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典话题

1谈友情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朋友之间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人世间一种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那么朋友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朋友是我们欣赏冬日漫天飞雪时手捧的一盏热茶;朋友是我们遮挡夏日滂沱大雨时撑着的一把雨伞;朋友是乍暖还寒时吹开我们心中郁闷的一缕春风;朋友是收获季节里分享我们欢欣喜悦的一杯美酒。

人在尘世间行走,生命的历程犹如一场艰难的长途跋涉,有这样那样的责任需要承担,有这样那样的义务需要履行,疲惫的精神需要鼓励,孤独的心灵需要温暖,落寞的感情需要抚慰,我们需要陪我们走过风霜雨雪的人,需要陪我们感受爱恨癫狂的人。多亏了有朋友的相知、相助与相伴,才能让干涸的心田不时受到浇灌,让疲惫的精神经常得以休憩,让孤独的灵魂时时感到温暖,我们才能生活得独而不孤、劳而不苦。人需要朋友,这是灵魂深处最质朴最热切的渴求,即使它不与任何现实利益、功利色彩相连,即使它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需求。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可见知音难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林语堂先生说过一句话:“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小心翼翼地珍惜友情吧,让朋友陪我们续写关于人间挚爱的传奇。

2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居里夫人曾言:“强者制造时机,弱者等待时机。”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时光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流走,同时带走我们无数的感慨与遗憾,感慨岁月“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无情,遗憾“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消极态度。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总是在为一些目标而奋斗,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这样生命之花才能绽放出多姿多彩,人生才可以少一些遗憾。然而,成功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努力争取,纵然有天上掉馅饼这回事,也需要自己伸手捡回来。我们都熟知“守株待兔”这一经典的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而宋国那位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田园荒芜,一无所获。因此,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努力去争取,不应消极地等待。

机遇对一个人的成功而言太重要了。有的人花费了一生的时间默默无闻地等待它的到来,但最终也没能等到,结果就像这位宋国农夫一样不仅一无所获,还荒废了人生,并且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东西。因为机遇只惠顾那些敢于大胆争取的人,它永远不会垂青于那些袖手坐等的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与其等待机会来敲门,不如主动打开门走出去,为自己寻找、创造机会。因为行动才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3完美与残缺

完美与残缺向来都是一对矛盾体,只是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不必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健全与残缺,也没有决然清晰的分界。或许残缺唤醒了人类更多的潜能,于是,残疾人运动员不再遮掩残躯,也就成了一种“骄傲的裸露”。

残缺往往创造奇迹。史蒂芬·霍金,这位只能通过眨眼与外界交流的重度残疾物理学大师,靠语音合成器一分钟只能说五六个单词,但凭一本薄薄的《时间简史》却征服了全世界3000万读者。人们都知道,霍金在思考,但是谁能说清,霍金在想什么?轻量级的身躯,不影响支撑一颗重量级的头颅。于是,有个西方记者这样说:“因为有了霍金,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思想者的残奥会。”

人皆爱完美,没有人愿意残缺。关键是,一旦各种各样的“残缺”不幸降临,比如病痛缠身、家庭不幸、事业受挫……我们该如何来对待它。人类永远不可能像壁虎,残缺之后又长出一条新的尾巴。那么,就看看橡胶树吧——它,是不拒绝刀割的,它珍贵的汁液,就是从深深的刀口流出的。伤痕愈多,奉献愈丰,那遍体鳞伤,正是它光荣的标记。

4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怎样走完这一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蜡烛选择了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春蚕选择了丝方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对于一个人而言,在满足了衣食住行之后,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想实现个人价值,我赞同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说。

我认为人生在世首先应该“立德”。常言道“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树立自己高尚的品格情操,才能立功、立言、行天下。可见人品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立德”是基础,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完成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伟大事业。

其次是“立业”。或许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追求。现如今时代变了,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国家日益繁荣强大,百姓生活日渐富裕,革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保尔的精神始终让我们每个人感动和尊敬。因为他珍惜生命和光阴,用有限的人生从事着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伟大事业。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这样宏伟的事业。作为一个普通人,还要“立言”。当一个人年过花甲的时候,对于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必定有一番自己的感悟。功名利禄、世事百态在每个人的观念里都有不同的认识,可以把它写下来以供后人参考评说。假如能够成为经典之说,便可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人生格言。

若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都能够完成的话,这个人便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说此生无憾了。

5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苦难对于成功犹如海水对于鱼儿一样,成功离不开苦难,然而有了苦难也不见得就能成功。苦难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人生,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对待苦难。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在天才和能干的人眼里,苦难与成功一样不可或缺。古人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几乎都熟悉这句古训,然而有几人能真正地消化这句话呢?人生总是要经历坎坷,只有把苦难当作通向成功大道的垫脚石,才能像蝴蝶一样由幼虫历经残酷的蜕变,成为美丽的蝴蝶。

