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一本为适应高等院校戏剧、影视等相关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戏剧理论教科书。

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办了戏剧影视教育,不仅是有关戏剧、电影、电视的文学(编剧)、表演、导演等专业性的学科教育,而且戏剧艺术课还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涉及到当代大学教育的各个专业。这一点,方兴未艾的校园戏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适合于当代戏剧教育并体现出当代戏剧发展现状的戏剧艺术理论教材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编写一本适应当前戏剧影视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又能体现当代戏剧观念与实践的新的发展变化的戏剧理论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书题名为“戏剧艺术原理”,顾名思义,主要是就戏剧艺术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展开论述。然而,古今中外的戏剧,源远流长,形态多样。戏剧的创造不仅涉及到许多专门的技术,而且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戏剧的形态样式不仅有着各种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且有着诸多表现媒介、手段、风格、样式的不同。同时,戏剧之学,更是涉及到一个内容广泛的学术领域,既有着专门的戏剧史的研究,也有着包括编剧、表演、导演、舞美等在内的关于戏剧的各种形态、要素及其艺术规律的探讨,有着与戏剧艺术的本体研究相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建构。因而,对于本书来说,关于戏剧艺术理论的讨论与评介只能是择其要者,厘清概念,叙述源流,探幽发微。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既是为了高等院校戏剧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作者对于中外戏剧历史及当代戏剧现状与命运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学科门类中,在“艺术学”的一级学科之下有一个名为“戏剧戏曲学”的二级学科。该学科的命名本身给人们理解“戏剧”概念带来了明显的混乱。因此,首先就有必要对“戏剧”概念作出明晰的界定。无疑,“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包含有各种具体的形态类型。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从原始戏剧到现代戏剧,从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到古印度的梵剧、中国戏曲、日本的能乐、歌舞伎,等等,都属于戏剧的范畴;从横向的当下戏剧形态表现来看,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以及哑剧、皮影戏,甚至从古老的广场剧到现代媒体中的广播剧、影视剧,也都可以归于“戏剧”艺术门类。故而,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戏剧”和“戏曲”并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如果说,“戏剧”是一个种概念,那么,“戏曲”等则只是属于这个种概念之下的属概念。将“戏剧”和“戏曲”并列,就难免造成不同层次上的概念的混淆。而把“戏剧”只是视为西方戏剧,或者等同于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话剧”,并将其与中国所固有的“戏曲”相对应,不仅是出于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解,而且,还有着一种明显的统摄其中的深层次的西方/东方、现代/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之下,20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上的对抗、对应、共存与整合;而且,这种情形还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当下的戏剧存在及未来的戏剧发展走向。所以,这里的“戏剧”,就属于这样一种门类艺术或总体艺术,它起码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甚至广播剧、影视剧等多种类型在内,并且有着其基本的内在的艺术和审美的整一性。

本书就是在这样一种观念下试图从理论上来思考和解答包括话剧、戏曲等多种剧种形态在内的戏剧艺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努力对于作为整体的戏剧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思考与评述。这里就包括:戏剧艺术是怎样产生的?东西方戏剧的艺术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演变的?进而,这种传统又是如何带来东西方戏剧艺术的形态及其观念的差异的?戏剧有哪些基本的形态和要素?戏剧的本质在哪里?又有哪些属于戏剧所特有的审美形态和属性?戏剧之于社会人生有着怎样的价值和功能?它们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如何看待戏剧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等等。事实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就构成了戏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也构成了当代戏剧学学科的基础。和以往用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中国传统戏剧的倾向不同,本书力图融合戏剧理论的中西之别,寻求中西戏剧理论的贯通。在研究对象上,既研究话剧,也探讨戏曲,既关注舞台剧,也兼及影视剧、广播剧;在戏剧观念上,既强调写实,也不排斥写意;在基本范畴上,既突出戏剧动作、冲突、情境、场面、结构,也强调戏剧艺术的意象、时空、节奏;等等。所以,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所努力追求的,一是历史精神,一是理论品格,再就是比较意识。这里,既有戏剧与其他艺术形态的比较,又有东西方戏剧的比较。

内容上,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共十一章的内容,分别就“戏剧的传统与观念”和“戏剧的本质和属性”两个部分加以具体而全面的讨论和评述。其中,上篇“戏剧的传统与观念”部分,具体论述戏剧的起源,东西方戏剧的历史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戏剧的形态与要素,戏剧观念的觉醒及其演变以及现代戏剧学的形成与发展等;下篇“戏剧的本质和属性”则主要围绕着“戏剧性”的问题,从戏剧的动作、冲突、情境、意象、场面等基本的戏剧理论范畴出发,就戏剧的艺术时空、审美属性、社会功能以及戏剧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展开具体讨论。本书上、下两篇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前者侧重于从历史出发来总结戏剧的传统与观念,分析戏剧的形态与要素,后者则在逻辑的层面上追问戏剧的本质与属性、价值与功能。如果说,前者是关于戏剧艺术的历史评述和文化思考,后者则是对于戏剧的艺术本性的具体展开。或者借用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所著《文学理论》的说法,前者属于戏剧的“外部研究”,后者属于戏剧的“内部研究”。本书期望通过这两者的结合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戏剧理论的概念和知识的体系。当然,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在阅读和使用本书时也不妨各有侧重,可以适当地加以取舍,而不必拘于本书现有的框架和结论。

体例上,为方便教学,也遵循教材的惯例,各章都附有“重要概念”及“思考题”,书末还附有“重要参考书目”,以便于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层次而选择其中的一些部分重点来学习。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行文简洁、表达通畅、深入浅出。全书以论为主,又力求做到史论结合;通过对于戏剧艺术原理的阐述,以求达到“技”与“道”的统一,所以,概念的解析和理论的表述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同时,为了增加可读性,还增加了大量的例证分析和作品评述,以便于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其中理论问题的理解和领会。

本书能否达到上述所预期的目的,是否真正实现了作者的意图,还有待于专家的批评和读者的检验。

戏剧艺术原理 - 前言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