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 试读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而为上首。尔时世尊临般涅槃后。佛法欲灭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前后围绕共会说法。当尔之时有执金刚神问其法要。世尊般涅槃后。总持法门云何受持。佛告执金刚神。善哉善哉。汝等金刚能为末劫众生。问此利益之事。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利益之事当说法要。佛告执金刚神。夫欲受持总持法门者。及诵经典坐禅种种善法。第一清净。第二常决定志诚。第三精勤不退。第四报佛慈恩。第五发弘大誓日夜精确报师僧父母恩。第六报菩萨恩。第七报金刚恩。第八报三十三天恩。第九报四大天王恩。第十报持咒仙人恩。佛告执金刚神言。我灭度后末法之时。众生薄福三灾竞起。吾毒鬼神诸天魔等。南阎浮提振旦国中。诸恶鬼神及诸八万四千天魔。一一魔有五千眷属。南阎浮提杀害众生无量无数。汝等金刚今于此会闻秘密之法。汝等金刚闻持咒方法。速先诵大轮金刚陀罗尼神咒。汝不持此法门者。一切诸咒纵令有验。犹有行伪盗法之罪。灭度之后当落地狱受罪苦已当落畜生道。行伪获罪如是……
-
-
-
-
-
-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
频伽精舍 试读
今说宝藏神广大仪轨护摩法则。若持诵之人。须一向归命三宝先受灌顶。为一切众生慈心忍辱。如所说法深信依行。具此德者可行持诵仪轨之法。欲作此法先自安坐谛净身心。思惟清净之地可安贤圣堂殿之位。所有河岸边园林中山涧内。圣贤经行处有圣迹处。无盗贼处三恶不生清净处。但得一处殊妙。及无蛇虫蚊虻洁净地位。去其瓦石。取河岸上净土填令平正。以五种净水。诵心真言及外心真言八百遍。加持于水洒彼地上。起首先诵真言。如得好祥瑞之时。即于彼处或面东。或面西或面北。作广大殊胜贤圣堂殿。复用五种净水结净自身。其水仍加持八千遍。施一切众生及饿鬼等。然自志诚斋戒。一日三时沐浴。又于三时换著新净之衣。意中思念三妙解脱。如是而行。于晚间入此道场持诵至求……
-
-
-
-
-
-
-
-
-
-
-
-
-
-
-
-
-
-
摄大乘论释序(十五卷成)
世亲菩萨释 试读
摄大乘论者。盖是希声大教。至理幽微。超众妙之门。闭邪论之轨。大士所作。其在兹乎。若夫实相宗极。言亡而虑断。真如体妙。道玄而理邈。壮哉法界。廓尔无为。信矣大方。超然域外。是以王城三止。宝殿三加。至人垂范。良有以也。佛去世后千一百余载。群机将扣。感而遂通。北天竺国有二开士。结师资而接武。连花萼以承芳。无著阐于纮纲。所以俊撰论本。婆薮扬其名理。
-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僧伽跋摩 试读
问犯毗尼罪作无作耶。答犯罪。作无作色非色耶。答是。色可见不可见耶。答或可见或不可见。云何可见。谓身作。云何不可见。谓身无作及口作无作有对无对耶。答若作是有对无作是无对。有漏无漏耶。答有漏。有为无为耶。答有为。世间法出世间法耶。答世间法。阴摄不摄耶。答阴摄。界摄不摄耶。答界摄。
-
-
-
-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
施户 试读
密教经典。七卷。宋·施护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略称《七卷教王经》、《金刚三业经》、《秘密大教王经》。全经主要在阐述瑜伽行者到达解脱境界的最短过程。在金刚乘所说的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密续中,本经属于无上瑜伽部。内容包含自〈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至〈宣说一切秘密行金刚加持分〉之十八分。
-
佛说法集经
菩提流支 试读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虚空界法界差别住处。普皆严洁清净无垢。诸佛如来福智庄严如意所化。超于三界有为数行。过一切譬喻不可思议。诸佛如来果报所生。于最胜楼阁妙宝台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具四无碍得俱解脱。与菩萨摩诃萨众皆悉清净。得常无常三昧境界。观一切智智行处。得无中无边法界彼岸。满足一切菩萨所愿。具足一切菩萨自在。得十无尽无量功德以自庄严。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三昧四无碍智。与大威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提桓因梵天四天王其数百千万。及眷属亦百千万。尔时婆伽婆所说经。名入一切修行次第法门。所谓见诸贤圣能生信心。得信心者成就欲心。得善法欲心者成就不断心。得不断心者成就义心。得义心者成就增上心。修行檀波罗蜜者成就大富故。修行尸波罗蜜者成就人天果报故。修行羼提波罗蜜者成就一切庄严故。修行毗梨耶波罗蜜者成就一切佛法故。修行禅波罗蜜者成就调柔心故。修行般若波罗蜜者成就过一切世间智故。修行方便波罗蜜者成就一切无障碍故。修行愿波罗蜜者自然成就一切事故。修行力波罗蜜者成就不可破坏故。修行智波罗蜜者成就一切世间归依处故。出家者为成圣道故。著染衣者远离一切世间事故。
-
-
普陀学刊(第二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试读
《普陀学刊(第二辑)》重点文章有两大类,一组是关于佛教教育的论文,作者大多是在国内高校、佛学院从事宗教与佛学教育的专业人士。 所论不管是有关当下佛教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还是历史上或国外的相关实践,都十分地对路而有价值;置于提出的改革设想,也是有的放矢切实相应。另一组专论中国古代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与贡献,也皆非泛泛而论。不少论题为以往学界所忽视,但却不乏重要性。另外,还有一组文章以佛教生死解脱的实践为立足点,结合现代生命学、心理学等理论展开讨论,读来也多有启发。总之,本辑内容与编排而言,不同于一般学界所编的同类学刊,体现了编者的立场与特色。
-
凡世与神界:中国早期信仰的考古学观察
王仁湘 试读
宗教与信仰的诞生,也许与人类具有意识的历史一样古老,也许几乎和人类的生成同步。通过赋予非人的自然物与自然力以似人的动机与情感,早期人类得以在艰难地生存搏斗中和对自然界的未知恐惧中得到慰藉和希望。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所使用的日常用具和礼仪器物,窥探他们的信仰状态。王仁湘的《凡世与神界》,就是通过观察考古发现的木、石、玉、铜等材质的器物,了解和理解中国早期人类的信仰。