有些人,并不能正确地看待苦难这笔财富。在顺利的时候得意洋洋,在遇到苦难的时候便一蹶不振,仿佛世界末日。试问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是经历了重重苦难才取得了赫赫成就的?达·芬奇画了无数张鸡蛋才创作出蒙娜丽莎;司马迁在监牢里受尽了酷刑最终写出了名著《史记》。人生多有不如意之处,正确面对和处理艰难困苦,总有克服的一天。普希金有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实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因此,以乐观正确的态度面对苦难,人生终将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6唯一不变的,只有变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状态,所以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包括我们肉眼能够看到和看不到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不断地提醒我们应该深知变化的重要性。

如今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然而个人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加大。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明白变化的原理,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说过,“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变化,变化总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那么,我们的对手、投资者、客户和市场就会残酷地改变我们。”企业是这样,对于我们个人同样如此。

爱迪生用他的发明改变了全人类的照明方式;雷锋用爱心温暖了全体中国人;白求恩用他的医术挽救了无数革命军人。这不都是改变吗?芸芸众生里的我们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无法重复,父母一天天老去,这些变化是无法掌控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面对不断的变化,孝顺父母,取得成就,让他们为养育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而骄傲。

7亲情

“亲情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那种感情。”书上是这样定义亲情的,然而作为有着丰富感情的人,亲情的含义远远要超出这个概念。一个人自呱呱坠地之时起,就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

当我们开口喊出“妈妈”这个词的时候,妈妈双颊洋溢的幸福,以及在一旁的其他亲人的惊喜,昭示着这个小生命在成长中又跨过了一个阶段。我想这就是亲情。

当我们在严寒的冬季,饥肠辘辘地回到家,姥姥一边帮我们搓着冻得红红的冰冷的双手,一边心疼地喃喃自语,不一会儿又端上来热腾腾的饭菜,让我们所有的饥寒交迫瞬间化为乌有。我认为这是亲情。

当我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别人都在感叹照在我们头顶的光环有多么耀眼,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却热泪盈眶,因为只有他们知道在这光环的背后,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不易。我想这应该是亲情。

当我们在公园散步,享受夕阳余晖多么美妙的时候,这时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夫妻相互搀扶着回忆他们的浪漫过去,我们不禁感叹爱情升华后的那种美好,这应该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了。

在人的一生中亲情远远不止这些。亲情犹如一盏灯,指引着我们永远向前进;亲情犹如港湾,当我们累了的时候随时可以靠岸停泊。正因为有了亲情,我们便有了前进的动力;也正因为有了亲情,我们的努力便有了意义。

8令你感动的一件事

谈及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我想起了发生在“5·12”汶川大地震时,一个关于母亲与孩子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这更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搜救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了一位妇女,她已经停止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人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回应。当救援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转身跑回来,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高声喊:“还有孩子活着。”在一番艰难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孩子毫发未损。当随行的医生过来给孩子做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看了一下屏幕,发现屏幕上面有一条已经写好了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一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当我看完这个故事时,我也落泪了,因为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母亲是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的人,母亲不仅给予我们生命,母亲还用那无私的爱抚慰着我们。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母亲的爱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母亲的爱像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品读;母亲的爱像水一样,不含任何杂质。感恩母爱,感谢伟大的母亲!

9选择

当眼睛穿越树林,它选择了绿色;当风儿抚过海面,它选择了翱翔;当夜晚悄然而至,心灵选择了驰骋。也许,在命运的初始,我们就面临选择。

选择有很多种,学业、爱情、事业以至于人生,无一不与选择相关。也许,有人会说,选择的对错,决定了人生的成败。那到底什么样的选择是对,什么样的选择又是错呢?当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明白平淡自然是他心之所归;当孟子决定“舍生而取义”时,我知道了“道义”与“生命”之间的最终抉择,懂得了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

当屈原长叹,荆轲一去不复返时;当岳飞含恨九泉,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我知道这是他们忠诚的选择。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甘愿蒙冤屈舍性命。仰天长啸!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为国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正是这至死不悔的选择绵延至今,激励着我们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选择,让我们明白他们的大义所在;也正是这心灵的选择,成就了他们最终的美。

智者信仰真理选择了桀骜不驯;勇者渴望超越选择了奋斗不息;仁者祈祷和平选择了舍生取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无论是什么选择,我都认为,选择没有对错。遵从自己心灵的选择并为之坚持、为之奋斗、为之骄傲,这就是我的选择。

10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幸福,都追求幸福。儿童的幸福来源于色彩缤纷的糖果,少年时的幸福来源于学业上的满足,青年时向往丘比特的神箭,中年时憧憬事业上的巅峰,花甲之年总盼望有含饴弄孙的满足。每个人对幸福的盼望都是美好的。也许,“幸福”一词本身,就有着太多的甜蜜。

