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诗仙李太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701—762年),一个光辉四溢的名字!他自号太白,乃太白金星下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俨然一飘飘道仙;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足不为世用,殊为可惜、可叹!其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与唐太宗同宗,是地道的金枝玉叶。李白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世有《李太白全集》、《李翰林集》、《太白草堂集李白诗集》。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 富二代家的大帅哥

唐朝出了个李白。

大概是上天看见大唐疆域辽阔,物阜民丰,霸气外张,可是无人鼓吹其锦绣,宣其国威,于是,某位神仙就对李白吹了一口仙气,说:“去吧!”

于是,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有一个妇人梦见长庚星掉进自己怀中,历经阵痛,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流光四溢的天才诗人李白。

李白一出世就不同凡响。据《唐才子传》说:“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就是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启明星入怀,所以给他起名李白,后来李白干脆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太白。在数百年间,老百姓都认为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说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关于少年李白,讲得最多的自然是那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无非是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白5岁左右,由他的老爸牵着他从河西走廊来到陇南,然后沿岷江而下,最后驻足在绵州昌隆,即今天的四川江油。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李白一家两次大迁徙呢!

李白一家流亡西域,与隋末隋炀帝驱李有关。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听信术士“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而大杀李氏家族,李白的祖上很可能逃脱了这场灾难,流亡到碎叶,也有人说被流放到碎叶。至于为什么一直到武则天神龙年间,李白的父亲李客才带领家族回归中原?因为他们已在碎叶居住了好几代,有家有业,而且距中原路途遥远,特别是当时的三峡,极其险恶,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家的谱牒断了,成了黑户口,而唐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很严格的。因此,李客带领家人走到偏远的蜀地就停留下来,没有继续往中原行进。

李白的从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述说李白的身世时,曾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暠(351-417年),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后。唐朝皇室和诗人李白亦称李暠为其先祖。据考证,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就是说李暠的子孙可以登记上皇族的户口,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据史载,李白一家并没有去登记。

在李暠的第七代子孙中,还出了一个大人物。在整个唐代,只要一谈到这个人,甭管是谁,都得先恭恭敬敬地向天拱拱手。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这样看来,李白的确是李唐的宗亲,而且比唐玄宗的辈分高出很多,只是由于家谱断了,无法自明,也就不能录入李唐的宗族。

李白的父亲是李客,李客不是其真名,客,是客居的意思,李客在碎叶和四川都只有隐姓埋名的。据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回到四川之后,才恢复李姓。李客经商,可能是丝绸之路上客商中的一个,做物流生意,会剑术,而且经商很成功,不是巨富,至少也是个土豪。李白在家里排行十二,据说他还有一个弟弟,李白晚年时还住在三峡旁,有一个妹妹叫月圆,死后葬在漫坡渡;李白青年出川时,在扬州一年花掉30万钱,这些都说明,李白是个真正的富二代。李客还是李白的启蒙老师。

李白在蜀度过了二十年左右的青葱岁月。在这二十年里,李白可是个白衣飘飘的大帅哥。

李白长得帅,他自诩“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呵,道貌仙风,帅呆了!二十出头的李白初次见到了80多岁的道教界领袖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贺知章初次见到李白,被他的气宇轩昂的气场所震惊,叹其为“谪仙”人!

李白自幼很聪明,不是一般的早慧。他小时候写过一首小诗,是描写萤火虫的: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这首小诗受众人称赞,教他的先生逢人便吟诵。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让他表演。他把诗用草书写成条幅,搭人梯挂到梁上去,喝彩声四起。

李白少年即能出口成章,据说还是最早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小李同学十四岁,即开元二年(714年),找到昌明县的县令手下当了一名小吏(此时的天子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避他的名讳,昌隆县已改称昌明县,后改为彰明县)。此事彰明县大匡山的“中和大明寺住持碑”、《谪仙祠堂记》碑文、《全唐诗》均有记载。李白为什么去当小吏呢?唐律规定,有三种人不能参加高考。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工商子弟,三是州县小吏。李白的上辈是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的;自己是商人之子,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当小吏在唐朝是“流外流”,是个被人轻视的职业,14岁的李白到县衙当小吏,可能是为了谋取晋升。

说来很雷人,李白的第一份差事居然是给县令放牛,附加干一些杂役。有一天,李白牵着牛经过衙署大堂,县令夫人不知为何突然发怒,对他大加诘责,李白赶紧道歉。不过到底是天才,李白的道歉别出一格,他随口吟了一首诗: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这首诗对县令夫人是夸中有责,责中有夸,恰到好处,县令夫人听了心里很舒服,就没继续为难他。县令听了这首诗,惊异于李白的才学,对他也稍稍客气了一些,不让他放牛、干杂活了,让他给自己当个书童。

这个县令也是个文化人,喜欢吟诗。一天,他让李白备好纸笔,想写首咏山火的诗,刚写了前两句“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就不知道下两句该写啥了,捻着胡须,在那里憋着了。李白在旁边实在忍不住,脱口而出:“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县令一听,嗬哟,好诗、好诗啊!他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这么个小娃娃,写的诗不知道比自己高明多少倍,罢了,笔一扔,不写了。

没过多久,县里有条河流暴涨,淹了不少地方。李白陪着县令去查看灾情,见一位年轻女子的尸体在水上漂着,甚是可怜。

李白正在难过,却不料县令诗瘾复发,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吟了一首诗:“二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治下的小民死了,你身为父母官的,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居然还有心思吟诗?!

