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边的心理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坐车时选择靠窗的位置,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喜欢到百货商店疯狂购物……那么,这些行为和选择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你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又是由什么引导呢?仔细研究身边的心理学,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在忧虑中觉醒——约会前睡不着觉

说不清是从多久以前开始的,最起码有三年的时间了。一开始,张莉只是有些心事重,凡事总要思考几千遍,百分之百地确认了之后,她才能放下心来。因为她从小就有睡前思考的习惯,也没把它当一回事儿。按照张莉的习惯,每天睡觉之前,她都会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在脑子里重演一遍,确定了每件事的先后顺序和具体细节之后,才会安下心来入睡。她曾经一度觉得,这样的思考方式让她的生活显得特别有条理,她甚至引以为傲。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张莉却开始尝到了过度思虑的苦头。

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多,她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也开始多起来,每天脑子里一堆的事情让她身体有些吃不消。原本躺在床上就算开始休息了,即使思考一些生活琐事,也没有影响她的睡眠质量。近日里,她开始明显感觉精力不济,体力也开始严重下降。一开始,如果第二天和客户有约会,或者需要到外地出差,张莉只要在心里确认好行程、地点、接待人员等一系列细节之后,就能够放心入睡了。可是现在,她常常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有时候还会迷迷糊糊地做梦,在凌晨两点多起来,天亮之后,更是早早地就醒了,睁开眼睛等着闹钟在定好的时间敲响。

最近一年来,张莉除了睡眠质量差、精力不足之外,还开始出现胃病的症状,睡觉时感到特别不舒服,不停地坐起来打嗝,难得的睡眠被打断,睡眠质量就更差了。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胃部出现了溃疡。张莉听朋友说,胃病要靠中药养,于是她就开始看中医、吃中药。几个月过去,胃疼和打嗝的情况稍有好转,但是失眠、焦虑和经常性的头疼还是把张莉折磨得身心疲惫。有时候,她甚至像是患上了焦虑症一样,整个人显得神经兮兮的。身体一有不对劲,就怪罪到工作太过繁重、睡眠质量太差上,不停地跑医院、看医生,工作时也很烦躁,常常对员工发脾气,搞得她身边的人都紧张得要死。

在现代都市人中,像张莉这样忧虑不安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忧虑未来的人,会害怕糟糕的结果出现,或者担心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属于对未来缺乏自信,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如果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总是感到不安、放不下的人,不排除是患得患失心理造成的,对过去有些无法释怀,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自行开解或者通过朋友倾诉就可适当缓解;情况比较严重的话,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如果仅仅是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则是一般的忧虑心理,是每个人面对生活事件时,都会出现的正常心理。

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任何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充满不安全感。轻微的、短暂的焦虑情绪会丰富人们的生活,可是如果像张莉那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身体上的疾病,并且开始影响正常的生活,则需要加以重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朱利安·塞耶说:“人是易于陷入毫无裨益的‘过度思考’的唯一物种。我们复杂的大脑让我们实现了伟大的文明,但它们并非什么都能适应,因为人可能会陷入对本身并未构成任何威胁的思维泥潭。”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思虑过度的人一般血压和心率都比正常人高,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而且还会大量分泌出一种增加心脏负担、令人压抑甚至会导致寿命减少的应激激素。

《黄帝内经》中也有过“思伤脾”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所谓“思则气结”,意思就是思虑过度的人,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郁闷不畅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去管它,因为越思虑,越不顺,最终只能让自己气结。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因而尽量让自己放宽心是身心健康的必备之选。能力所及的事情,尽最大的力量完成,能力不及的事情,即使终日思虑也是枉然,何必徒然给自己增添烦恼。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即使工作繁忙,也要尽量抽出一些时间锻炼身体。在饮食上,不妨多吃竹笋、银耳、桂圆、蜂蜜等静心安神的食物,从心理到生理,给自己一个全面、恰当的调理。

保留私人空间——寻找靠窗的座位

靠窗而坐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餐厅里就餐的人群,喜欢寻找临街的靠窗位置,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闲谈,同时看着窗外或车水马龙,或曲径通幽的世界。街边的咖啡馆和小餐厅,室内的座椅也是少有人坐,而临街的餐桌常常被抢占一空,人们喜欢边吃喝边欣赏过往的行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人们也倾向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即使窗外没有任何美景,即使夜晚前行,外面是一片漆黑,如果不需要按号入座,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邻近过道的位置,首选靠窗的位置。即使在广场上,人们一样会在广场上存在边界的建筑或设施附近停留,比如墙根、立柱、街灯、树木等。在广阔的沙滩上,人们也会首先选择边界的位置休息,只有当周边区域空间拥挤时,人们才不得不停留在中间区域。

