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极经世书(插图珍藏版 | 融汇古今哲学,洞悉天地奥秘)
邵雍 试读
54《皇极经世书》为宋代学者邵雍毕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哲学著作。书中借《易卦》推衍,用以说明万物生成、道德渊源和世界治乱的象数学体系。通过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 原书已不得见。现流传的各版本卷数各不相同,大都保留原书的基本内容。 邵雍是两宋理学奠基人之一,形成了对《周易》的独到理解,其所作《皇极经世书》借助对《易》卦的推衍,以易理、易数说明天地万物的发生变化和天时人事的离合治乱。 书中增加了相关图片,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时间推衍,也都以表格形式呈现,以方便读者阅读。末尾所附《宋史·邵雍传》、《邵康节先生传》也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邵雍其人。
-
南怀瑾著作全集:46部,55册!
南怀瑾 试读
78本套装收录东方出版社已出版的南怀瑾全部作品,包括:《论语别裁》《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孟子旁通》《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孟子与尽心篇》《话说中庸》《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禅话》《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金刚经说什么》《药师经的济世观》《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圆觉经略说》《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如何修证佛法》《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禅海蠡测》《定慧初修》《洞山指月》《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禅宗与道家》《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庄子諵譁》《列子臆说》《我说参同契》《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太极拳与静坐》《新旧教育的变与惑》《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中国文化泛言(增订本)》《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历史的经验(增订本)》共四十六部,五十五册。
-
左传:中华经典名著(全3册)
郭丹、程小青、李彬源 试读
104《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本书约请《左传》研究专家撰稿,广泛借鉴古今研究成果,注释丰富清晰、译文流畅优美,适宜各层次读者研读。
-
了凡四训
袁了凡 试读
161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一切的人生感悟教给孩子,希望他们过上好的生活。”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给子孙的家训,以毕生学识、经历与感悟为根基,谆谆讲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劝人向善、谋求磊落的生活,堪为一部历久弥新的生活方式手册。曾国藩读后,感念书中“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之言,为自己改号“涤生”,并且要求曾氏子侄必读此书;胡适奉此书为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重要代表作;“民国四大高僧”中的印光、弘一师徒提倡诵读;日本阳明学家安冈正笃认为本书是“人生所能动的伟大学问”,建议天皇及首相视之为“治国宝典”;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自称从本书中得到人生顿悟。
-
史记(全十二册)
司马迁 试读
96《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
梁冬说庄子(全9册)
梁冬 试读
10经典畅销书《黄帝内经说什么》作者之一梁冬重磅新作,喜马拉雅FM国学精品栏目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 这是一套能让你人生格局更大的生命思维全景导图,为你讲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国学经典典藏版丛书。 一直以来,庄子的伟大和人生智慧都被教科书式地传播,少有人从如何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角度去解说,让大家以为庄子只是学者和中老年人才会去看的东西。其实,我们当下所有的焦虑与困惑,庄子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答案,而解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就在《梁冬说庄子》系列里,打开它,你就获得了快乐的终极心法。只要你明白庄子说什么,任何人生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读完本系列,你会从此开心,知道在当下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用达观的全息视角来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洞悉人性的真相,不再受各种情绪的牵引,让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
-
易经杂说(南师审定本)
南怀瑾 试读
44《易经杂说》介绍了六十四卦的来历、过去卜卦的几种方法、《易经》与五行、干支、《河图》《洛书》的配合运用等;阐释了《系传》所揭示的人生和历史哲学;详细讲解了乾卦、坤卦、屯卦、需卦的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以之为例,示范六十四卦的研究方法;说明了《序卦》排列六十四卦的理由,等等。
-
道德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张景 试读
50《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典籍,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儒、道两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仅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甚至对于整个民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说,不了解儒、道两家,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已被译为73种语言文字,是英语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的书籍,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甚至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该买一本《道德经》,以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
-
-
-
-
-
唐宋八大家文钞(全3册)