可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欢笑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可结果,成绩好的学生、有钱人的烦恼依旧难以消除,忧心忡忡得仍旧愁眉不展。

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不仅仅来源于甜蜜的爱情,优越的生活,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懂得体验幸福的心。幸福是对生命的一种体验,对生活的一种感悟。生命的体验形形色色,纷纷扰扰,你体会越深便越难以描述。因为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部分事实的汇集,更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是自己心中的阳光,是微笑看世界的源泉。”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高远是幸福;“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天真率性是幸福;“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高情雅致是幸福;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平凡岁月同样也是幸福。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捕捉幸福的眼睛,幸福就不再是一个谜。幸福的青鸟,它就在你我的身旁。

11希望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历数古今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道路,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他们无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工作注入热情,对成功的渴望给予他们无限的动力。鲁迅曾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否则会像失去控制的小船,随波沉浮。若有了希望,便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了奋勇拼搏的力量。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它使濒临死亡的人看到了生存;使屡遭挫折的人看到了成功;使身处绝境的人看到了力挽狂澜的可能。

如果说失望是背负的行囊,那希望就是坚韧的拐杖。当失望阻隔我们的眼睛时,只有拥抱希望才能走出困境拥抱成功。非洲大蛹浑身是毛,口吐黏液,看一眼都让人毛骨悚然,然而就是这些丑陋、令人作呕的大虫蜕壳后,却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蓝蝴蝶。试想,在蜕变过程中,如果非洲大蛹过早地对自己丑陋的外表失望,那么,还有美丽迷人的蓝蝴蝶之梦吗?是希望,成就了它永生的美丽。卡通片《机器猫》中的女天才配音演员,享誉世界、家喻户晓,可谁能想到,她却自幼嗓音沙哑,同龄人都因她“丑陋的声音”不愿意与她交友。然而她并没有郁郁寡欢,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而是努力寻找一切机会展示自己,最终获取了成功。

人在被玫瑰刺伤后,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人会说:“多美的花”;另一种人会说:“这刺多糟啊!”前者看到的是希望,而后者看到的永远是失望。既然我们可以选择,那为什么不让希望带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巅峰呢?

12宽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宰相肚里能行船,宽容是将军额头跑得马,楚庄王断缨护武将是宽容,蔺相如三让廉颇是宽容。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宽容不仅是一种境界,是人性的闪光点,也是一种处世智慧。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老家桐城有一栋房子,他的府邸与一家姓吴的宅院为邻,中间有一小块空地,本来属于张家,一直以来用作过往通道。后来吴氏建房子的时候想要越界占用这小块空地,张家人不服,于是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衙门。这两家都是名望贵族,县令也不知如何宣判,左右为难。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于是就修书一封,寄到京都,向张英告状。张英看完信,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蘸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上面写道:“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了三尺地基,吴家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为佩服,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在邻里和睦面前,三尺地基显得微不足道,张英的宽容胸怀,为这件事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古往今来的人们作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表率。

宽容的心要从小养成,要学会宽以待人,不去斤斤计较,善于接受异议,敢于面对伤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败自己的偏执、狭隘,用一份潇洒、宽厚的心对人处事。这样无疑能避免很多争执与纠纷,因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最后酿成悲剧的事件也不会发生了。让我们不为琐事而羁绊,放眼于更美好的未来,用宽容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

13创新

畅销书《追求卓越》的作者托马斯·彼得斯说过“要么创新,要么死亡”。这句看似很极端的话道出了创新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意义。对于我来说,创新有三种含义。

首先,创新是更新。有句广告词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类从来不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无限热情。体制的优化完善、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个人的学习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精神。我们人类从使用一台重达几公斤的台式计算机,到现在可以拿着一本杂志大小的掌上电脑遨游互联网;从以前国有企业遍地,到现在自主创业成风,我们在创新的路途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从而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其次,创新意味着创造新事物。从远古人以叶蔽体,以穴为屋,到现在都市人着装时尚,我们感受到了科学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升级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从无到有,一国两制成功实践,都是创新的巨大成功。

最后,创新就是改变。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创新是让生命奏响永恒韵律的关键。故步自封的思维只会被飞速奔驰的时代抛在后面。大胆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其次要有创新能力,还要有面对创新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愿意改变是对生活怀有热情,能够改变是具有生命的智慧,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最终才能成就焕然一新的面貌。