李白在旁边是一肚子气,就琢磨着损县令几句。怎么损呢?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于是他也立刻回应了一首诗: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

在诗中,李白讽刺县令就像春秋时代行为不轨、玩弄妇女的鲁国大夫秋胡,应该让被吴王夫差冤杀的伍子胥(“伍相”)化作怒潮淹死。

县令一听,明白了,脸色顿时变得极其难看。得罪了父母官,李白也没法继续在这里当小吏了,他卷起铺盖,一走了之。

李白后来还查出了女子落水案的始末,原来是一个恶少企图占有少女,少女坚决不从,遂投河而死。少年时就苦学剑术的李白找到并杀死了恶少。后来他还把这件事写进诗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李白学识渊博,活脱脱就是一座藏书阁。小李同学炒了昌明县长的鱿鱼后,隐居大匡山读书十年,博览群书,“制作不倦”,风骨渐壮、学识弥丰。在《上安州裴长史》中,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这可不是一般的气概!其下笔出入经史百子,九流十家,万象奔走乎笔端,便是明证。

李白还学习了纵横术,这在唐朝诗人中是极少见的。十五六岁,李白到长平山拜纵横家赵蕤为师。古今讲纵横术的书,首推《鬼谷子》,其次便是这位赵蕤。他写的《长短经》这本书融会了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文韬武略,无不涉及,是一部融治国安邦之策和济世匡时之略于一炉的杂学之作。赵蕤剑术高明,李白还师从他学过剑术。李白跟随赵蕤学习了一年有余,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李白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李白曾经模仿过司马相如写辞赋。在《赠张相镐二首》中,李白说自己“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司马相如是成都人,汉武帝的御座前,他是风光人物。从汉魏一直到隋唐,不少文人向往他的作派:有才,有钱,有官,有名气,有美女。少年李白一口气写下《明堂赋》、《大猎赋》、《拟恨赋》,洋洋数千字,恨不得自己明天就变成司马相如。在蜀地,相如更是家喻户晓,即使看不懂他的文章,也知道他到临邛县娶了富家女卓文君,可谓财色双丰收。一般老百姓,只要提到他,马上就肃然起敬了,小李把他当成偶像,仰慕他,可以理解。

李白擅长书法,还会弹琴、唱歌,吼起来估计跟藏天朔差不多。李白是个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人,他的诗歌、书法在墙壁上随便文艺,存留不多,《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朝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大意是说,李白的书法跟他的诗歌一样,使人思绪渺远,慷慨振奋,他的行书、草书一点不比古人差。李白在庐山,常常把自己写的诗歌唱出来。

李白是武林高手,剑术高超!唐朝尚武,小李同学文武兼修,十二个兄弟姐妹当中,父亲器重他。父亲教他剑术,可能处于保护门户的考虑,但李白一学就来劲,他还跟吴指南等一帮少年组织过一个侠客帮,横行乡里。李白说自己“杀人红尘里”、“十步杀一人”;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珉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比裴珉稍差,居第二,如果李白不学文,潜心研究剑术,大概他的剑舞不会逊于裴珉。

李白痴迷学道寻仙。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所谓仙山处处。小李读书用功,入学堂脑袋就晃个不停,下课就一溜烟跑了,每天要玩到天黑。绵州有山有水,离成都、渝州(重庆)都不太远,小李到处寻仙问道,6岁就与四川著名道士讨论道教,道士数次邀请他到嵩山访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他少年访道的记录。李白的一生,访过道,寻过仙,炼过丹,采过药,受过道篆,并经常出入道观,研读道经,玄谈道旨,道教修为很深,道教上的铁哥们很多,他跟道士的友谊,比杜甫、高适、孟浩然这些小跟班深得多。

至于喝酒,那就别提了,李白自称是酒中仙,奇的是李白虽醉犹醒,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沉酣中所撰写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此外,李白还有一门绝技超炫:善训鸟。他竟然能懂鸟语!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这个东严子,据明朝杨慎考证就是纵横家赵蕤。李白说自己在青城山养奇禽上千只,一声口哨,上千只鸟都到他手上吃食,那景象,仿佛李白有挥拥万物的能力。而这些奇禽,据考证,是非常稀少的鹇鸟。李白玩鸟,实际是秀自己道教修为之深。用李白的话说,是“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总之,青少年时代的李白绝对是优秀青年,可谓引领当时潮流的男神!他习武修文,炼丹学道,喝酒使横,斗鸡走马,玩鸟驱甲,其实都非常适应唐朝社会的需要。唐朝以诗歌取士,学道寻仙是入仕途的捷径,在他身上明显烙印着他父亲的殷殷期望。

少年李白的意志力朝哪个方向喷射,应该说大致清楚:他月下舞宝剑,灯前写华章,山中访仙道,还念念不忘官场、朝廷。家族的意志,经由父亲的悉心培养传入他的血脉。包括那些从小就伴随他的、影影绰绰的家族传说。

壮士一去不复返。李白二十五岁出川,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的官场拼搏、得意和失落,以及他的几位妻妾、一堆孩子,绵州青莲乡的亲人们好像全然不晓。

2 让人哭笑不得的求职者

李白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吞吐八荒之志,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因而他对自己的期许决不在写诗上,写诗只是为了实现自己雄伟的政治抱负。唐人任华说李白:“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他的奇志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的政治理想是当丞相,做皇帝的老师。在任华看来,李白不仅是个牛气冲天的天才诗人,更是个冠绝今古的超级政治家。

应该说,李白在青春期,已经为他奔赴官场做好了准备,可惜李白拿不到高考准考证。虽然不能参加高考,但李白还有第二条途径:修道。李白终身求仙,在当时道教界是知名人士,更是资深人士,以他的道教修为,再提高段次,完全可以像司马承祯一样,靠修道受到皇帝的接见,就不难加官进爵了。但李白是何许人也?要他以道士的身份走进仕途,不啻一种侮辱。

