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酒泉基地 第1章 中央决定研制导弹

盖杜柯夫说:“我觉得,根据你们中国的经济技术状况,我们建议你们建设综合性靶场。”

肖华说:“苏联来了40多个专家,帮助我们建设导弹试验靶场,我们也要有相应的人员和他们对上口。”

1956年2月,初春的北京,寒意尚未消退。在中南海怀仁堂,新中国数十位海、陆、空三军的高级将领,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我国导弹专家钱学森的汇报。

在会上,钱学森向领导们介绍了导弹的概况、导弹在国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国导弹研制的情况。

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提出了发展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

钱学森建议中国要尽快着手研制导弹和原子弹,建立起以“两弹”为主体的国防体系。他的提议触动了在座的领导们。

领导们心里很清楚,当时的国际局势,距离朝鲜战争结束已经3年的时间,但是台海的局势并不稳定。

尤其在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提出了“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炮口直接对准了苏联和中国。

此时的苏联早就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正在积极发展核武器。但是我国的军备还停留在常规武器阶段。

尽管意识到国防上的这些迫切需要,但是对于我国能否在短时间内造出“两弹”来,有些领导还是表示了疑虑。他们问钱学森说:“咱们能办得到吗?”

钱学森说:“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搞出来!”

钱学森的报告在不久后就得到落实,中央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未来12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周恩来亲自主持了这项工作。

国内各个主要科研机构也都积极而认真地准备着,共有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其中,制定出了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规划共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规划。

同年4月,中央成立了由聂荣臻任主任、钱学森等任委员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我国的航空和导弹事业。

5月,周恩来又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空工业委员会,组建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的食堂里,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同时任命钱学森为院长。

刚成立的研究院急需大批科技人员,然而,当时除了钱学森外,国内还没有什么人接触过导弹。

于是,中央决定把一些从事科研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和导弹有关联的人员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基础成员。

1957年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同以别尔乌辛为团长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就导弹新技术的援助问题,进行了谈判。

10月15日,中苏双方就谈判结果签订了《新技术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

在这个协定中,苏方承诺在1957底至1961年底,向中方提供包括“P2”导弹在内的几种导弹样品及相关的技术资料,并派遣导弹技术专家帮助中方进行仿制。

航天之家: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建设与发展 - 第一卷 酒泉基地 第1章 中央决定研制导弹
目录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扫一扫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一扫

不知道如何扫描?

×

正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