创新是时代跳动的脉搏,创新是事物前进发展的动力,创新带给我们活力及旺盛的生命力,就好像黑白画面当中一抹明艳的色彩。

14人与自然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然而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自然给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人类并不满足。人类加快了对自然的征服,对资源的掠夺。大自然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所以大自然给了人类无情的惩罚。从火山爆发到海啸来袭,从地震到飓风肆掠,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终于发现自己依然那么渺小,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成了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的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加强环保意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无法出现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会场上,但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参与到具体的环保节能工作中,为环保尽一份力;我们可以组织活动,普及公民的环保节能观念。例如,随着私家车日益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我们要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出行。我们在外面用餐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防止污染环境。另外,对于日常生产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回收,特别是不要乱丢弃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很高,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大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和治理环境的先进技术,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做一名合格的环保志愿者。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人类要更加兴旺,生活要更加美好,就必须自觉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让我们大家用实际行动一起保护环境。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震撼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15雷锋精神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为学习雷锋题了词;江泽民同志也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并题词。在我党三代领导人的倡导和号召下,全国学习雷锋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每年3月5日雷锋纪念日时,都会出现一些激烈的争论:当今社会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到底应该怎样学雷锋?其中有些人觉得有这个日子和没有这个日子不存在区别。雷锋精神在新社会真的成了多余的样品,成了赚取名利的装饰品了吗?其实不然,我们的社会还有太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贫困的孩子需要我们,病魔缠身的朋友需要我们,下岗失业的同志需要我们……只要我们伸出手去帮一把,尽一份心和力,那么世界会更美好!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并不是雷锋独创的,其实质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雷锋精神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在于雷锋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就在于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雷锋这个典型,我们不需要走个过场,这个社会的“典型”太多、形式主义太多。我们不要制造潮流,社会需要我们像雷锋同志那样踏实地把自己奉献到朴实的生活中去,奉献到真正需要我们伸手帮助的朋友那儿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把发自内心的芳香抛洒在这个五味俱全的社会,每个人的心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份人与人之间的芬芳。

雷锋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有许多年了,然而雷锋精神永不消亡。人们呼唤雷锋精神,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我们的发展更需要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充满社会,让和谐充满社会。

16节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什么时代,节俭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奢靡败家,勤俭兴国。”中国人治国齐家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尚俭去奢。尚俭不仅可以节约财产、节省资源、聚焦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能培育一种奋斗进取的精神。

随着国力的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一些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超越实际、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比比皆是。而机关单位超额上马的豪华办公楼,数目惊人的公务用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花钱大手大脚导致办公成本失控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豪奢风”极大地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将是一个永远倡导的主题。为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力、创造财富的意识,形成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思想品格,使这种对工作、对事业、对生活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锐意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人心。

17诚信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对故事里最终被狼吃掉的孩子连连叹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失去诚信的代价是惨痛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会遇到这样的事件,但狼来了的故事恰恰反映了很多人在生活中不讲诚信的陋习。我们明白不讲诚信的可怕后果,懂得诚信的可贵,但能把诚信落实到每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个关于诚信的成语叫“一诺千金”。相传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说话算数,有着很高的信誉,很多人都跟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当时流传了一条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有一次,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朋友们不被重金所惑,冒着极大的危险保护季布,使他免受灾祸。一个人能诚实有信,得到大家的尊重,自然得道多助。

有人感觉诚信这个词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它的崇高,让这些人觉得只有做大事才涉及诚信的问题,而平淡的日常生活小事,实在跟诚信毫无关系。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其实诚信不是天大的事,它体现在生活中细小的方方面面,一分一秒、一丝一毫。诚信虽然不是天大的事,但失去诚信就会铸成天大的错。

18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持不同人生观的人看待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举个例子,面前放着半杯酒,一个人无比惆怅地说:“唉!只剩下半杯了!”另一个人充满欣喜地说:“嗨!还有半杯呢!”前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后者的人生观是积极的。

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内心充满阳光,性情开朗而乐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消极人生观的人,内心低落黯淡,性情悲天悯人,生活味同嚼蜡,事业举步维艰。这正所谓,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这一笑一哭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对生活的认知条件评价,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因此没有进过学校,但她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为一万多人治病,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有积极、奋斗的精神,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凡事自然能够转苦为乐、转难为易、转危为安。海伦凯勒说:“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积极的人生观,就是心里的阳光,心中无闲事,处处好时节。

19财富观

和很多人一样,一看到“财富”两个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钱。但如果财富只意味着钱,那么人生就太单调乏味了,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是财富。

亲情是我们的财富。当母亲为孩子准备好早餐、当父亲扶着孩子学骑车、当子女用自己第一份工资为父母买来礼物,这些画面温馨而令人向往,是多少金钱都不能买来的财富。

友情是我们的财富。长辈年龄大了会离我们而去,爱情也不能永远保鲜,唯有友情不离不弃,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珍贵财富。

健康是我们的财富。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有人说健康排在首位,是1,其他诸如金钱、事业、学历等各方面都排在后面,是0,1后面的0越多,这个人越富有,如果健康没了,前面的1便没了,后面的0再多,也只是0。因此,拥有健康就是拥有了巨大的财富。