既然如此,那就还剩下最后一条途径:“荐举”和“制举”,这是朝廷在科举之外选拔人才的两种制度。所谓“荐举”,是按朝廷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吏可直接向朝廷荐举贤才,至于“制举”,那就更厉害了,是天子对待非常之才的一种制度。

李白是那种目高于顶、经常把自己比作“大鹏”的人,他要一飞冲天,像姜子牙遇文王,像诸葛亮出山,像韩信封大将,一步登天!像范蠡、张良那样,先立下盖世之功,然后再退隐修道。

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理想,李白一面四处求荐,一面炒作名声。为了让自己名满天下,25岁从四川出峡的李白,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给自己策划了一场“二万五千里长征”,即以长安为中心画一个圈,沿着各州县漫游。每到一地,想方设法拜访地方官,投求职信。

纵观李白的求职信,涉及侍卫御、韦秘书、张卫尉、徐安宜、卢主簿、王瑕丘、韦参军、何判官、李邕、苏颋、李长史、裴长史、韩荆州等众多长官。但是他的求职全部失败,空手而归,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开元九年(721年)春天,原礼部尚书、许国公苏颋出任益州长史,即将到成都赴任。这位苏颋,不但长期在中央担任要职,而且在文学方面名气很大,与时任兵部尚书、燕国公、后来的丞相的张说齐名,世称“燕许大手笔”。

李白认为这是炫自己的绝好时机,又开始认真整理他的行卷,他觉得现有诗文尚不够惊世骇俗,于是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秀出洋洋洒洒的《明堂赋》和《大猎赋》,再找一个惊世骇俗投求职信的方式。李白记述这件事说:“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李白在苏颋赴成都上任的路上,拦住他的轿子,呈上自己求职书,用平民的礼节对待苏颋。狂!

苏颋此次因事得罪玄宗,下派到益州改造,心情自然不佳,可他读了李白的《大猎赋》后,心头阴霾却似一扫而空,忍不住大加称赞:“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意思是李白这小子真是天才,如果学问再广博一点,跟汉代的司马相如有得一拼!

这位苏颋十分厚道。他在益州长史任上只待了几个月,就被召回京城,上奏朝廷一封《荐西蜀人才疏》,提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可惜这封奏疏石沉大海,朝廷对此没什么反应。

我们知道李白学了纵横术,心仪苏秦、张仪、东方朔等,在求职中常用到纵横术,从李白拦道中途向苏颋投递自荐信可见一斑。但他这般动作,在当时的人看来,是相当另类的,唯有他自己乐此不疲。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在安陆成了家。他的老婆许氏通过千折百回的人际关系,联系到了一位李长史,并呈上李白的诗赋。试想,这回该有门儿了吧?然而,李白醉后骑马,偏偏在大街上惊了李长史的驾。按当时的地方规矩,长史的大驾所到之处,十丈内都是回避的范围。官员威仪受损,如何得了?轻则吃鞭子,重则关牢房。许家人担惊受怕,催李白写悔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就是这么来的。李白写这类文章,手法如出一辙,堪称最早的无厘头文。这类活用纵横士游说的大文,先是夸自己学究天人,孔子也不在话下,想把对方镇住;再赞对方如尧舜再世,所有人拥护他如红太阳;接着说我李白送上门让你推荐,是把名垂千古的机会留给你;或者扮犀利哥,说自己像个小瘪三,大爷你可得提携我;最后炫一把自己的诗文,实力是真的,对方看没看,李白就管不着。

《上安州李长史书》正是这样一篇妙文。文章一开头说:“白崎历落可笑人也。”然后说,古来圣贤都是相似的,我远远看长官你就像北朝的魏洽,于是快步跑上前,投求职信。中间诉没工作的苦大仇深:“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若浮云而无依。”再无厘头地借用“螳臂挡车”典故,把李长史比作历史上建立伟业的“齐庄公”,把自己比作可笑无知的“螳螂”。临末要“沐芳负荆,请罪门下”、“伏剑结缨,谢君侯之德”,最后照例送上一些作品。李白这样一番一会儿充爹,一会装孙子;一会儿装疯卖傻,一会儿说自己是圣人的表演,实际是把李长史当猴耍。任李白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李长史是既得利益者,惊撞了他,再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表演,哪怕你是天才,李长官也不稀罕你!

就这样,李白这次求职又泡汤了!泡汤不说,这件事,在安陆官场成了笑话,李白的悔过书,有人拿到宴席上朗读,佐酒取乐。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张嘉贞推荐,李白专程到韩荆州治所襄阳城,拜见鼎鼎大名的韩荆州。此人大名韩朝宗,神通广大,经他推荐、提拔的人,无不官运亨通。李白朋友崔宗之就是经他推荐走红的。李白怎样奔赴自己的梦想呢?