喜欢靠窗而坐,或者停留在广场的建筑或设施附近,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现象。可是,若有人问你,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人们如此选择?或许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常见、太普遍,相应地,也会因为这平常和普遍而被人忽略。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而且有人总会偏爱一些东西,比如:有人喜欢吃水果蛋糕,有人却喜欢巧克力蛋糕;有人喜欢在咖啡里加双份奶精和糖,有人却喜欢喝苦涩的黑咖啡……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会不同,然而在选择座位这件事上,人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或许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人类的共性。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来一个理论叫做“边界效应”。他指出,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最后选择区域宽敞的中间地带,主要源于人类寻求安全的心理。喜欢与人交往是人的天性,而保证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也是人类的本能,而靠窗或者靠近边界的位置恰好保证了这两点的同时满足。

坐在窗户旁边的人,既可以实现和周围人的交往,而边界的阻挡,个人领域中有一半被物体遮挡,又会使自己在外在空间内尽量少地暴露自己。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相对安全的状态时,遇到突发状况,无论是停留观察还是迅速反应,都会比其他人容易得多。可以说,边界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掌控全局的视角。拥有了自身的安全保障和全局掌控之后,个体才会逐个地观察身边的人,在可搜索的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和判断,最后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哪个人攀谈,或者试图交往。

另外,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个叫做“个人空间圈”的透明气泡,它无色无味,不可察觉,也无法触摸,却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处在边界的人会比处在中心的人更容易通过离开区域的方式,保证自己的个人空间圈不被入侵。当交往中的对方太过靠近自己,甚至进入到个人空间圈的范围内,处在边界的人会拉开彼此的距离,以保证私人空间的完整。按照兵法上来说,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是维持心理安全感的一种计策。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为

饭桌上,八岁的朱诺正在用一块面包逗着她的小狗皮皮。皮皮是朱诺从小到大的玩伴,和她同吃同睡,几年来已经成为她不可缺少的玩伴。可是,朱诺总是喜欢让皮皮到家里的饭桌上吃饭,尽管父母多次告诫她,她仍然坚持这么做。

当皮皮玩得越来越起劲儿时,它撞翻了朱诺手里的盘子,食物撒满了餐桌,盘子掉在地上也碎成了好几块。这时,正在卧室整理房间的特吕弗太太听到了声音,连忙走到餐厅,问朱诺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换洗的桌布竟然搞成这样!”朱诺担心会被妈妈责罚,对妈妈说:“是皮皮撞翻了食物,打碎了盘子,不是我的错。”特吕弗太太大声地说:“这件事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朱诺开始大叫起来,同样高声地喊着:“是皮皮的错,不关我的事!”特吕弗太太没有继续和朱诺争辩,而是叫她离开餐桌,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好好想一想,这到底是怎样回事?你到底有没有错?”特吕弗太太最终嘱咐道。

十几分钟后,朱诺低着头走出房间,对妈妈说:“皮皮有错,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的时候逗皮皮玩,也不应该让它上餐桌,这是你多次对我说过的。”听朱诺说完这番话,特吕弗太太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做错事首先要反省自己,而不是推卸责任。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今天由你收拾餐桌,并且要拿出自己的零用钱,赔偿我的盘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他反思的内容是看自己替别人谋虑是否尽心尽力?对朋友是否充满信任?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需要反思的内容要比曾子丰富得多。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都知道反省自己的过错,这个道理是古今中外都相通的。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清楚明白自我品格所能到达的高度,都是来自不断的反思、反复的思考和孜孜不倦的坚持。

每个人成长到二十多岁后,借由过去书本所学和生活积累,都会形成一套独有的价值观和看世界的视角。同时,每个人都会用此观念套用在生活中大小事情之中,用一套既成的标准来判断生活。然而,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需要时刻观察外界的变化,更要时时叩问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所为,反思自己所行,在不断变化观念,改变想法的过程中,找寻人生的道路。

有一句俗语说:“观念决定行为”。若一个人的内心是懦弱卑微的,他断然无法直面强敌、正视丑恶,而只会唯唯诺诺地卑微存活;若一个人的人格是放纵的,是推诿责任的,他一定不会主动承担过错、弥补伤害,只会将所有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然而,拥有自省的意识和自省的能力,会让一个人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了解人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夏朝时期,夏禹治水过后,实力更强,威势益增,他曾召集中原各族系部落首领聚会,以确立他本人的最高领导地位。一次,在会稽山上召集部落首领集会时,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最后一个出席,他态度傲慢,不愿臣服,后来被禹处死了。这时,一个名叫有扈氏的首领对禹如此嚣张的作风甚是不满,于是率兵入侵。夏禹派兵与之交战,可是多次交锋之后都没能将其收服。

后来,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带兵抵抗,结果伯启也吃了败仗。将士们非常愤怒,要求伯启下令,全军进攻有扈氏,可是伯启却说:“不必了。我的将士比有扈氏多,土地也比有扈氏大,却一再被他打败,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够好,带兵方法也不如他。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反省自己的不足,早日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之后,伯启每天早起读书,吃着粗茶淡饭,穿着布衣草鞋,而且还开始照顾百姓,尊重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一年之后,有扈氏知道了伯启的情况,不但不再发兵来犯,还带兵归降了他。

