时,再将患手置药液中泡洗,边洗边进行患指主动及被动屈伸锻炼,活动幅度逐渐加大,每日2~4次,每次30分钟,4周1个疗程,每剂方药可重复使用2天,再煎时加水适量煮沸即可。

四、注意事项

皮肤过敏者慎用。

伴有神经损伤,感觉未恢复者应避免烫伤。

被动活动要注意手法及力度,做到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进行,防治因被动活动过度造成肌腱再度损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若锻炼过度,患指肿胀,可结合消肿脱水药物治疗。

熏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者,皮肤出现红疹、瘙痒等症状,停药,按湿疹处理。

锻炼过程中疼痛剧烈者,可口服镇痛药物。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交腹皮瓣术后继发性肩周炎

一、适应证

交腹皮瓣术后继发性肩周炎。

二、禁忌证

局部未愈伤口、感染、皮肤病禁用;晕针者慎用;严重心脑血管病及精神疾患者慎用。

三、操作方法

取穴:肩髎、肩贞、肩前、肩井、肩臑、曲池、外关、阿是穴。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32号不锈钢毫针在以上穴位上针刺,行提插泻法,使穴位产生较强的酸麻胀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患处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2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穴位局部严格消毒,防止针道感染;肩井穴针刺时注意角度及深度,防止气胸的发生;拔罐时防止皮肤烫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晕针:拔出所有针,平卧,轻度晕针静卧即可缓解,重度晕针可艾灸百会穴。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

2针道感染:停针刺,局部换药,必要时应用抗生素,脓肿形成者切开引流。

3气胸:针刺出现气胸,少量气胸可保守治疗,大量气胸行闭式引流术。

4感染:拔火罐时,时间过长,吸力太大,引起皮肤水疱,停火罐及针刺,局部换药,防止感染,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

刮痧治疗术后腹胀

一、适应证

胸、腰椎患者术后腹胀,老年患者术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胀。

二、禁忌证

患有皮肤溃疡等皮肤病;患有血友病或白血病;需要刮痧的部位有外伤;孕妇,特别是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不能刮痧;心力衰竭、肾衰竭、肝硬化腹水或全身重度水肿等患者;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三、操作方法

头部,全息穴区:额顶带后1/3、额旁2带(双侧)。

背部,督脉:大椎至命门。

膀胱经,大肠俞至小肠俞,双侧肝俞至胃俞。

腹部,任脉:上脘至下脘、气海。

胃经,双侧天枢。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

肝经:双侧太冲。

四、注意事项

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避免风直吹刮拭部位;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刮痧后尽量不要喝酒或吃辛辣食物,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刮痧部位未退痧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出痧后可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半小时;刮痧后不宜发怒,应保持情绪平静。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

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艾灸治疗术后尿潴留

一、适应证

体位性排尿障碍;骨科患者(排尿功能无器质性损伤)手术后去尿管后排尿困难。

二、禁忌证

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和慎灸的穴位有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经渠、曲泽、委中等;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对外感热病、阴虚内热、阴液不足及邪热炽盛的病人一般不宜施灸;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之时禁灸。

三、操作方法

取以气海、关元、中极为主穴,三阴交、次髎为配穴。

患者平卧或侧卧,双腿屈膝,暴露施灸穴位。点燃清艾条2~3根,将燃着的一端靠近穴位距离2~3cm处施灸,以温热舒适、略有灼痛为度,轮流悬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2日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治疗结束后及时熄灭艾条。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1瘢痕灸: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

2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疱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疱挑破,再涂上甲紫即可。

3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疱,产生灸疱,一定不要把疱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4身体不适: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撬拨加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

一、适应证

AO分型的A、B型跟骨骨折;全身状态差或严重脏器病变的C型骨折。

二、禁忌证

严重塌陷或骨缺损、骨丢失严重的跟骨骨折;局部皮肤有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

三、操作方法

手术需在足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一)经皮撬拨和固定跟骨结节撕脱骨折

1患者取俯卧位,用一撬拨针于跟骨结节部后上方和跟腱外侧穿过皮肤。拔出撬拨针改用钝头针沿原孔插入,使之抵住撕脱骨折片的上面骨皮质。向下推挤整复移位。

2撬拨针完成复位后,进一步击入(一二根撬拨针),剪断针尾埋于皮下包扎好。用踝关节跖曲位背侧石膏托外固定5~6周,开始功能锻炼。

(二)经皮撬拨和固定足部骨折(包括体部关节骨折)