当李白到了襄阳时,正赶上韩荆州举办的酒会,李白也去了。韩朝宗敬酒,愤青李白第一个站起来跟人家碰杯。韩朝宗是地方最高长官啊,他一看是个愣头青抢了镜头,就很生气。接下来,李白就向韩朝宗道歉,又写了一篇无厘头自荐信《与韩荆州书》,开篇就说:“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我李白听说天下人碰到一起,都说一句话,万户侯算什么呢?我只要认识韩荆州就行了。原来李白活用“战国策”,先扎一个茬子,要不怎么引起韩大人的注意呢?然后编一句貌似民谚的天大谎话,把马屁拍到人家心坎里去了,钩住韩荆州,接下来的写作手法,不说大家都知道。不过这一次,李白的纵横术小有收获,韩荆州答应见他一面。

李白是怎样去见韩荆州的呢?他写诗描绘此事: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

弄一顶烟囱似的高帽,佩一把威武的长剑,见到长官韩荆州,我李白却长揖不拜!——好小子,官是这么见的吗?这分明是战国策士惯用的伎俩!这哪跟哪?这是开元盛世的唐朝!你写信开始讨好人家,见面却还所谓不卑不亢。李白还真不会来事儿!好吧,你小子臭美,你就是天仙也不管用!这位韩荆州,与前任一样,把李白真情洋溢、掏心掏肺的求职信扔进了废纸篓。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在安陆成了家,居于寿山。李白住安陆,即以安陆为中心,多方以求地向外求职。据方家研究,他求职的足迹,北到雁门,南达湘沅,东至越剡,西达武功,四出漂泊,均无结果,李白总结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为了炒作名声,婚后第二年早春,李白到洞庭湖将好朋友吴指南从坟墓中挖出来,用刀子刮泥土,满手筋肉。鄂城(今湖北武昌一带)为之轰动,大小侠客奔走相告。安陆这边,却反应一般。李白喝酒写诗,酒后也能想出高招:他隐起来了。隐了半年多,名声照旧,不大不小的。李白心里焦急,再来了灵感,索性隐到长安去。

开元十八年(730年),已届而立之年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长安南面有座终南山,又名太乙山,是秦岭诸峰之一。终南山是道教胜地,是皇帝常去的地方,王公大臣、社会名流趋之若骛。山中很热闹,离宫别馆随处可见,美酒脂粉俱飘香。而简陋的小客店里,则住满心怀大志的隐士。当时有个顺口溜:隐士不到终南山,隐上千年无人管。然而,隐士见隐士,要吵架,要搏杀,竞争非常激烈。山道上草丛中,如果发现一具或两具尸体,不用问,一定是隐士的尸体。李白的剑术派上了用场,随便舞几招,便吓退半打隐士,总算落下个隐身的窠。

李白在长安三年,可能有两年待在终南山。他立志隐给别人看,写诗舞剑表演书法,山顶山腰山脚,都可见他不甚壮伟的身影,一面展开外交攻势。

果然,他隐出名堂了。他结交了一位姓崔的京官,崔京官带他到长安,将他引荐给当朝宰相张说。李白异常兴奋,可是转眼情绪又低落:张大人正患重病呢,不久死掉了。

老爷子去了,儿子还在,并且有个儿子张垍还是娶了皇帝女儿的驸马爷。这张驸马也写诗,李白就投奔他了。岂料张驸马专爱捉弄人,他介绍李白去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馆。张驸马说,玉真公主读过李白不少诗篇。言下之意,公主是李白的崇拜者。李白一听蹦起来了,不顾连日秋雨,直奔终南山。到那别馆一看,竟像一座废园。不过,李白心中有了公主的倩影,枯藤老树兼凄风苦雨,无不呈现诗意。他等了四十多天,每天粗茶淡饭,一个看园子的老农陪着他。张驸马捎信叫他等下去,等机会更是等佳人。他写诗作回信:《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找山里的农妇要点饭吃,以鹔酋裘换酒来喝,他确实等得辛苦。

后来他得知,公主当时在华山。他消息闭塞,不然他会跑华山去的。而终南山的这座别馆,公主的芳踪数年未至了。他徘徊废园,害着单相思,把秋天认作春天。

其实他也没有白等。上苍垂怜大诗人,几年后玉真公主和他见面,情动意动。公主读过了他在终南山别馆写的诗,为他的苦等流下了眼泪:早知如此,她也不去华山了。

李白好不容易从终南山下来,回到长安后,就没再去找张垍,而是设法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可是仍然一无所获,因为苦闷,他还和长安的斗鸡徒大打出手,差点丧命,最终只得怏怏而返,著名的“二难”(《蜀道难》、《行路难》)就在此间问世,“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破空而来的这一声呐喊,千年后听来仍是振聋发聩。

从上面约略可以看出,李白求职无门,一是唐朝所谓开元盛世,各级官吏是最大利益获得者,得意得很,李白那点钱,请吃有余,求官不足;李白虽然姓李,但拼爹不够级别,李白虽然有才,毕竟草根一个,人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二是李白恃才傲物,傲岸不羁,喝酒误事,不拘小节,甚至自命不凡,这可犯了官场大忌。他又信奉“以傲为礼”的纵横家哲学,无论怎样假装谦卑,结果也还是“谑浪”,因此李白想不得罪权贵都难,但李白绝不会向命运低头。

经过万里长征,李白在干谒方面最后却以无为而告终。虽然如此,李白的诗文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的诗歌创作也显得更加成熟。他的诗名已经确立,据传,李白每一诗出,大街小巷竞相传唱,学子们揣摩诵读。贞元六年(790年),刘全自撰《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碑文云:“(李白)文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3 皇帝说朝廷不适合他

开元十二年(724年),对李白来说,确实值得一提。这一年的春天,李白轻舟来到江陵,在江陵偶遇游历蜀中时结交的道友元丹丘。元丹丘告诉李白: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要去游南岳衡山,此时正路过江陵。李白闻言大喜。

这位司马承祯绝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的。他和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这三朝皇帝都有密切联系,去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亲受法箓,取得了道士资格,为这位盛世天子授箓的,正是司马承祯。他是道教的领袖,当时身份相当于“国师”。司马承祯弟子众多,在他的再传弟子中有一位叫胡紫阳,道号“紫阳真人”。元丹丘就是这位紫阳真人的弟子。司马承祯还有一位女弟子,道号叫持盈法师。持盈法师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这些人对后来的李白都有很大的影响。时年80岁的司马承祯称赞23岁的小兄弟李白有仙风道骨,大大提高了李白的名声,而元丹丘和玉真公主则成为后来李白见到唐玄宗的直接原因之一。司马承祯与李白仅此一面之缘,飘然而去。李白就此写下举世称奇的《大鹏遇希有鸟赋》。

天宝元年(742年)秋,经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召入京。大鹏展翅的日子就要来了!李白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仰天大笑出门来,我辈岂是蓬蒿人!”