如今的社会,比夏商时代要先进得多,文明得多,却也纷繁复杂得多。人心为名利所驱使,稍不注意,就会被日益膨胀的自我和迅速变化的社会卷入漩涡,失去真我。自古以来,凡成大业者,必定将反省自己作为修养自身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反省自身的过失,了解自己的行为,放下过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时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必定会让自己耳清目明,以纯净之心创造生活。

信息大量喷发,人心日渐浮躁之时,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不一定会得到物质上的好处,也不一定会就此收获名利,却能让混乱的人生变得更加清朗,更加明白。有一句话说得好,做一个耳清目明的人是最值得的。清楚自己的头脑,明白自己的所为,最起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时对得起身边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经常反省自己、逐渐认清自己的人,断然不会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注意来自选择——鸡尾酒会效应

一次,一名记者跟着爱因斯坦一起出门散步。他向爱因斯坦请教了一些问题之后,又向爱因斯坦索要了电话号码,以便后续再有问题时,方便向他请教,爱因斯坦也欣然答应了。等到散步结束时,爱因斯坦掏出了电话本,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一边念一边要求记者记下来。这位记者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他自己的电话号码不是记在脑子里,而是记在电话本上?爱因斯坦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电话本上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记在脑子里呢?”

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却能够看到,我们的大脑在工作时,是经过一番精心选择的。在大脑的注意中,存在一种主动的选择,这种选择会过滤掉环境中无用的信息,从而让更多的注意致力于完成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就像人们在鸡尾酒会中的表现一样。

在鸡尾酒会上,充斥着各种声音,环境非常嘈杂,笑声、脚步声、碰杯声、音乐声和众人交谈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让我们的听觉注意工作繁重。可是,当我们和身边的一个朋友聊天时,即使他人的交谈声很大,背景音乐的干扰也很大,我们仍然可以听到朋友所说的内容。当一个人专心地欣赏音乐时,环境的嘈杂他也会充耳不闻,醉心地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这就相当于,在一个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人一起说话的房间里,我们的耳朵能够选择想听的内容,而将不想听的声音阻挡在外。当远处有人呼喊自己的名字时,我们也可以在众多的声音中,分辨出声音的来源。这就是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原本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类听觉系统中令人惊奇的能力,不过这种现象,在人的注意分配中应用得更加广泛。当人在众多的外界刺激中,将注意力集中于某处时,注意的选择会将与之无关的信息排除在外,被注意到的声源所发出的音量,在感觉上会变成其他声源的数倍,从而第一时间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此时此刻如果有人问你,你的小拇指有什么感觉?在没有发问之前,那里肯定没有任何感觉,而当你的小拇指被提及后,你立刻就会感觉到那里有些酸麻或者皮肤痒得很,或者正在被压迫,或者有些冰凉。其实,在没有人问到之前,小拇指的感觉也同样存在,只不过你的注意力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当它被直接提出来后,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时,大脑才会发出一个指令,将注意力放在小拇指上。

在一座繁华的都市,有一条非常著名的街道,无论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特意到这条街道上流连一番,欣赏了下午的美景之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阿苏、阿阳和阿贵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从小生活在远离这个都市的一个小镇上。三个人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能够去这个城市旅行一次,到那条繁华的街道上,点上一杯咖啡,坐上一个下午,静静地欣赏那里的美景。他们约好要三个人一起去,然后将看到的景色记录下来。可惜,后来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行业,生活经历也开始发生变化。阿苏成为一名外科医生;阿阳则从一个销售员变身成为房地产商;而始终与众不同的阿贵,则成为了一个艺术家,整日醉心于各类的城市雕塑。他们先后来到了这座城市,也游览过那条繁华的街道,他们记录下了文字,各自描绘了很多美丽的场景,但彼此有着千差万别。

阿苏的记录是这样的:“我看见一条幽长的街道,从头到尾有数百家的服装店铺和顶级的咖啡馆,却只在巷口的一个狭窄的角落,开设一家药店。布满灰尘的橱窗里,摆设着各种治疗消化不良的药品,有些人正在耐心地挑选,希望依靠这些药物重新找回健康。也许,他们需要的是郊外新鲜的空气和适量的运动,可是我无法告知他们。”

阿阳的记录是这样的:“我看见一条繁华的街道,数百家的店铺生意非常红火。在路边,还有两个女孩摆出来的小摊儿,她们在卖自己缝制的布娃娃。在这条街上开店非常困难,因为租金很贵,而且房东的条件特别苛刻。如果我能够买下这里的一处店铺,我就会变成一个成功的商人。”

阿贵的记录是这样的:“我看见一条充满诗意的街道,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街上的每一片石板都在泛着微光。在这城市巨大的苍穹下,金色的阳光投射在临街的窗棂上,整条街就如同睡在夕阳的美梦里,久久不愿醒来。”