患者取侧卧位,使治疗足位于另一足上面,使透视和操作更为方便(如在X线机下则更得心应手)。操作方法如下:

1骨牵引。使之向下向后方牵引,以整复结节部向上移位,恢复跟距关节的正常关节间隙,凡结节不存在横行骨折线时,例如舌形骨折应将撬拨针穿过结节部的上骨折片或位于此骨折片的皮质表面。在跟骨牵引,后关节面向外骨折脱位者,可用手法将足跟内翻和向内推挤复位,再用石膏同上固定。对其他类型的丘部骨折,需继续用下列复位方法。

2撬拨针经皮撬拨丘部骨折片,在跟骨后外侧穿过皮肤,向前下方和略偏向内侧进针。针尖常可探测到外侧壁裂隙。拔出撬拨针,改用钝针原孔插入。X线检查调整进针方向和深度,使前端位于丘部骨折线下方,略超出此骨折片的前端,向上撬起移位骨折片。对丘部横行塌陷骨折片,应将撬拨针前端位于塌陷骨折片下面中部做撬拨复位。

3手法整复外侧壁劈裂移位。将两手的掌根部分放在跟骨的内外两侧,向中部挤压,或用跟骨夹作挤压复位。完成复位后,检查跟骨形态,注意外踝下方的凹陷区恢复情况。

4撬拨针或钢针经皮内固定。在跟骨结节后外侧略上方,用撬拨针或钢钉穿过皮肤,穿入跟骨,使针尖沿丘部骨折片下面至跗窦底部皮质骨做内固定。有些横形塌陷骨折片的稳定性极差,撬拨针应穿过此骨折片到距骨中部,以保持骨折复位。

5撬拨整复内外两侧骨突骨折。内外两侧骨突骨折片向上嵌入结节部时,将撬拨丘部骨折的撬拨针拔出少许,调整方向,向结节部后下方进针,使针前端抵住骨突骨折片。作由内向后向下方推挤复位。

6手法整复跟骰关节骨折脱位和距舟关节半脱位。存在此型骨折脱位时,应将足前部呈内翻位,以整复脱位。

7最后拔出骨牵引钢针,无菌包扎各针孔。用踝关节跖屈位背侧石膏托固定6周。拆除石膏后仍需做不负重功能锻炼4~6周,再做恢复性功能锻炼。

四、注意事项

禁忌操作粗暴,避免断针及加重骨折;如复位后钢针固定不够可靠,可加用克氏针经皮固定;严格遵守适应证。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撬拨操作粗暴加重关节面等部位骨折,增加复位难度;撬拨之钢针断裂于内部;创伤型关节炎发生,踝关节功能障碍。

推拿长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适应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所以医学界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

二、禁忌证

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按摩施术者包括有: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做按摩。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做按摩。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三、操作方法

(一)放松疗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点按大椎、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每个穴位约30秒钟。接着以指揉、掌揉、肘揉,加以滚法20分钟放松腰背部肌肉。

(二)整复手法

1牵腿抖动法:助手立于患者头部前方双手固定患者腋下,医者双手依次握住患者左右脚踝部用力牵拉抖动。

2俯卧扳压法(以左后型突出为例):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骨盆附近,面向整复床,右手掌握在患者右腿膝盖的上方,手肘伸直,略加内旋力;左手掌根力作用于患者突出部位的棘突左侧,手指向上,肘略弯,此时医者抬起患者右侧大腿向内扳,将患者右大腿的重量,经由医者的左手转至其身体后,再与医者左手掌根下压突出部位棘突左侧,嘱患者呼吸,在吐气将尽之际,瞬间协调发力,完成整复。