玄宗此时正在大明宫金銮殿等候,当李白迈着自信而潇洒的步子朝金銮殿走来时,玄宗远远一望,见李白飘然若仙的风采,竟不自觉地从御座上走下来迎接,请李白坐于御座旁的七宝床上,并亲手调了一碗羹汤,递给李白,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意思说,你虽是草根,大名连我这个皇帝都知道!如果不是你平常有道义,怎么能够如此出名呢?李白在这一天所受到的礼遇可说是前无古人。

李白在宫中的职位和吴筠一样,也是“翰林待诏”。在“翰林待诏”的日子里,李白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谈论诗文、道术,写歌功颂德的文章,相当于帮闲文人。天宝二年(743年)暮春时节,兴庆宫牡丹盛开,玄宗和杨玉环在宫中的沉香亭观赏牡丹,著名乐师李龟年带着一帮梨园弟子前来歌舞助兴。

当时杨玉环尚未被册立为贵妃,只是以“太真道士”的身份陪伴在玄宗身边,但玄宗早已把她当妃子看待。玄宗乐呵呵地说:“赏名花,对妃子,怎能用旧歌词”,于是下诏宣李白进宫。内侍好不容易在长安市上的酒家找到李白,发现他已喝得酩酊大醉,只好用轿子把他抬到了兴庆宫。内侍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到榻上,又是换衣服,又是揉肩捶腿,又是灌醒酒汤,忙得不亦乐乎。李白好不容易清醒了一些,于是被众人扶到沉香亭,见笔墨早已齐备,而杨玉环亲自捧砚。李白在半醉半醒之间纵笔疾书,三首《清平调词》一气呵成,被谱成歌曲,使李白诗名震动朝野。

二是写了著名的《和蕃书》。天宝二年(743年)底的一天,李白突然被玄宗召进宫去。宫中的气氛与往常不同。事情跟吐蕃有关,由于吐蕃军队连年骚扰大唐边境,玄宗决定先礼后兵,先以一封《和蕃书》加以劝诫、威慑,如果吐蕃不知收敛,再加以兵威不迟。李白很快就将《和蕃书》写就。玄宗一览之下,只见洋洋洒洒千余言,措辞堂皇,词气纵横,不由得喜出望外。

在玄宗时代,唐朝与吐蕃几乎年年征战,唯独在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两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事,很可能是李白起草的《和蕃书》发挥了作用。此外,据刘全白在《唐故翰林李君碣记》记载:除了《和蕃书》,李白还上了一篇《宣唐鸿猷》。《宣唐鸿猷》应该类似于后来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当是一篇全面反映李白政治思想的作品,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李白起草完《和蕃书》之后,宫里传闻说玄宗有意封他为中书舍人,让他专门为朝廷起草诏书。李白也自以为升迁在望,谁知道等来等去,却迟迟不见任命,他依然只能每天坐在翰林院,做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

三是喝酒。李白做翰林待诏这份帮闲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太没技术难度了,业余时李白就充分发挥他醉仙的特长,搞了个“喝酒俱乐部”。几年后杜甫到长安,根据市井传说,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妙趣横生的休闲诗,令今人还能一睹“饮中八仙”的风采。

李白很快就失望了,三年后,李白抱着“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中生”的决绝态度,主动上疏请求还山。李白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这意味着他放弃了很多从前的梦想。或许出乎李白的意料,唐玄宗居然很快就应允了李白的请求,并给了他一大笔赏赐,“赐金还山”。李白的翰林待诏生涯,就以这样较为体面的方式结束了。

李白为什么这么快就被“赐金还山”了呢?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谗言说”。有人说是高力士因遭李白羞辱而唆使杨玉环向玄宗进谗,有人说是李林甫为排斥异己而进谗,也有人说是张垍因嫉妒李白才华而进谗。话说回来,就算李白在长安得罪了不少人,但只要取得一个关键人物的信任,他还是可以平步青云。这个人就是唐玄宗。

那么,唐玄宗肯重用李白吗?

李白本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有两句诗说“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其实,李白和玄宗之间有一道明显的鸿沟。李白到长安要做的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那样的大事,可是唐玄宗只要他做君王宴乐之余点缀升平的帮闲文人。

其次,据《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既而(李白)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温室树”是宫廷秘密的行话。玄宗欣赏李白,他可以养着李白,宠着李白,可是李白毕竟经常出入内廷,他性格那么张扬,又常常喝醉酒,玄宗担心他“不能不言温室树”,没准还在想办法怎么让李白走呢,恰好那边李白也待不住了。那就好合好散吧,“赐金还山”,够意思了吧!