同样的一条街道,在三个人的眼中,竟然会如此的不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也正符合了注意的选择性。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事物,注意会做出选择,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注意同样会做出选择。阿苏、阿阳和阿贵因为各自的经历不同,职业选择也不同,在观赏同一条街的美景时,自然会选择与自己经历相似、关注点相近的事物。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天我们都从外界接收大量的信息,但是我们注意到的永远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每个人注意到的东西都是经过有意选择的,自然注意的结果往往也会不同。

自己也会欺骗自己——错觉的引导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即使用100公里的时速行进,也会觉得速度一般,将车开回市内的普通公路时,100公里的时速却会给人带来一种风驰电掣般的感觉;舞厅跳舞的人们,在高速旋转、炫目耀眼的灯光照耀下,舞者会觉得天旋地转,而跳动的人群看起来也显得特别活跃,然而当灯光一停止,人们就会发现,原本灵动的舞步也不过是普通的肢体扭动罢了,升腾已久的美感也瞬间消失了;在某一瞬间,你是否会忽然有一种感觉,眼前的这个场景,好像在以前的某个时刻经历过,无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感觉,就像是复制过来似的……

这些生活中的场景,常常让耳清目明的人也会在虚中见实,矮中见高,一时间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相,哪个是虚幻。其实,一切原因都是错觉的引导,这些现象中,有的是视觉错觉,有的是听觉错觉,有的是知觉上的错觉。这一系列的错觉,让人们对周围的环境、人或者动物形成了错误的判断和感知。人们常常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却不曾想到,自己的感觉有时候也会欺骗自己。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错觉,跟每个人本身的身体特点有很大关系,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都会影响错觉出现的频率、强度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比如说,一个人的感觉器官特别敏感,他就会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产生比他人更迅速、更灵敏的反应,当然也会因此产生感觉上的错误,比如将一次轻微的灰尘触碰误以为虫子掉落在身上。除了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生存环境、成长背景和生活中的经验也会对错觉的产生造成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错觉并不总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有时候还会让原本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比如,在室内装饰设计方面,巧妙地利用视觉的错觉,可以将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宽敞,利用灯光造成的视觉错觉,还会为室内氛围加分不少。另外,了解了错觉产生的缘由,在处理生活中棘手的问题时,也会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不,邻居家的张大嫂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帮助老公顺利地戒掉了酗酒的毛病。

张大哥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喝酒,每天晚饭必喝上一杯,周末在家休息的时候,还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聊天喝酒。看着每天喝得津津有味的张大哥,他的妻子张大嫂特别不能理解,经常抱怨说:“喝起酒来就不知道干活,这酒有什么好喝的呀,又辣又呛,对身体还不好!”张大嫂抱怨了很多年,可是张大哥照喝不误,因此,张大嫂一见到他拿起酒杯来就心烦,没完没了地跟他唠叨,有时候两人还会因为喝酒的事情而吵架。

一次,两个人在自家经营的小店里又因为喝酒的事情拌嘴,这时正好来了一位客人,张大嫂便不理丈夫,开始张罗着招呼客人。来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一进门时就听到了争吵声,于是老者好奇地问张大嫂说:“我进门的时候听到争吵声,这是发生什么事了呀?”张大嫂一边摆上碗筷,一边难为情地说:“说了都怕您笑话。我嫁给他十几年了,他就从来没戒过酒,每天睁开眼睛就要喝酒,说他几句他就跟我吵。”老者听完了张大嫂的一通牢骚,问了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喝酒的三个坏处来吗?”张大嫂疑惑地问:“喝酒的好处我说不出来,坏处我倒是能说出来一堆。”老者继续说:“既然你老公喝了这么多年酒,一定是只知道酒的好处,而不知道酒的坏处。回头你跟他说说,以后每次他喝酒的时候,你就在旁边念叨念叨喝酒的坏处,时间一长,他肯定会主动戒酒的。”

张大嫂猜不透老者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不过她还是半信半疑地记下来老者的话,也真的总结了几条喝酒的坏处,准备说给张大哥听。后来,每次张大哥喝酒的时候,张大嫂就按照老者的吩咐,在他旁边念叨喝酒的坏处,张大哥听着心烦,呵斥她几句,张大嫂也不跟他吵架,只是当他下次喝酒的时候,继续在他旁边念叨。没过多久,张大哥拿着酒杯对妻子说:“我怎么突然觉得喝酒没什么意思了呢?从明天起,我打算把酒给戒了。”

张大嫂心中特别高兴,没想到那位老者的办法真的起作用了。原本丈夫是一个特别倔强的人,任谁劝说都没用,拦都拦不住,每天必须喝酒,没想到他会自己说出戒酒的话,虽然张大嫂始终不明白老者的方法是怎么回事,却也打心底里感谢他。

其实,人都有一个惯常的错觉,就是在快乐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时光是短暂的,而痛苦的时候,会觉得时光特别漫长。同样,如果一个人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沉浸在快乐中,忘记时光的流逝;如果每天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或者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事,就会如同身处炼狱般煎熬,希望时间能够快些过去。在同样长度的时间里,感觉却不尽相同,这正是因我们的好恶不同而出现的错觉。