快乐是我们的财富。快乐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也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当我们有了乐观的心态,就总是能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能使人生更加积极向上,创造出更多的快乐和价值。因此快乐能使我们的生活增值,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亲情、友情、健康和快乐,亲情、友情、健康、快乐这些用钱买不来的宝藏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20珍惜、知足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俗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若要快乐,若要过得有意义,唯有珍惜已有,知足常乐。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跟几个朋友挤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跟这么多人挤在一起住,转个身都困难,这么不方便,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既不孤单又可以随时交流思想,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后来,朋友们相继成家搬出了宿舍,屋子里只剩苏格拉底一个人了,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你一个人住了,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他回答:“我有很多书啊,每本书都是我的老师,我跟这么多老师住在一起,时刻向他们请教,不是很令人开心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同一件事情,能不能保持珍惜、知足的心态,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与否,是否感到幸福又会反过来影响心态。因此只有知足常乐才能形成幸福人生的良性循环。

人们经常在意自己没有得到的,却忽视了自己拥有的,这是造成不快乐的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年轻人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整容成瘾”的心理疾病,患者大多数本身面容较好,却不满意,不停地整容,但整过之后依然觉得自己容貌有缺陷,于是继续,没有尽头,并且患者为此深深困扰,感到痛苦。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也因此说明了“知足”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如果不知珍惜,就不会快乐。让我们知足,知足常乐。

21最喜爱的一本书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余华的《活着》。

《活着》是一个关于笑与哭、生与死、善与恶、幸福与不幸、家庭与社会、责任与勇气、绝望与希望的故事,我甚至觉得它涵盖了一个人要活在世上的所有因素,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予了生命强大的力量,给了我们十足的幸福。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又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抛弃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小说的后半部分,福贵的亲人相继离去,整个故事已经陷入深深的悲哀,悲惨成了这家人的宿命,让人心痛。福贵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那头牛也叫福贵。书的结尾,老人终日对那头牛说着:“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读到这里,我哭的不能自已。最后的一个泪点,也是最深刻的点,读着让人扼腕,让人叹息千百年来农民的命运各不相同却又如出一辙:在大的灾祸面前,他们总是那样脆弱而悲惨。一本书翻过去了,但我却觉得似乎沉得都要拿不住。

活着,是一种力量,是幸福。

22谈作秀

为什么作秀在眼下这么流行,原以为这是现在流行的一种通病,细细想来,却并非如此。

作秀的人其实并不都无趣,他们只是很爱表现自己罢了。毛遂自荐是他们的特点,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位会成为你心目中的偶像。NBA大家都知道吧,尤其是在姚明参加了NBA之后,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熟悉NBA的人都知道,NBA每年都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全明星赛,尤其以扣篮大赛最为精彩。每一位明星都会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为观众们表演,观众们则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来为他们助威。美国人的表现欲很强烈,他们不像中国人那么含蓄,这时的篮球场就像舞台,他们可以在上面尽情地表演。每一位球星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每一个动作淋漓尽致地做出来,这样一个个精彩的动作就呈现在观众面前了。球场有时更像模特走的T台,它是为有勇气的人专门设置的,每个人站上去都会发光发亮,是人们实现梦想的舞台。当他们站在球场上打球时,每个人看上去都充满自信,好像篮球是专门为他们而设计的,篮球就是他们的生命。由此看来,喜欢作秀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人们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如果说作秀不好的话,那么NBA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篮球明星,其他国家的篮球运动员也不会争着参加NBA,也就更不会有你崇拜的偶像了。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在健全之中,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德心,讲廉耻、办实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利于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事不要去做;利国利民的事则应该大力提倡。有时候,即便是作秀,只要是造福于民,功在千秋的,做一做也未尝不可。

23善良教育是人生的起点

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成果除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外还有剩余,便产生了贫富、强弱,如何对待贫富、强弱,便有了善恶,善与恶相对又相伴。对人对事要充满善意,心中就自然会更加美好快乐,而且生活中也会得到更多帮助,所以善良教育有百利而无一弊。

首先,善良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延续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的善良意识,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加以善诱,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使善良的品质茁壮成长。由于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对他们的善良教育,可谓是善莫大矣。

其次,善良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友善的接人待物的习惯,对于孩子今后形成以善为本的人生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前不久,有报道称,某校两名大学生,以打捞手机为名,将两名民工骗入校内冰凉的水池中,结果招至许多在校学生围观、耻笑这两名民工是“傻帽”。这些大学生的做法,其实就是缺乏基本的善良品质。

第三,善良教育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加强对孩子善良教育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善良的行动,去影响和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以善良的品质开始善良的人生。

应当说,善良教育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希冀着人生美好的未来,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这是一个人应当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因此,善良教育值得倡导,我们的家长切不可倒行逆施,否则,善花结出恶果来,则悔之晚矣。

24直行与转弯

生活中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经常会遇到选择“直行”还是“转弯”。或许你会以为转弯定会绕远,所以选择了直行,但没走多远塞车会让你后悔不已,后悔自己放弃了车辆很少的小路。漫漫人生路同样也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岔口在你的眼前出现,同样你也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是继续“直行”还是“转弯”呢?