李白的辞京还乡,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他无法忍受任何羁绊,如果任何人要让他以独立人格为代价,换取一身玉带紫袍,李白是绝对不会合作的。苏东坡后来认真研究过李白,他在《李太白碑阴记》中说李白是“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一生从不依附于任何权贵,即使天子也不行,这大概是李白个性中最迷人之处。

4 至死不悟的官迷

实事求是地讲,李白的确只有诗人之文墨大才,没有政治家之远见卓识。

李白“赐金还山”后,对政治仍抱着很大的期望。回顾一下李白自“赐金还山”(天宝三载)以来漫游的历程,我们注意到,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显然,这些区域要么是接近朝廷政治、经济中心的地区,要么是文化繁荣、人文荟萃的地区。这说明李白的漫游还是具有相当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游逛。他无时无刻不希望能够东山再起,获得进仕朝廷的机会。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丙寅,“安史之乱”爆发。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和妻子一起,沿着逃亡队伍相反的方向,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可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现在的函谷关以东已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随时都在等待时机,出山为国效命。

在去成都的路上,玄宗下诏实行诸王分镇。接到诏书后,永王李磷筹集数以万计的军费和粮草,沿江东下直趋广陵(今江苏扬州),途中路过九江,于是派亲信韦子春上庐山邀请李白加入幕府。入幕后,永王军中救国杀敌的气氛感染着他,李白表现出雄健的激昂情绪,似乎从此就要展开平定内乱、建功立业辉煌的政治人生了!

李白在永王的军队里刚刚待了两个月,他的命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太子李淳首先发兵攻打永王,永王兵败,李白成了新皇帝死囚,后改为流放夜郎,给李白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悲剧的句号。

乾元二年(759年),因为皇帝要册立太子和关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中途被释放,他再次站在了出三峡的船头。这一年,安庆绪杀死父亲安禄山,即位大燕皇帝。乾元二年(759年),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大举南侵。这期间,李白在江夏活动,希望能出征,将功折罪,没有任何结果。

上元二年(761年),朝廷任命李光弼为南副帅,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李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戴上军盔,手执长戟,腰佩宝剑,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从军之路,他相信自己能杀敌平贼建奇功。但是,李白这时已经是61岁的老人,半路上他就病倒了,次年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中。

为了追逐自己的政治梦想,李白从三进长安到扫地出门,从误投永王到花甲出征,终其一生,极其悲壮!

李白虽然倒下了,但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壮志还在,他的精神支柱还未垮。他的一生,虽然倍受摧残、折磨和打击,但他始终相信,他有力量战胜这一切。所以,他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就是李白不屈的人格力量之所在。“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李白显露出的精神之伟力,是古往今来平民知识分子奋斗入仕的一个不屈的典型,尽管他历经磨难,成功不多,但他这种执意追求理想、孜孜以求、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人格的光环,却彪炳千古的。此亦即是李白和他的诗历千余年而不朽的原因之一。

李白的“女儿经”

大诗人李白一生经历过四次婚姻,其间不乏与青楼歌妓的交往。

李白26岁那年,经过孟少府等人的穿针引线,李白在安陆与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亲,成为许家的上门女婿。“太白娶江陵许氏,以江陵为还,盖室家所在。”李白诗文中都是以满意和自豪的语气写到自己与许氏的成婚。许氏为李白生下一儿伯禽,一女平阳。

许氏是名门闺秀,气度娴雅,和李白才貌相当,志趣相投,常一起探讨诗文,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李白写下《长相思》,夫人看后说:“诗写得好,但最后两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与前人诗相似。”李白随即找出诗卷,果有武则天所写“不信比来常落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从此李白更加敬重这位夫人。许氏对李白的亲朋好友也十分尊重和热情。寓家桃花岩期间,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亲族李令问、李幼成以及安州蔡十、廖侯等“贤俊之士”纷纷前来拜访。

许氏在事业上支持李白。她对李白“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非常理解和支持,她通过父亲的老关系,托马都督找李长史推荐李白,为李白担惊受怕。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应邀前往长安,许夫人为他绣一锦枕,上绣大鹏和梅花,此后李白一直带在身边达16年之久。长安花销大,李白不断让丹砂回安陆取钱,许氏在那边卖掉田产,抹眼泪却瞒着他。

许氏善解人意,是李白坎坷人生道路上的“知音”。虽然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希望与丈夫长相厮守,但她对李白的心境非常了解,安陆期间,李白大多时间在外游历,北上太原,东去洛阳,下扬州是家常便饭,离家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许氏却很少埋怨他。李白经历“一入长安”政治生涯的重大失败,回到白兆山沉湎饮酒浇愁,甚至拿她撒气,她都能曲意抚慰。李白以愧谑口气写下《赠内》一诗: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首诗既发泄心中郁闷,又自我反省,表达愧疚心情,可见夫妻情深。

许氏始终对李白一往情深,李白游历在外,她放不下心中牵挂,与李白保持书信联系。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西入秦海,以观国风”,游历数年,满怀“羞为无成归”的心情作别长安。回到安陆后,许氏以团聚的温情治疗李白内心的创伤。李白借白兆山的奇峰、幽谷、芳草和野色、春烟这些灿然若画的自然美景,来陶冶性情,砥砺志向,并借助夫人的慰藉和鼓励,更加勤奋攻读与努力创作,《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李白在诗中写道:“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家庭的深切依恋表露无遗。

许氏为家族而活,寿命不长。李白将家迁至山东兖州一带的第二年,许氏得病,李白不再出游,陪侍夫人,又亲到山中采药为其治病。许氏病危之际,拿出一个诗匣,里面是用小楷抄写的李白诗作,上面还有批语,李白热泪盈眶,他为夫人弹奏一曲她最爱听的《峨眉山月歌》。许氏去世后,安葬在泰山脚下,李白又为许氏栽下她喜爱的石榴花。许氏大概死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当时李白四十岁,还正在南阳游历。

