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按摩疗法的渊源与原理(一)

第一节 按摩疗法的渊源

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因寒冷或撞击、扭挫、跌损等外伤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时,都会出于本能地或自己或让同伴按摩、揉搓不适部位以抵御寒冷、减轻伤痛。经过长时间实践和不断总结,这种自发的本能被逐渐发展成自觉的医疗行为,形成了最古老的按摩疗法。

先秦时期如文献所载:殷商的原始巫吏常利用包括按摩在内的一些民间疗法的效验来印证按摩疗法的神力。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用按摩诸术治愈虢太子暴疾尸厥等。秦汉晋时期,按摩疗法成为一门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按摩的技术和方法。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的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手法;《五十二病方》将对木椎、筑、钱币、羽毛、药巾等用品运用于按摩疗法中;《汉书·苏武传》记载的用足踩背救醒昏迷的苏武等技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掐按人中、拇指按胃脘、抓脐上3寸、抄举法、捏脊法、背法、口内复位法等手法治疗昏厥、溺水、卒心痛、颞颌关节脱位等急症。

隋唐时期是按摩发展的盛世,按摩疗法在隋唐时期的医学领域便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在民间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千金要方》记载的按摩治疗“小儿客忤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有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哺乳”等,以及膏摩小儿心口、脐等民间小儿推拿保健方法。《续神仙传》记述的唐杭州县吏马湘以“竹杖打之”治疗腰、脚曲等病,是器械拍打手法的最早记载。

宋金元时期,民间按摩疗法盛行,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一些医学机构比较重视对按摩疗法作用和应用的研究,在一些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民间按摩疗法。如《圣济总录》记载的生铁熨斗摩顶治风热冲目及膏摩项治疗目疾、鼻塞及诸痫症;《宋史》记载的庞安时按摩催产;《苏沈良方》记载的掐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医说》记载的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遗症;《回回药方》记载的“脚踏法”“擀面椎于脱出的骨上”治疗脊柱骨折等。

明代是按摩发展的又一盛世,按摩疗法得到了较全面的总结、创新和发展,除政府重视设专科外,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和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按摩疗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一体系的产生、成熟和发展又源于民间的按摩疗法诊治惊证技术。在民间,按摩疗法流传于洗浴、理发业和养生群体,使保健按摩法更加职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如罗真人《净发需知》(又名《江湖按摩修养净发需知》)《按摩修养歌诀》详述了人体各部位的保健按摩法。王廷相《摄生要义》论述了自我养生按摩和全身保健按摩法--大度关法;曹珩《保生秘要》论述了各种疾病的自我按摩导引法等。此外,民间按摩的器具也有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如《韩氏医通》的“木拐按节法”,《易筋经》的木杵、木槌、石袋拍打法,《古今医源》的木梳梳法和翎扫法,《寿世保元》的铁物压法,《景岳全书》的刮痧法等。

清代太医院虽未设推拿科,但推拿学在小儿、骨伤、内科、五官推拿及膏(药)摩的应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禅、正骨、腹诊、脏腑经络、捏筋拍打等民间推拿流派,加上明代传承下来的小儿点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并出现地域性特征。如鲁东湘西的儿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禅推拿、山东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经穴推拿、上海的擁拥法推拿等。

常见病简明按摩疗法 - 第一章 按摩疗法的渊源与原理(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