张大哥也是一样,当他始终沉浸在喝酒、和朋友谈天的快乐里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也会得到暂时的忽略;而当他每次喝酒,都会接收到喝酒有害这样的信息时,原本快乐的一件事,就变成了担忧、焦虑和害怕,快乐的时光不再,酒精带给他的快乐也在渐渐减少,时间久了,他一碰到酒杯,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喝酒的坏处,对喝酒这件事也就慢慢失去兴趣了。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改变心情

每个人都听过“色彩能够改变心情”这句话,在生活中也会有确切的体会。当你看到暗淡的颜色时,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原本快乐舒畅的心情,也可能瞬间烟消云散。当你看到鲜艳明亮的颜色时,整个人就会感觉特别兴奋,比如说红色。红色是一个鲜艳的颜色,夺目的色彩和明亮的色调会在一瞬间刺激人的大脑和神经,驱走原本的不愉快,让欢笑重新充满心灵。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颜色的饰品、服饰、美食,甚至由不同颜色基调装修的房子,都会带给人明显不同的情绪体验。鲜明、活泼的颜色能使人心情愉快,清新的颜色有缓和紧张、镇静情绪的作用。人的视觉在适宜的颜色下,会产生愉悦心情以及滋养心气的效果,还会使人的心理困扰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释放。

在心理学上,将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通常红绿、黄蓝各作一对,称为心理补色。任何人都不能将白色在这四个原色中混合出来,更不能因此忽略黑色的存在,于是,红、黄、绿、蓝、白和黑,就成为心理视觉上的六种基本感觉。将色彩应用到心理学上,就会从视觉开始,从知觉、记忆到情感、思维等,根据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都能够甄选出适合每个人的颜色,这也正是色彩顾问的工作内容。另外,色彩搭配在服饰和室内装饰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曾经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携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这既是指衣服的款式、风格,自然也逃脱不了衣服的颜色。一个人的服装色彩,在他人眼中会形成感官中的第一印象,对于认识一个陌生的人,以及开场的第一段话如何进行,服饰的颜色起着一个铺垫的作用。橙色的服饰会让人联想到朝阳东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感觉,那种云霞布满天空时,全身都会映衬出的光芒色彩,会使人充满活力而不失动感;黄色的服饰则变成了明晃晃的阳光,当一个女子身穿一袭黄色长裙走到你身边,立刻会产生阳光直射屋子的感觉,好像火炉正在慢慢靠近,心中愈加温暖;一身紫色的女子则会让人联想出神秘的故事,或者都市中独自行走的匿名人士,给人一种深奥、难测的感觉。

可以说,室内装饰所应用的色彩原理,一点都不比服装上的应用差。传统的家庭装修中,都会选择一般的白色作为墙面底色,再在适当的地方配以简单的颜色装饰,其实,在墙壁上大胆用色,会给房子的整体气氛带来彻底的改变。

绿色的魅力就在于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能让人在紧张的生活中得以释放。竹子、莲花叶和仙人掌,属于自然的绿色块;海藻、海草、苔藓般的色彩则将绿色引向灰棕色,十分含蓄;而森林的绿色则偏向深沉,给人稳定感。蔚蓝大海的清爽和广阔天空的宁静是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向往的境界。传统的蓝色常常成为装饰设计中热带风情的体现,这一色彩系列包括众多的冷色色块,比如大气层的水蓝色和海军蓝。如果家中能够辟出露天阳台或者一处小院,不妨将外墙刷成蓝白相间的颜色,再支起一张白色木制桌子,摆上几株植物,一种清雅的乡村风情就营造出来了。如果家中有一个正在成长的宝宝,可以尝试在客厅里刷上一层柠檬黄,这种颜色可以让小孩子感到更轻快,有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即使在天气阴沉的日子,没有阳光的照射,餐厅的氛围也能变得温暖。孩子在这样的餐厅中吃饭,胃口定会大开,身体也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色彩除了在服饰和装修上大显功劳,在人们最爱的美食中,食材的颜色也是为菜肴加分的重要途径。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这个“色”,就像人的衣服一样,会在第一时间内将食客的眼球抓住,为口舌的品尝铺垫出赏心悦目的基调。在国外的快餐连锁店内,最常见的颜色莫过于红色,因为红色可以刺激人的食欲,让人不知不觉多吃上几口,如果连同餐厅的装饰颜色都是红色调的,结果就更不言而喻了。

餐厅如此搭配,自然有其科学的道理。其实,在自然界中,颜色一般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类。暖色是红色和倾向于红色的黄、橙等色,它们可产生温暖、热情、活跃的感觉;冷色的范围是青色到蓝色,常使人联想到寒冷、恬静和安全。其中最能引起食欲的颜色就是从红到橙这个范围。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所有食物都是以红色、橙色一类暖色作为主色调,而绿色、青色多用于汤类、甜品和配菜,其中原因,正是恰当的色彩能够刺激食欲、改变心情的道理。