历史是一位大师,他教育我们要直行,但有时也要学会机智。在人生之路上,学会转弯是非常重要的。司马迁虽受宫刑,但却能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他以生践志,生命的光辉同样照耀人间。同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走“弯道”,坚持避敌锋芒,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做无谓的牺牲,终于拖垮了敌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一场空前的民族危机得以解决。

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直行与转弯,是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两种前进方式。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我们应当慎重对待,该直不弯,该转不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25位置

如果一直向上看,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在前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存在。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上,目光却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

在演员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表演;在观众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欣赏。社会是个大舞台,而我们却总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欣赏。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要我们以观众的心态去表演,以演员的心态去欣赏。或许,这正好能够检验一个人随时调整与适应的能力。

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能多一分爱心和耐心,多一分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能多一分真情和深情,多一分永不消减的愧疚。人生大概正是为了使每个人都体会一下这种希望与愧疚交织的心情,才安排我们在做了一段时间儿女后,又让我们去做父母。

只有处在对方的位置上时,也许才会理解对方,才会留恋自己的位置。一个既不理解别人,又对自己的位置毫不留恋的人,也很难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什么位置。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别人的位置贬低别人。

处在什么位置上,就在什么位置上寻找意义,位置的意义要靠有意义的人去挖掘深化。

26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谦卑不同于自卑。它缘于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彰显了对自我的价值认同与尊严。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哲学;谦卑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亘古绵延、顽强拼搏的内驱力。正是保持有一颗谦卑的心,古老的中华民族才得以顶天立地,生生不息。

谦卑的人立志高远,脚踏实地,鄙视一切“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伪世界观。然而,当经济大潮席卷了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当奢侈品与粉饰太平充斥着我们脆弱而焦虑的内心时,有些人迷茫了、张狂了,被利益冲晕了头脑,被表象蒙蔽了双眼。他们忘记了先辈韬光养晦的训诫,抛弃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也折断了自己振翅高飞的羽翼。于是,社会中出现了一波更胜一波的炫富,一浪高过一浪的嚣张;出现了为官不作为却居功自傲,为师不自省却充当大师的种种丑态。在没有灵魂的躯壳内,华夏民族最可宝贵的谦卑品质却渐行渐远。

大美无言,大爱无声。无论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要秉承一种谦卑的情怀。“好学若饥、谦卑若愚。求知若渴,大智若愚。”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却远未和谐,我们的社会发展水平还远未均衡,我们的祖国还尚待统一,我们的外部环境还不太平。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只有谦卑才能通过有限而达无限;只有谦卑才能包容自信、凝聚力量;只有谦卑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7科学与生活

科学是对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知活动。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桥梁,也是人们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因此,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探索着科学的真谛,而科学技术则大大促进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人们怎样麻木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丝毫掩盖不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后产生的耀眼光芒。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我们出门乘公交、坐地铁、搭飞机;进屋吹着空调看着大屏幕电视;泡在网络上浏览地球村信息;用手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聊家常。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无处不体现着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

科学需要在生活中得到检验。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学追求的是真理。科学讲究的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科学家也会因历史条件或个人局限性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但这些科学结论都需要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验证的过程也是人类生活大大改善的过程。科学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积极追求。

科学对于人类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带给人们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带给人类诸如污染、核武器、食品添加剂之类的恐惧。当科学充当了人类不择手段满足私欲的工具时,人类崇尚科学,追求幸福生活的初衷便支离破碎了。因此,正确地认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地生活、生活得科学,让科学造福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因为科学而变得更加美好,是每一个人需要理性思考的。

28谋事与成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看似简单的话却把谋事与成事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谋事”强调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而“成事”则更多地倾向于客观规律的巨大影响力。谋事与成事是一对辩证关系,人们只有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人若想成事,必先谋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谋事,是思维的过程也是行动的过程。一旦确定了目标,人们就需要根据现有条件规划方案,经过思维的加工对资源进行整合,并付诸实践。人们采取何种思考角度、选择怎样的行为方式以及实际付出的努力程度,决定了谋事的方向、过程和结果。也许谋事后的进展并不如意,但是没有先期计划,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便不会有事情按意愿发展的可能。