吕明涛 试读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在散文创作史上极有成就的八位作家的并称,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以各自的创作实践,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 清代张伯行编选的19卷本《唐宋八大家文钞》虽与明代茅坤所编选的164卷本《唐宋八大家文钞》同名,但选文只有317篇,篇幅上更为适宜,不仅包罗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同时也选择了古代“考公”必读的策论和范文,及文人雅士日常应酬往来的典范文体。 本次三全本整理以同治八年正谊堂书局刊本为底本,并参校八大家各家别集,原文尽可能保留正谊堂本的原貌。除正文外,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探索的原序、文引、本传、评点也一概保留。注译部分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外,在人物、事迹等考订方面及文章主旨的阐释方面,皆不乏新见。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精装修订版)
华杉 试读
39这回彻底读懂《孙子兵法》!通俗通透解读经典战例,逐字逐句讲透兵法原意。平装版八个月畅销30万册,风靡日本、韩国、泰国,受企业家热烈追捧!《孙子兵法》6111字,似乎每个字都艰深玄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抓住兵法的根本思想,就会发现处处豁然开朗、字字明明白白。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孙子兵法二十余年;在本书中,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全书通俗流畅,精彩纷呈;背水一战、围魏救赵等经典战例,更是讲解得令人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战场上空,看交战双方兵马调动,浴血奋战,在震天的厮杀声中演绎着兵法的深邃思想。
-
论语新解
钱穆 试读
24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之书。历代对《论语》解读注释之书,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解证更加精当独到,如其所云:“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
-
素书(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张景 试读
19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素书》定乾坤。据史料记载,没有威仪、武功的张良能够成为“王者师”,正是凭黄石公所传的《素书》屡施奇计,帮助刘邦定下汉朝的江山。 《素书》为语录体,仅6章,132句,1336字,辞短意深,字字珠玑。它以道、德、仁、义、礼为洞察人性、立身、治国的根本,直至今天,仍不乏启迪作用。这次收入三全本系列,约请专家审慎校订原文,以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的形式,进行全面阐释,让这一千古奇书的阅读之旅轻松有趣。
-
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珍藏版)
徐客 试读
75《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魔幻文学的开山鼻祖。全书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本书搜集了今人所能搜集到的几乎所有《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这部中国上古时代集奇幻与瑰丽之大成的想象之作。深刻反映了上古时代种种神话传说,是值得珍藏的一本书。对那些爱好历史、地理,喜欢研究神秘古怪事物的读者来说,实为首选。
-
论语别裁(南师审定本、上下册)
南怀瑾 试读
18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南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间三次讲述《论语》。1962年秋,他第一次讲述《论语》,仅记载关于前六篇的讲述,整理成《孔学新语——<论语>精义今训》予以出版。1974年4月至1975年南先生再次应邀讲述《论语》时,蔡策负责记录整理成稿,在《青年战士报》、《人文世界》连载。该书出版时,南先生定名为“别裁”,意谓其讲述是个人所见,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
-
张居正全集(全6册)
张居正 试读
《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
-
-
-
-
-
山海经
小岩井 试读
52《山海经》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志怪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山海经》是地理方志也是神话故事集,书中涉及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 药、民族等方面,并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包罗万象,多彩纷呈。《山海经》充满着神奇色彩,又饱含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是古今众多名家推崇的国学必读书。知名青年作家小岩井以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译版本进行全新译注,翻译通俗易懂,注释规范简洁,并对原文生僻字做了汉音标注。本书图文结合,在参考几百幅古版插画基础上全新绘制异兽图鉴,充分展现东方鬼怪之美,更适合当下年轻人阅读。
-
中华古籍国学宝典文库:汉书
尹小林 试读
25《汉书》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帝皇四年。
-
资治通鉴·附考异(全六册)
司马光 试读
16《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第1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
传习录(全译全注版)
王阳明 试读
39《王文成公全书》繁体原版完整呈现,全面了解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心学圣经”,卷前附明隆庆六年出壳版影印件,彰显收藏价值,提供浸入式阅读体验,附录并译注王阳明亲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
-
-
老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汤漳平 试读
20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以之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次以传世的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为底本,校以竹简本、帛书本,广泛吸收、引用前贤及今人之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注释、翻译,以供读者参考。
-
黄帝 岐伯(黄帝内经大全集)
岐伯,黄帝 试读
43以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的对话问答来阐述医学的问题。全文共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素问”用阴阳五行学说就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方面对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加以系统论述;“灵枢”内容与“素问”大体相近,但对经脉、腧穴、针刺及营卫气血等均有独特的发挥和精详的论述,有“针经”之称。“黄帝内经”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养、调、治”的医疗基本原则,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宝典。
-
道德经可以这样读
齐善鸿 试读