-
-
希腊神话故事(全四册套装)
聂作平 试读
作为西方文化的母题,希腊神话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希腊神话诞生两千多年来,它终于漂洋过海来到了孔子的后裔的国家,被我们这个想象力相对贫乏的文化系统所认识。希腊神话的核心是人为本,因此它是积极的,向上的。它歌颂了人的美好,坚信人的力量,虽然名为神话,实际上是人的神话。 著名作家聂作平编著的《希腊神话故事》收录了古希腊神话中一批代表性的故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希腊神话画卷。他采用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笔调,每篇故事都根据情节配以精美的插图,引领孩子步入希腊神话的殿堂,领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本书加注拼音后十分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已经与其姊妹篇聂作平编著的《中国神话故事》共同被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列入向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名单,以及“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等等。
-
中国佛学(2019年总第44期)
《中国佛学》编委会 试读
本书为连续出版物,主要设有汉传佛教、部派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设有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三个栏目。本期共收录17篇文章,各位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从佛教经典、佛教义理、佛教的传播等方面切入,对佛教文献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观点,对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道教学刊(2019年第1辑.总第3期)
何建明 试读
《道教学刊》为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本书是总第3期,主要为“首届关公文化国际前沿论坛”论文选刊,包括《<龙门正宗四修同真教谱>文献二则》《中国社会中的关圣帝君》《宋元道法文献中的关羽形象》《印尼关公塑像风波与华人地位》等14篇文章,作者来自中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
佛与他者:当代泰国宗教与社会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龚浩群 试读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明对泰文化的冲击及其激发的回响构成了泰国追求现代性道路上的变奏曲。泰国社会一方面要强化南传佛教作为泰文化特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确证南传佛教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位置。佛教成为现代泰国创造自身文明性的重要领域,其文明化过程同时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展开。本书尝试在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展示南传佛教在泰国的文明化路径,并通过呈现复数的他者来理解由诸多矛盾因素构成的社会发展动力。
-
-
-
-
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
陈春声 试读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完成的9篇专题,重点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另收代序、附录,共3篇。交代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旨趣、学术心得,以及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经历与创见。
-
漫说文化佛道、生死套装(全2册)
许地山 试读
1985年,被称为 “燕园三剑客”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人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倡导以整体的眼光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溯源至晚清,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三个时段打通,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漫说文化丛书”即是这一概念的具体表现,所选散文充满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佛佛道道》一集中收录了许地山、周作人等作家关于佛道方面的文章。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佛道家的精神,体现出作家们宽容的心态和寻求理解的愿望。书中关于弘一法师、曼殊法师的描写,更让人对这些传奇经历的高僧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带来一种宁静淡雅的感觉!《生生死死》一集中收集了冰心、俞平伯等大家的著作。赞颂青春之美丽、生命之可贵,在平凡的生活中笑看人生。书中作者对于生活各自不同的感悟让读者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生活观。书中有智慧的老人,平淡的中年人,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生活应该怎样。
-
师教:中国南方法师仪式传统比较研究