许氏之后,李白又续娶了刘氏夫人。但是这次婚姻持续的岁月并不长。刘氏很快就发现李白是一尊十分地道的酒仙,还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旅游者,可绝不是一位称职的丈夫。他可做官,但必然不长久;他也会有钱,但肯定会挥霍一空;他会写诗,但是除了空得才名外,几乎是百无一用。同时后母的日子也属难过,所以刘氏对这段婚姻的必然性渐渐丧失了信心。没有信心的婚姻必然是短暂的婚姻,因此李白与刘氏只能是以分手告终。

第三位夫人,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位夫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天然,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位夫人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天宝九载(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时年49岁李白在洛阳与宗氏成亲。这位宗氏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那一年,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恰逢宗氏路过,仆人要擦掉墙上李白的诗,被宗氏阻止,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宗氏跟李白结婚后,和李白并肩战斗,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李白献策,她和李白一起,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朝着逃亡众人相反的方向,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在庐山一道观隐居,李白托人去山东接回儿女,却只带回女儿平阳来信:“伯禽患病在床,无钱求医,暂不能动身……”李白心情沉重,贤惠的宗氏将许多首饰变卖,换成钱后托人带回东鲁为小儿伯禽治病。当李白答应加入永王李磷当幕僚时,宗夫人竭力反对,虽然没有劝阻成功,但反映了这位宗夫人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头脑。

李白因随永王李磷北伐而获罪被捕入狱,被判死刑。这时,如果没有宗氏利用宗家的老关系,上下奔走,估计李白是难逃噩运了。“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这是李白在九江监狱里写给宗夫人的帖子。里面用蔡文姬向曹操求情来比拟宗夫人救自己。多半是宗夫人的奔走加上李白的文名感动了诸如李光弼等权贵,李白死刑免去,被发配夜郎劳动改造。

李白被捕狱中,李白极度思念宗夫人和一双儿女。而此时,宗氏已托人将平阳和伯禽接到豫章,本想等李白归来一家团圆,但得到的消息是李白囚于浔阳死牢之中,她昏倒在地,第二天,宗氏带着平阳和伯禽,翻山越岭,夜以继日的赶到浔阳探狱,全家在狱中短暂团聚,李白在朋友力救之下免去死罪流放夜郎,浔阳江边,李白再次与夫人和儿女话别,夫人让他保重身体,她在家中继续许夫人未整理完毕的李白的诗稿。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李白流放途中获赦免,李白恨不得立刻与宗夫人和儿女相聚,于是调转船头向千里之外的江陵驶去,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此,历史方知此诗所表达的李白思归之情。第二年春天,他返回豫章与宗氏重聚,十月,李白到南陵五松山看望寄居在荀妈妈家中的一双儿女,新春之际,将女儿平阳嫁给一位朴实的农民,小儿伯禽已娶农家姑娘为妻。

上元二年(761年)五月,李白再度从军,他已61岁,李白赶到金陵突然病发,被当涂县令、他的族叔李阳冰接去养病,第二年九月,李白病危,他将许氏和宗氏用心血整理的诗集交给李阳冰,题名草堂集,请李阳冰作序。这时他已极度虚弱,他握住宗氏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感激她伴他度过艰辛岁月……

诗人多情。除了对几任夫人的情感牵连外,李白还把更多的恋情和强烈的审美欲望,投入到了萍水相逢的歌女、舞女、邻女等随缘相见的美人身上。

千金一掷为红颜,拼得一醉为红妆,诗泉翻涌为红粉,执迷不悟拜红裙。否则就不成其为李白,不成其为诗人,不成其为酒徒,不成其为壮士!

据说李白那次离开金陵要去扬州,船刚解缆,便有一位绝色歌女跳上船头,扑向诗人。诗人不忍见女孩子珠泪滚滚之状,就将歌女收为己有,直奔扬州而去。等到在扬州花光了钱财之后,诗人又将歌女转送给好友卢六。后来有人攻击李白拐带金陵良家女,由头便出于此。

从《赠段七娘》来看,李白要害起相思病来,居然也是那么的浓烈,火辣辣的情诗,至今还给人以发烫灼人的感觉:

罗袜凌波生网尘,哪能得计访情亲?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在东鲁居住期间,李白还曾对一位邻家少女产生过很大的好感。他也为如何获得姑娘的芳心而大犯踌躇,于是就有了《咏邻女东窗海石榴》一诗: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这哪里是在咏花,分明是对花之主人的衷心爱慕。有人说李白曾将这首情诗投到邻女窗前,却被他人拾到,因此给诗人惹出了许多是非。

当然,使得李白作苦苦追求状的女孩子看起来还不算太多。更多的情况是李白与朋友们狎妓纵酒、观妓作乐、带着歌儿舞女们登名山、泛江湖。人生苦短、及时寻欢的情绪经常在诗人的笔下流露出来。且看他的《邯郸南亭观妓》:

歌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映日彩,舞袖拂花枝。

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平原君安在,科斗生古池。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我辈不作乐,但为后代悲。

唯其生活在一个追欢买笑寻常事的时代,唯其与美女们接触是这般轻易随便,所以他的相思病才犯得那么高洁,他对几任妻室的情感才显得那么真挚而弥足珍贵。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剑术宗师裴珉的曾侄孙裴敬拜谒李白墓。当地人告诉裴敬,李白的孙女至少五六年没来扫墓了,可能也已经去世。这时距离李白去世已经80年。自此,史籍就再也没有李白后世的记载。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一代诗仙身后萧条,但古往今来,人们被他的诗歌、文章和人格魅力感召,纷纷前来湖北安陆白兆山寻访诗仙遗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代诗仙是永生的,他的影响是永恒的。