谋事了也未必一定会成事。谋事是成事的基础,但并不是成事的全部。很多人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之后,未必就能收获成功。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世界则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另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也会因人而异。有时我们运筹帷幄,只等东风,结果却只能望洋兴叹;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次顿悟却能打开另一种境界。成事的过程便是我们通过谋事,从未知走向已知,再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人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着文明。

我们需要谋事,只有认真思考、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谋事,才能为我们前行扫清阴霾,少走弯路;但我们也需要以乐观、积极的姿态看待努力谋事后事情的成与败。毕竟成事与谋事并不等同。因此,远离怨天尤人,保持一种豁达开朗的胸怀,享受谋事的过程,淡化成事的效能,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9你怎么看待成功

人需要成功。成功是对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征服困难的不竭动力。成功的人自信而无所畏惧,对未知充满着好奇,他们总是勇于挑战自我,在成功中体验着人生的乐趣。成功与成就感还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有了成功的存在,个体才会不断地争取胜利、创造奇迹。

不同的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有些人认为成功就是惊天地、泣鬼神;有些人则认为成功来自生活琐事中的小收获、小惊喜;有些人把成功看作终极目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些人却认为成功不在结果,而在于努力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有些人因为成功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有些人却将成功看作人生路上的一块里程碑、一个新起点。

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可谓不成功,但他们的成功却是伴随着一次次失败的痛楚。曹操与诸葛亮未圆夙愿、散手人寰,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成功典范。李白虽仕途失意、官运不佳,却成为旷世奇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饱受饥寒的困扰,却因“采菊东篱下”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历史长河中无数小人物的小悲欢,虽然没有刻入青史,流传千古,却仍然有着属于他们的成功故事,这种成功大多波澜不惊,却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看待成功。成功与失败也不是非此及彼的关系。成功不仅是社会的肯定,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立志有恒、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后呈现出的一种积极趋势。无论怎样看待成功,主观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只有在艰难付出之后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0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需要有先改变自我的勇气,当改变了自我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已经因你的改变而改变。改变自我是改变世界的前提,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而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自我也会得到不断完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当人们改变了看待他人、看待周遭世界的思维角度、方式方法、心绪心态,以积极的姿态、果断的行动与外界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再冷漠,人与人之间不再无法沟通,很多事情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复杂无序、高不可攀。由此,自我价值也获得进一步彰显,从而促进自我与世界不断发展。

现实中,有些人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却不想改变自己,他们刚愎自用,把失败与挫折推向这个世界的不公,却从未想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人想改变自己,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他们犹豫不决,茫然不知所措,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些人了解自我,也知道改变自我就能改变世界,但是他们缺乏行动力,或者是,即便行动起来却难以持之以恒,一遇挫折便像霜打的秋叶,再也不能傲然枝头。

改变世界需要坐言起行,需要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改变自我做起。面对他人的成功从不审视自己,而只是一味报怨世态炎凉,并不能让自己更加快乐。行为处事唯我独尊,没有团队意识,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圈越来越小,最终与这个世界形同陌路。但我们真的能离开这个世界吗?世界会因你的悲观、失望、愤世嫉俗而改变吗?显然不是。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炼,丰富自身内涵,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知行统一,才能化外在要求为内心的自我需要。而当我们改变了自我,世界也正发生着改变。

31舍与得

人因为舍得,所以拥有。舍得二字博大精深,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舍得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承担,舍得是忍辱负重更是一种大智大勇。一个不懂舍得的人,便也从不曾拥有。人们在舍与得之间体会着人生的真谛。舍得与老庄哲学相互融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舍与得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暂时的舍也许会成就长远的得,而一时的得也未必就能长期拥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忽视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我们有太多的私利,有太多的欲望。我们只求索取、贪图享乐,却从不想回报。我们被金钱与名利左右,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却漠视道德底线。我们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得到的却是大自然的报复。我们丧失了对舍与得的体悟,模糊了舍与得的界线,也锁住了我们渴望自由的内心。

自古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人们需要在舍与得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人到森林里去砍树,出现了意外,树倒下压住了他的腿,他感到腿渐渐地变冷,他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他将死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选择放弃生命,因为这样一切都可以解脱,他也不用承受太多的痛苦。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还有年幼的孩子在等着他回家。所以他选择了舍,他砍断了腿,爬到路边,被人救了。也许他一生都要活在失去腿的痛苦中,但他得到的是可以照顾自己的孩子,可以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快乐地成长,这对于他来说要比腿重要得多。所以他舍的很对,通过舍他得到了他要的幸福。

人们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需要正视这种选择是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益。舍与得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和胸怀。我们需要在舍与得中丰富人生,寻找真正的快乐。