如何在信息爆炸中学习心理学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键入“心理学”一词,一秒钟内会找到一亿个与心理学有关的网页,键入“精神分裂”一词,会找到1470万个与精神分裂有关的网页,键入“自闭症”一词,会找到2140万个相关网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字会变得更多。可以肯定的是,当你读到这段文字,并且带着好奇心去搜索这几个关键词时,一定会得到比这个结果更惊人的数字。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称呼为“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个信息畅通无阻、网络异常发达的时代,几乎没有人是百无聊赖的。在网页上,或者在智能手机的客户端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方法。可是,对于想要获得正确、准确、科学信息的人来说,却开始面临一个严峻的难题。无论你聪明还是愚笨,都需要在数以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网页信息中,分辨出哪些信息可信,哪些信息不可信。听起来,这样的工作并没有比远古时代的工作轻松多少。

在国家图书馆、市立图书馆或者高校的图书馆,存有很多图书和期刊,发表有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情况,这些信息,我们很容易确定它们的准确性。因为书籍的出版需要经过作者的研究和很多专业人士的审核和校对。比如在美国,很多发表在心理学期刊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美国心理学会出版。他们拥有一套完善的审核和出版系统,每一篇论文邮寄到心理学会后,都会有几名专家同时阅读并分析,只有经过这些专家的评估,在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结果全都可信的情况下,才能在期刊上发表。因此,美国心理学会负责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料库,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水平和高度的可信性。在国内,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专业刊物《心理学报》也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另外,在中国知网的网站首页键入关键词,也可以找到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论文,那些文章都是经过期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包括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等,专业性很强,也值得信赖。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网络上充斥的信息,往往比这些专业性的机构和刊物要庞大得多,而且,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更方便且更容易获得。这时,就需要你对网页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评估,可信或者不可信,可信度有多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大脑一一解决的。除了寻找图书馆杂志的在线版本,寻找文章作者的参考文献和出版物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常,如果网页文章的作者能够清楚说明某一言论的出处、作者和参考文献时,那么可以认定这个网页提供的信息是可信的。

如何认定网页的信息,还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有的人研究心理学,仅仅只是想了解一点皮毛,或者出于一时好奇,就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了关键字,那么就无须具体考证言论的出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故事或者心理现象,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有的人则想以严谨的态度对心理学的某一问题加以了解,比如“什么叫做抑郁症”,这就需要按照上述的技巧,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最科学、可信度最高的信息。不过,本人坚持建议,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目的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最好都带着一个认真、严谨的态度,毕竟,一个人所了解的知识不会仅仅停留在心中,一旦需要用到那仅有的微薄知识教导别人,不准确的信息会以讹传讹,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误解。

网站地址

www.apa.org 美国心理学会的网站

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网站

www.cnki.net 中国知网

还原购物狂的真实内心——解读《天生购物狂》

剧情回顾

方芳芳,原本是一所国际幼儿园的老师。一次,当她带着不同国籍的学生在购物商城进行活动教学时,没有忍住自己疯狂的购物欲,抛下了一群幼小的学生就开始忘我地购物。结果,学生四散到商场的各处,有的孩子还走失了。最后,方芳芳被学生家长联名投诉,她自然就难逃被解雇的命运。

其实,这只是方芳芳疯狂购物中很平常的一次。从她开始独立生活开始,身体中就开始迸发出一种强烈的购物欲望,无论是名牌的服饰、包包还是鞋子,她都会大肆搜罗,占为己有。她在百货商场里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除了这个、这个和这个,剩下的全都给我包起来!”直到最近,她欠了一堆的银行卡债,陷入了经济的困境,同时又遭遇失业的连番打击,方芳芳才痛定思痛,决定求助于精神科医生。

李简仁,作为专门医治购物狂的精神科医生,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之后发现,方芳芳强烈的购物欲望并非出自环境影响。因为她是孤儿,又排除了家庭生活的影响。最后李简仁无奈地认定,一切都是基因所致——她是一个天生的购物狂。

不幸的是,作为精神科医生的李简仁,每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却患有严重的选择恐惧症。李简仁每次出去吃饭,都要为选择A餐还是B餐头疼半晌,即使面对感情,他也同样不知如何抉择。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极端吝啬的年轻高富帅何穷富和一个患有失恋创伤后遗症的女孩丁叮当。四个人的感情和各自的怪癖纠缠在一起,奏出了一段叮当乱响的情感喜剧。

影片赏析

在分析这几个人物之前,我们先来明确几个重要的关键词。

方芳芳的关键词就是购物狂。所谓购物狂,指的是那些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生活所需物品的人,比如衣物、鞋子、皮包、各种小装饰品等,这种现象较常出现在女性身上,他们尤其在各大商场掀起打折狂潮的时候疯狂购物,严重时还会深陷债务危机,或者濒临破产。近年来,购物狂渐渐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学的疾病。