3坐位旋转复位法:(以左后型突出为例)患者端坐,腰背松弛,双手上举扶住颈后部,上身屈曲低头50°~80°,助手立于患者前面,双膝固定住患者突出方向相反方向的膝关节,医者先以右手拇指固定住突出部位棘突左侧不动,左手自患者腋下绕过,经颈后扳住右侧颈部,在患者放松状态下使其被动而缓慢的弯腰,侧屈,并向左侧方旋转,当达到一定幅度时,左手臂用力使腰椎进行更大幅度的被动旋转,同时右手拇指用力向右侧推动棘突。此时拇指下多有棘突滑动感和弹响声。

四、注意事项

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慢性患者应睡硬板床,并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如保守治疗4个疗程无明显症状好转,建议手术治疗。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疼痛加重:嘱患者卧床休息4小时后疼痛可缓解。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推拿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胸肋关节错位

一、适应证

胸肋关节错位又称前胸壁综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见的原因,病因一般与外伤有关,在人们搬运重物,急剧扭转或因胸部挤压等使胸肋关节软骨造成急性损伤;或因慢性劳损或伤风感冒引起病毒感染,导致胸肋关节面软骨的水肿,增厚的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发病;或与肋软骨发育营养不良、胸肋关节炎症、肌筋膜炎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前胸部疼痛,多为酸胀痛,起病急剧或缓慢,时轻时重,可因翻身咳嗽、深呼吸、上肢活动加重,有时向上肢放射,查2~5肋软骨处压痛,若不及时彻底治疗,有反复发作趋势。

二、禁忌证

老年性或病理性严重骨质疏松;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伴有其他推拿禁忌证者。

三、操作方法

(一)中药熏蒸疗法

将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牛膝、红花、鸡血藤、枳壳、川芎、甘草等中药,放入电锅加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至沸腾10分钟后,改为文火加热,此时患者仰卧于特定熏蒸治疗床上,熏蒸痛处20~30分钟。

(二)手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以指揉、掌揉、肘揉,加以滚法20分钟放松背部肌肉,继以轻柔分筋理筋手法放松患处周围肋间筋肉。

2整复手法:医者双手重叠置于第2~5胸椎棘突顶端,然后令患者深呼吸或咳嗽,待呼气末,医者双手同时用力向斜下方按压,往往可听到清楚的关节弹响声,错位患者多1次痊愈或明显减轻。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把握熏蒸温度和时间,熏蒸时间不宜过长。

2依据患者体质,医者注意整复手法力量和角度,避免肋软骨损伤。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中药熏蒸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蒸汽烫伤,一般范围较小者不必予以特殊处理,范围较大者,应先以酒精消毒,然后以注射器抽出其中组织液,再以消毒纱布加压包扎即可。

推拿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急性腰扭伤

一、适应证

急性腰扭伤是以腰部不适或腰部持续性剧痛,不能行走和翻身,咳嗽、呼吸等腹部用力活动疼痛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腰部肌肉、韧带、筋膜、小关节突等组织急性扭伤。多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多系突然遭受间接外力所致。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

二、禁忌证

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按摩施术者。

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有各种恶性肿瘤者。

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

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三、操作方法

(一)中药熏蒸疗法

将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牛膝、红花、鸡血藤、枳壳、川芎、甘草等中药,放入电锅加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至沸腾10分钟后,改为文火加热,此时患者仰卧于特定熏蒸治疗床上,熏蒸痛处20~30分钟。

(二)手法治疗

1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左侧,点穴按压大椎、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每个穴位约30秒钟;继以指揉、掌揉、肘揉,加以滚法20分钟放松腰背部肌肉;然后按揉巨髎、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

2整复手法。侧扳法:患者侧卧位身体后背与床面平行,下腿伸直,上腿屈膝髋;医者面对患者立于床边,靠近患者头部手扶住患者肩部,下手肘贴压在患者髋骨上,令患者深呼吸,待吐气将尽时,双手协调发一瞬间扳力,多可听到整复弹响。

四、注意事项

严格把握熏蒸温度和时间,熏蒸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患者疼痛剧烈不能配合,不可强行整复。

五、不良反应和处理

中药熏蒸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蒸汽烫伤,一般范围较小者不必予以特殊处理,范围较大者,应先以酒精消毒,然后以注射器抽出其中组织液,再以消毒纱布加压包扎即可;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应停止熏药治疗,一般症状可自行消退,必要时请皮肤科协助诊治。

中医特色疗法手册 - 第一篇临床常用特色疗法1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