32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对亲兄弟。树有长短,人分高低,水有清浊,面分丑俊。人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处处面对着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互动关系,但却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对头。竞争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合作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竞争与合作应该是一种“竞合”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竞争”二字。考学是竞争,升职是竞争,应聘是竞争,发展经济是竞争。似乎整个世界都成了刀光剑影、杀声震天的全武行。但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毕竟不同于赛场输赢,即使是比赛,诸如篮球、田径接力之类的赛事,团队合作远比个体竞争要来的重要。

我们需要竞争。竞争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效率,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竞争让我们发愤图强、不断进取、体会成功的乐趣。竞争可以让我们发现自身不足,学会取长补短。竞争还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国力富强,让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国际合作。

我们同样需要合作。个体的力量在强大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原始人正是靠着合作度过了人类最初艰难的懵懂岁月。合作是人类的本能。但凡大事业、大成就都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合作可以降低成本,可以加强交流,还可以增强人类的凝聚力。只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类才能有底气、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也只有懂得团体精神,了解合作的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到竞争的意义。

竞争不忘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只有既竞争又合作,我们才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实现双赢或多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

33时间的可贵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它来无影去无踪,无论人们怎样挽留都会无情地逝去。这种东西就是时间。时间对生命长河来说是永恒的,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时间对生命个体来说却是有限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为时间的可贵,我们要珍惜时间,要尽量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说时间可贵?首先,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怎样强求,时间终究一分一秒地逝去。其次,时间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金钱可以买到人们心仪的物品,可以让人们腰杆子变硬,但却买不到时间,时间是无价的。再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时间逝去一分,生命的横向坐标就缩短一分,当光阴慢慢老去,人的生命也就走向了终点。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又有多少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管人们的态度如何,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时间一旦失去,便不可能再回来。时间是如此的可贵,需要每一个人好好珍惜。我们要善待所有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心怀感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正视一切挫折与失败,积极走出阴霾,吸取经验教训,改变现实状况;我们还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人生规划,积跬步至千里,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精彩。

有什么比珍惜时间更重要呢?时间是可贵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也是公平的。是胸怀大志努力向上,还是靠幻想混日子,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时间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缩短或延长。但是毋庸置疑,那些鲜花和掌声属于和时间赛跑的人。因此,我们不能坐视时间悄然流逝,像一个流浪汉那样漫无目的,也不能无视时间的存在,消极面对人生。在有生之年,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需要用可贵的时间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需要获得尊严和肯定。

34对现有教育制度的反思

教育是良心事业,是凝聚力量、塑造精神、解放思想的阵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当前,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人们并没有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强烈的幸福感。事实上,人们的精神状况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滑铁卢”。这种精神世界的萎靡引起了国人的不安,促使人们开始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深刻反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他们都把培育国民素质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须知,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复兴与繁荣进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具有崇高信仰和过硬本领的人才。教育则是培养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大本营。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在金钱与名利的冲击下已经千疮百孔。教育不公平,大笔择校费,畸形的竞争和攀比,越来越沉重的书包,越来越疲惫的家长,没有童年乐趣的祖国花朵,无数打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软广告,以及价格不菲的“谢师宴”,种种教育乱象无不挑拨着国人的神经。当我们的教育和教师被铜臭绑架,当我们的孩子不比理想和抱负却比谁的爸爸是高官的时候,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它培育出来的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的是“读书无用论”,丢掉的是中华民族内敛自强,勤劳勇敢的文化传统。

教育是事业,并不是产业,不能用经济的思维模式来衡量国民素质的优劣,也不能让量化的教育指标来蚕食教育价值,劫持教育理想。教育应该成就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灵魂。教育应该回归本来的功能定位。

35理想与志向

我写过一篇作文,主题是畅想一下长大后的理想和志向。然而现实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真正实现当时理想和志向的人恐怕并不多。这是因为理想和志向是指引人们前进的思想准则和行动纲领,却不是最终结果。若想让理想与志向转变为现实,则需要人们不怕吃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

理想与志向是人们对未来寄予的美好希望,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坐标。崇高理想与远大志向就如同心中那盏明灯,始终在我们奋斗的征程中照耀着前进的航程。但理想和志向有区别。理想不同于幻想也不同于空想。理想是一种正确而合理的想象。而志向除了指目标、方向之外,还包括为达到目标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志向较理想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目的性。当一个人树立了远大志向,也就意味着他已经下定决心朝着这个目标走去,并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其实不管理想还是志向,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比如“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为中华之崛起是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是指导思想,但仅仅上升到观念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努力奋斗这个实践层面,才能使理想和志向得以实现。也就是说,理想志向当存高远,却要始于足下。纵观古今,我们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恰恰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因此,我们需要规划设计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和志向,更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

理想与志向不仅是个人才智能力、兴趣爱好的体现,还应该符合社会的需要,应该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志向和理想是现实的升华,是社会价值和公众利益的体现,也是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与雄心壮志,并且始终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新编主持人话题宝典 - 第一部分经典话题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