李简仁的关键词是选择恐惧症。患有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必须在几个选择中做出决定的时候,会出现惊慌失措、汗流浃背的状况,到最后还是无法选择,身体和心理都痛苦万分。

何穷富的关键词是极端吝啬。吝啬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却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人性中的一个重要缺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就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吝啬鬼的代表。

丁叮当的关键词是失恋创伤后遗症。所谓失恋创伤后遗症,指的是一个人失恋后,常常会感受到很多痛苦和烦恼等强烈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被压抑到内心当中,就会形成一种负面情绪。即便是在失恋过去很久以后,这种情绪仍然会对本人造成困扰,从而影响到本人的爱情观念和下一次恋爱进程。

在电影中,导演着重表现了购物成癖的方芳芳和患有严重选择恐惧症的李简仁。在方芳芳的观念中,生活就如同购物,挑拣喜欢的买回家中,使用或者收藏。面对感情时,她同样采取了如此的态度,对自己喜欢的人挑挑拣拣,比较一下各方面条件,仔细研究一番之后才会决定。

事实上,类似方芳芳这样的购物狂们,往往都拥有一颗脆弱的心灵。他们需要借助丰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虚荣心。大部分购物狂在买了一大堆东西以后,心情会畅快很多,不过回家看到干瘪的钱包,或者月底看到信用卡长长的账单,脆弱的心灵依然会受到伤害。为了弥补心灵的创伤,于是又出去刷卡消费,结果使心灵再次受伤。如此循环下去,购物狂们陷入了自我设定的怪圈,永远无力应付自己的生活。与方芳芳不同的李简仁,则因为选择恐惧症,在两个爱人之间举棋不定,任何选择都让他觉得痛苦,不论是午饭的A餐或B餐,还是感情上的方芳芳或丁叮当。

同时,身价过亿却异常吝啬的何穷富和患有失恋恐惧症的丁叮当同时也卷入了这场选择中。四个人身上各自有着缺陷,方芳芳看待感情如同购物;李简仁面对选择难以决定;何穷富追求真爱,却又吝于付出;丁叮当活在过去恋情的阴影中,看不清此刻的内心所爱。于是,一场四人婚礼的闹剧随即上演。经过一位资深心理医生的耐心解决,四个人按照殿堂级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观点——性格决定命运,通过多次的测试,最后终于寻得心中的真爱。

电影的后半段如同一场闹剧,在众人的欢乐和胡闹中,每位主角都找到了各自的爱情,观众也在电影结束之前,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或许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性格,每个人身上都存有缺陷,性格决定着各自的命运,也决定着各自的爱情。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拨开性格缺陷的云雾,叩问内心的声音,找寻真正想要的爱情和生活。

电影信息

中文片名:天生购物狂∕最爱女人购物狂英文片名:The Shopaholics导演:韦家辉主演:张柏芝,刘青云,陈小春,官恩娜片长:92分钟上映时间:2006年

时间掩埋的真情——解读《雨人》

剧情回顾

查理是一位年轻的汽车商人,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高超的手腕,经营着一家小型的汽车行,算是一个事业小有成就的男人。闲暇之余,他还可以开着跑车,带着漂亮的女友兼女下属到郊外度周末。

一次周末度假,查理原本开心快活的生活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了——他的父亲去世了。从十六岁离家出走开始,查理从来没有回过家,也没有联络过父亲。多年来,感情疏离的父亲早已淡出了他的生活。因此查理听到消息后,虽然感觉有些意外,表现依旧很漠然。

原来,在他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查理跟着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对他的严格管教让逐渐长大的查理感到备受束缚。在查理十六岁时,他偷偷开走了父亲最喜爱的一辆别克牌白色敞篷跑车,带上几个同学外出兜风。明知是儿子偷开,父亲却报警说自己的车子被盗,以至于查理和他的同学被警察以盗窃的罪名拘留。随后,几个同学的父母纷纷到警察局将他们保释回家,查理的父亲为了让他记住这次教训,故意让他在警察局待了两天。原本关系就很紧张的父子由此反目,查理愤然离家出走,从此拒绝和父亲联系。

在葬礼上,查理看到了父亲的遗嘱。他将当年那辆白色的敞篷跑车和他最爱的玫瑰花丛留给了查理,并且祝查理一切顺利。查理在感到安慰之余好奇父亲的其他资产去向何处。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他才知道,原来父亲将他的房产和其他一共价值三百万美元的遗产,经由信托基金,留给了查理那身患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德。心有不甘的查理,在见到对于金钱毫无概念的哥哥时,一心想着夺回哥哥的监护权,从而获得父亲的三百万遗产。