33老子说“上善若水”,懂得什么是真善,行事才能利人利己; 老子说“知止不殆”,凡事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老子说“自胜者强”,能不断地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字字珠玑,句句精华,蕴含着大智慧。成语是中华文化中很别致、很迷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短小精悍,寓意精妙,易于学习与传播。借助成语这种形式来学习《道德经》、了解圣人智慧的思想,不失为一个妙法。 齐善鸿教授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修行实践,精选《道德经》原文,从出处、语义、寓意、素描、真言、自省六个角度详细解读老子大道思想的玄妙,把老子的智慧与现实人生紧密结合,触达职场瓶颈、婚姻难题、教育困境、修行障碍等诸多人生场景,拆解种种人生关键时刻所遇到的难题,给出决策策略,重塑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获得经营人生的智慧。
-
-
刘君祖易断全书(全两册)
刘君祖 试读
19《易经》人人皆知,却没几人能读通读懂,而能读懂《易经》的人,却于断卦方面束手无策。日本学者高岛吞象所著《高岛易断》曾被人们列为断卦圭臬,然其局限及缺 憾却无人得知。基于此,刘君祖立志写一本中国人自己的断卦全书,弥补易学领域这一空白。以其近四十年研究《易》之切身实践,结合易道与当代社会的互动之深 湛的体悟,将难解的易理以现代方式予以解读,《刘君祖易断全书》以解卦、断卦为主线,辅以大量的政治、经济、企业、个人等占例旁证,采用的三千多占例中, 除刘君祖个人人生经历外,还有大量对世局时势的洞察与预断,跨世纪前后这二十年,举世政经社文各方面的变化甚大,正是学《易》用《易》的好素材。读者用 心揣摩,当有深悟。
-
-
焚书(全二册)
张建业 试读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
-
-
-
樊登讲论语:学而
樊登 试读
26影响力樊登+《论语》两大IP,强强结合,千万读者期待! 重要性《论语》是樊登生命里最重要的一本书!作为四千万会员的领读人,樊登捧着论语读了20年,反反复复研究了无数遍!《樊登讲论语》是樊登的心血之作,书中的每一句解读,都结合了现在的科学理论。实用性、立足现实生活本书的特色是,既尽量还原了《论语》本来的意思,又站在应用的角度讲透《论语》,赋予《论语》在今天在这个时代新的生命。用有趣的案例、科学的理论、当下的生活场景,让你把《论语》用在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创业、人际关系中。严谨性结合国学大师钱穆、南怀瑾等《论语》数十个版本,还原《论语》本色,尊重《论语》的内涵,增加文学、美学涵养。通俗、有趣、易懂通俗有趣的释义,剖析字句,让古文不再晦涩,让《论语》不再难懂!樊登发挥“讲书人”的专长,援引中外经典《樊登讲论语》中旁征博引了各类中外优秀作品,能够进一步拓展读者的阅读面,让《论语》与多部中西方经典作品相互印证。《论语》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读《论语》,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性格底色,拥有文化自信心。——樊登
-
尚书
顾迁 试读
19《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
易经白话例解(修订版)
朱高正 试读
朱高正博士既通晓西方哲理,又酷爱中华文化,潜心研习《周易》多年。为弘扬易道,查阅古今《周易》注解,取其实而弃其华,著《易经白话例解》,作为《周易》爱好者观象玩辞之启蒙教材。此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发扬儒家解易的人文主义传统,以《周易》为修己治人,增长生活智慧和提高修养境界的指南,本此宗旨,注解六十四卦经文。二是依“彖爻一致”和“ 求通”的原则,将卦爻和卦爻辞视为一整体,每卦体现一中心观念,并贯通于各爻之中,以此阐明六十四卦所蕴涵的人生哲理。这种解易学风正是发扬前贤的优良传统,实属难能可贵。 此书对经文的解释,严格遵循《易传》的体例,不依傍后来易学家提出的种种条例,勇于求新,又不违古训。
-
大学·中庸
王国轩译注 试读
17大学: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中庸: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周易》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
诸子锦言录(全四册)
钟基编著 试读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权威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道教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我们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部搜罗宏富、内容准确、使用方便的诸子名言读本,助力读者快速准确地汲取诸子思想的精华,学习运用其中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智慧。
-
-
注解正蒙 正蒙注: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李光地 试读
《注解正蒙》为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所撰,共二卷,是研究张载《正蒙》思想和《正蒙》清代注释的重要文献资料。张载《正蒙》义奥难解,李光地的注解则多疏通、阐发张载未详言之意,且对于先儒对文意解读的互异之处,一一辨明是非,四库馆臣认为其是明初以来诸家注释中的“善本”。李光地是清初朱子学的领袖人物,其在注解《正蒙》时亦呈现出“以程朱解张载”的倾向,但其所诠释的天道论、心性论、修养功夫论等,亦有不少自己的独特见解,非常值得研究。此次点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注解正蒙》二卷本为底本,对校本四种,参校本两种。《正蒙注》为清初江南学者张棠与周芳二人合撰,是《正蒙》清代重要注本之一。《正蒙注》在《正蒙》每篇篇首均阐明篇旨纲要,并于篇中每一小段后总结段意,对于读者理解文意有较大帮助。其注解,解释词义详明,阐述句义通达,时富新意。从思想上而言,张棠、周芳的《正蒙注》与李光地的《注解正蒙》相似,亦呈现出以程朱理学为宗的特色,如《正蒙注》指出了《正蒙》大多数用语的儒家经典来源,并指出张载所诠释的含义与经典本身的差异,尤其注重张载和程朱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之处,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强烈认同。
-
唐语林(全2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套装全两册)
王兴芬 试读
《唐语林》是北宋文人王谠编撰的一部记录唐人轶事杂说及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风俗等的文言笔记小说。共八卷。该书模仿《世说新语》和《续世说》的体例,按内容分门记事,规模更大,将《世说新语》的原有门类扩大为五十二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唐语林》虽仿《世说新语》,“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与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唐语林》涉及有唐一代不同历史时期各类人物的言行轶事、宫廷杂事,其中记录最多的是帝王和大臣的言行轶事,而以大唐王朝众多帝王串联起来的各类事件和各色人物,反映的就是整个王朝兴起、兴盛、衰落以至覆亡的全过程。《唐语林》对唐代典章制度、民情风俗以及名物故实等的记述和辨析,对研究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民俗、文学艺术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
-
-
-
-
武经七书(插图版)
骈宇骞 试读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以及军队建设,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