黄建兴 试读
“师教”(法师仪式传统)指的是我国南方各地以“驱邪”为核心的各类法师仪式及其背后相关的一整套宗教文化,涉及神灵、法坛、庙宇、仪式戏剧、习俗、法器和传说故事等宗教事项。本书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支广泛流行于南方的仪式传统,打通以往学界对于它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研究,把来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众多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发现很多个案所不易察觉的问题,如各地法师仪式传统丰富多彩的内容、内在的共同特征、仪式结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与其他宗教的互动,特别是它与“巫教”和道教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南方族群社会的密切关系。
-
-
-
-
-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张振国 试读
天主教在全球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文化移植的过程,而这种文化移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本土文化。天主教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必须找准中国本土习俗文化的发展脉络,适应民间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已经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应对中国的民间信仰,是天主教在华传播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本书对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之间的遭遇进行了客观描述。
-
-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 第二辑
王卡 试读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名家论坛、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研究动态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
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
宋立宏 试读
本书共收录国内外知名犹太学专家围绕以“犹太人流散”为主题撰写的论文27篇。流散是犹太文明的核心特征。早在两千多年前,犹太人的大部分就已经居住在巴勒斯坦之外,这无论在语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方面都对犹太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犹太流散的历程、表现和经验,对于深入认识犹太文明不可或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的流散社团(如海外华人社团)也日益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本书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照。
-
-
大雅之堂:当代宗教建筑及室内设计
冯源 试读
本书以建筑类型学为基础,系统地分析和展现了现代宗教建筑的设计方法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全书共分5章,前三章以宗教文化背景入手,阐述从最初意识到现代精神的历史发展,并具体分析主流宗教的艺术形式与建筑革新。后两章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现代宗教建筑及室内设计的形式语言与主要手法做出特性归纳、分类比较,通过大量新颖的实例,生动直观地分析设计形式的精神指向,并探讨现代宗教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创造动人、励人、诲人的、诗意的存在。本书介绍了几十个宗教建筑设计案例,可满足广大建筑设计人员和文化、旅游爱好者对该领域的初探需求。
-
滇缅边地摆夷的宗教仪式
田汝康 试读
自杨庆堃先生提出“制度性宗教”和“弥散性宗教”这对概念以来,中国的宗教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研究范式。在引进西方宗教研究的概念、理论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于本土宗教的“弥散性”做了深度发掘,逐渐形成了一种超越性的宗教研究理路,那就是以宗教的“弥散性”为核心的研究理路。宗教,尤其是中国的民间宗教,是中国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宗教信仰的仪式、教义,以及宗教实践,无不体现出地方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实践的内容。
-
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
侯传文 试读
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印度佛教文学的思想内容体现了独特的印度民族精神,其文体形式也表现出印度文学的民族特点。中国佛教文学既是印度佛教文学影响的结果,又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传统的产物。本书以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佛教文学在中印两国的起源与发展等,在梳理印度文学传统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佛教文学的基础上,从影响与接受、主题学、文类学、诗学等诸多方面对中印佛教文学进行比较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