不同于世俗功利的查理,他的哥哥雷蒙德患有自闭症,在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上,都表现得木讷、重复、刻板。他从小住在疗养院,因此不懂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无法适应正常人的生活。他的生活就像殉道的苦行僧一般,遵循着某种固定的仪式。比如,他要在固定的时间看固定的电视节目,每顿饭都要遵循固定的食谱,在固定的时间睡觉,而且,他只穿固定一个商店出售的四角内裤。除此之外,他无法乘坐飞机,还无法接受车辆在高速公路上飞快地行驶。值得庆幸的是,雷蒙德虽然有着呆板的生活方式和不够灵活的头脑,但是他拥有一种特别的才能——惊人的记忆力。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飞行史上所有空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航班班次,能记住别人随口说出的一个电话号码,还能迅速地数清掉在地上的几百根牙签。他的这一才能,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当查理为了夺回雷蒙德的监护权,偷偷带他离开疗养院之后,之前从没互相了解过,甚至不知彼此存在的两个人,经历了一段段啼笑皆非的事情,查理终于看到父亲当年对他的关爱和深情,雷蒙德也从这个刚刚认识的弟弟身上找回了失却已久的亲情。查理最终没能赢得雷蒙德的监护权,不过,此时他在乎的已经不是父亲的遗产,而是什么时候能够再次见到亲爱的哥哥。

影片赏析

观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雷蒙德呆滞的眼神和对自我生活模式固执的坚持,与之相对的,就是弟弟查理世俗的功利心和金钱欲望。父亲留下的三百万,让他找寻到了多年未见的哥哥,而三天时间在公路上的行走,他唯一的目的也不过是拿到“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财产。

在哥哥的木讷与弟弟的机巧产生强烈对比的同时,一路上绚丽的自然风光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从农村到城市,从小镇到大都市,一路上经历过郁郁苍苍的树林,也经历过风沙遍野的荒漠。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当查理每次愤怒、抓狂或者对哥哥恶语相向时,画面的背景都是飞扬的沙尘、挺拔的高楼大厦和汽车尾气遍布的城市街道。借由雷蒙德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屹立的铁桥,是蜿蜒向前仿佛失去尽头的公路,是这个世界上所有新奇的景色。在查理眼中,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物质化的,包括爱情和亲情。而雷蒙德却对这个世界充满单纯的喜欢、向往和好奇,他弄不明白弟弟的把戏,只愿意在纯粹的观看和想象中,了解身边的一切人物和风景。

在剧情表现上,整部电影都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表面上最明显的线索就是查理想要获得雷蒙德监护权这一明确的目的,观众从一开始就会在内心疑问:他的目的最终能否达到?与此同时,另外一条线索也在徐徐展开——兄弟之间沉浸多年的亲情。

雷蒙德拒绝乘坐飞机,将他们的行程由三个小时,变成了三天。在这三天中,查理和雷蒙德同吃同睡,发生了一系列让查理感到头疼的事,同时也让他渐渐了解哥哥与众不同的一面。直到雷蒙德问候他是否被热水烫伤,他才从记忆中再次抽取出一条封闭多年的亲情线索。

从查理的记忆中我们得知,雷蒙德曾经和他一起生活过,他小时候发音不准,常常将雷蒙德(Raymond)念成雨人(rain man),所以记忆中会有“雨人”的概念。可是,因为雷蒙德的这次失误,父母担心生病的雷蒙德会再次伤害到年幼的查理,最后忍痛将他送去了疗养院。小时候,查理一直以为自己是家中的独子,理所应当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没有想过,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却一直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孤独无依地成长着。

雷蒙德的提醒,让查理对小时候的事情进行了清楚的梳理,也更加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与父亲的心结从此打开。而通过对雷蒙德的更多了解,也让查理在难得的亲情中,寻到了一丝温暖和安慰。影片中,雷蒙德倚在查理肩头的画面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也在影片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心理链接

剧中的雷蒙德是一个患病多年的自闭症患者,作为扮演者的达斯汀·霍夫曼将这一角色刻画得细致入微,以至于后来的影视作品中的自闭症患者的扮演者都要借鉴他的表演方法,在眼神、语言和肢体动作各个方面加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闭症患者真的就像剧中的雷蒙德一样,存在交流障碍和社交障碍,并且会重复刻板的行为甚至生活方式。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多数由遗传、感染或母亲怀孕期间的环境刺激导致,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病因。不过,自闭症的儿童一般在三岁以前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不会主动要求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对身边的玩具毫无兴趣,在计算、机械记忆等方面有着超常能力等。多数的自闭症患者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如果父母能够较早发现孩子的异常,在年龄较小时进行科学的治疗,对成年后的情况会有所帮助。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自闭症患者不同于智力障碍。一般来说,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拒绝与外界交流,而且表达能力存在缺陷,因此可能会伴有智力问题,比如智力发育会晚于同龄人。但是,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在某一方面拥有超过常人的智力,如果父母能够看到他们某一方面的天赋而加以培养,渐渐变成自身的优势,就能够帮助他们在成年后正常地融入社会生活。

电影信息

中文片名:雨人

英文片名:Rain Man

导演:巴里·莱文森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汤姆·克鲁斯

片长:133分钟

上映时间:1988年

心理学与生活:最新升级版 - 第一章 身边的心理学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