诗神无人能挡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李白出世太亮眼了!他一出世,就横扫唐家诗坛数百年。李白是孤月一轮,是诗坛霸主。唐朝以后的诗坛是杜甫领着一众诗人与李白一个人拔河。

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许多就是天籁。如妇孺皆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妙处,就妙在你说不出她的妙处,妙在你无法赏析。她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大家念了就上口,上口就入心,口口相传,千年传唱。

李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仙气”。唐代诗人皮日休这样赞美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用现代的话来说,李白大概就是星外来客,难怪李白写诗喜欢用“天上来”!他的“谪仙人”名号不是白叫的,他的境界、大气令后人望尘莫及。杜甫的诗能够学,李白的诗没法学。且不说学做李白的诗,就是想要读好、写好都不容易。李白的《行路难》多少人朗读了?可仍期盼着将来会来那么个飙哥能读出李白味。

李白具有宇宙宏观境界,是上帝视野。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他一出手就是匪夷所思的神奇气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落到了庐山,除了李白,谁有这样的神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除了李白,谁有这样的胸襟?看了崔颢写《黄鹤楼》的诗,李白不服气又无奈,于是要“一拳捣碎黄鹤楼,一脚踢倒鹦鹉州”,除了李白,谁有这样的天真霸气?

李白一出手便是撼天动地的大手笔:“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一般人读起来都感到呼吸困难;“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他还随意拎动山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这些话凡夫俗子哪里敢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非仙人岂能道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岂非“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仙人所不能感悟?

常言道:读李白的诗,要学人家的夸张手法。可不知李白的夸张岂是我们能学来的呢。骨子里透着仙风道骨,睥睨一世,傲视万古,用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天才,我怕谁!”就算是神仙,白大爷也跟仙人平起平坐:“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金星和我聊聊天儿,给我打开天关请我进去,给我当了回仆人,瞧,谁是大爷?“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他跑到云上睡大觉,喝着仙人的美酒;“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地上过得不如意,我不跟你耍了,跑到银河中划船快活去。

对于王侯将相,李白倒是乐意追求,可是追求不来!黄鹤楼都敢捣,王侯将相就一边凉快去:“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那个什么楚王,滚回土丘里去吧!我明摆着如日月长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达官贵人算什么玩意,我不高兴了,就不侍侯你们。

李白天生有一种老大心态,一种穿透历史的霸气,读李白的诗让我们从人性回复到神性。我们一般人挣扎在世俗的各种羁绊中,常是跪着看世界,看达官贵人,活得低到了尘埃中,而李白却是中国文化的一股浩瀚雄风,是塞外的一匹汗血马,浑身毛孔都散发着的血腥气。李白描绘自己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韩荆州书》)中国古代人物中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实属罕见。他的精神世界完全是自由不羁的。他写诗,不守格律,还是唐朝最早写词的。

我们来看他的《蜀道难》。当他抬头仰望蜀道,劈头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瞧这开头,太目无诗律,太没把别的诗人当人了嘛!“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除了他李白,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可这三字一出,仿佛太古洪荒,一声啸傲,留下的音响效果达于天庭;“危乎高哉”,“危”与“高”不是重复吗?李白连病句都敢用,而且经他一用,就特别猛,蜀道那个高,简直比天还高!悬想斯时,李白站在蜀道下,俨然就是天地的代言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天为大,自己姑且委屈当个老二吧。然后再紧承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了!对蜀道天险的描述,恐怕再难找出一个更牛的。而对于作家来说,用这两句话等于封杀了自己的描写!但李白何人?他是高手中的高手,顶尖中的顶尖。对于他来说,这不是绝境,才刚开头呢!他如椽巨笔,另辟源头: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对千年典故信手拈来,澎湃直下,一泻千里,令人眼花缭乱。难怪贺知章读了他这首诗后,惊叹李白是“谪仙人”,喜得连忙解下自己腰间的金龟,拉李白喝酒去!

歌德写一个小说,单说一个鬼,随身一抖,鬼火都变成满地金子。李白正是这样,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诗,他随手一捞就是诗。他不像孟郊,把一生都献给了唐朝壮丽的诗歌事业,不像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甚至连杜甫都成了他的粉丝。杜甫写诗很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一句诗,那可是使出吃奶的力气;杜甫羡慕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写诗跟玩儿似的。他在旅社里涂鸦,在墙壁上写诗,写完“抽身走,千里不留名”。李白写诗简直就像说话,像唱歌,像孩子绕口令。他把诗歌玩得滴溜溜转,吹得满世界响。李白在五松山下荀媪家留宿时,有过这样一首诗: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首诗简直是跳出来的。我们再看他的《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不是猜拳喝酒时喊出来的吗?

李白存诗900首,而实际超万首,许多诗都已散佚。白居易晚年把自己的诗整理成册,正是吸取李白不存留诗稿的教训。

李白的诗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他的诗风格多样,气象旖旎。我们来看他的《子夜吴歌》中的《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把怨妇的幽情写得苍凉慷慨。写山陡峭:“山从人面去,云傍马头生”,写实不输杜甫;写农家乐:“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写美女:“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读这首诗,整个的感觉就是惊呆了。江南的水也白、月也白,女人的脚,比雪还白。而且她们穿得那样艳丽,驾着小舟在水上荡来荡去。“新妆荡新波”的两个“新”字,用得很到位,道出了李白乍到金陵看到江南女子的惊艳之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感谢李白,用他天才的诗歌,把我们华夏燃烧得诗意漫天。他是个天大的奇迹,是唐代诗歌上的巨无霸,他的诗歌光耀华夏民族一千多年,而且还将光耀下去!

唐朝的那些诗人-许松华著 - 第一章 诗仙李太白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