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汤一介 试读
2025-07-03上架本书主要对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最基本的教义、主要的经典与代表人物的思想作了研究,提示出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
-
韩非子公开课
刘亚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手腕基本上可以用“外儒内法”来概括,儒家是治国的门面和装点,法家才是保持统治者地位和权势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家思想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封建统治者的权术和谋略中不断被运用。由于时代的进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现代的依法治国存在着本质差别,前者的立足点是为君王服务,重在御民和保持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势,与今天保护全体人民利益的依法治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国学大师钱穆在谈到如何看待历史时有过这样的提法,即:站在古人立场的“历史意见”和站在当代人立场的“时代意见”。从当代人的立场出发,我们当然不能接受韩非子的一系列与当今时代已经格格不入的思想,但当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时,我们依然能够理解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是唯物主义者研究历史所提倡的观点。对于韩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们一方面需要了解,同时更加着重其对于现代的意义,寻找其中的积极因素,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编辑此书的目的所在。
-
孔子公开课
刘亚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论语》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里我们不妨先引用三则名人的评语:“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中国人的圣经”“构建中华文明的阶梯的重要典籍”。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论语》是读书人的必攻经典,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我们对孔子的解读有必要用新的方式,有必要以现实生活为重心,重视其对现代人的教导意义。因此,本书对孔子言论的引用,完全着眼于为现代人服务,所以,有些解读可能重在大意,而非对文字的考据,这一点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能够体谅。总的说来,本书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孔子学说和现代人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有着优美的文笔,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相信对读者朋友来说益处甚大,故不可不读。
-
-
孟子公开课
刘亚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面对孟子,常令人产生敬畏感,因为他是站在千万人之上的思想巨人,他的智慧就像阳光一样照射到人们的心头。这是孟子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幸运。学习孟子的治国智慧,也学习孟子的精神,做一个智慧和理智的管理者,就不会在抱怨与牢骚中成长,而是咬紧牙关去拼搏与奋斗,用自己发展的成果撬开世人尊重的眼神,并在别人嫉妒和艳羡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书作者以《孟子》为基础去观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着真实感,文笔洗练,是一部可读之书,对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必将大有益处。
-
-
-
-
庄子公开课
刘亚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道行之而成,物谓之然”,人在一生中总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也许你还有一小小的心愿,想把它们做得更精彩,这时你千万要记住“适时无为,则无不为”。有取有舍,轻松自在。最后,人是社会的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认可,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悦人又悦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何谓“悦人”,是说在交往过程中,坦诚以待,但不可在言语、行为上对别人有伤害,让别人跟你在一起时有愉悦之感。何谓“悦己”,是说自己在不违背自己内心准则的情况下享受亲情、友情、爱情。同时和他们保持恰当距离,以免伤害自己。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比如陶潜、李白,相信我们也会因此过上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
-
-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雷闻 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主要讲述了:一门学问要发展,一方面需要保持住已有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更新,开拓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目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发展和转变的阶段,既有保持传统的优秀著作,也有勇于创新的理论探索。在传统的积累更加丰厚的隋唐史学界,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传统的课题仍然是主流,而新的探索还需要加倍努力。可喜的是,现在有一批年轻的学者,既能够从前辈那里继承优良传统,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和手段,大力吸收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渐渐结出一些新的硕果。这其中,雷闻的这部专著,就是隋唐史新著中的佼佼者。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也反映了皇权在天、地、人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是各个时期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隋唐国家祭祀这个课题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主要成果还是集中在围绕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则在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和社会这个课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
-
-
-
民俗之雅:汉画像中的民俗研究
朱存明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通过汉画像艺术,来探讨汉代民俗生活的世俗画卷,看看二千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生产、交往、娱乐、饮食的,以此来探讨汉代人对宇宙、时空、生死、神鬼、仙妖等的民俗观念。
-
-
-
华风南下:马来西亚华人的信仰与社会
宋燕鹏 试读
2025-06-30上架马来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
使徒教父著作
克莱门 试读
2025-06-30上架“使徒教父”的著作见证着使徒教会时期的传统教导,并且受到后世教会广泛的接纳。这些文献对初期教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包括:对初代教会信徒生活(如"十二使徒遗训"1至5章)、教会的组织如教会领袖的三级制——主教、长老和执事(伊格那丢的“致马内夏信书”1至7章)、使徒统绪传承(“克莱门一书”42、44章等)、礼仪(包括洗礼和圣餐,参“十二使徒遗训”7至10章)、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巴拿巴书”)、基督教与教外人士的关系(“致丢格那妥书”、伊格纳修“致罗马人书”),以及早期教会正统与非正统(异端)的讨论和释经问题——如何使用旧约正典(“巴拿巴书”)以及有关耶稣言训的口头传统(“帕皮亚残篇”)等。而本书正是这批宝贵文献的集合。
-
点校本:大乘大方等日藏经
那连提耶舍 试读
2025-06-25上架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大乘佛教经典。此经以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说法为开端,众多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等云集聆听。经中内容丰富,既阐述了持戒、禅定、般若等修行法门,强调护持正法、忏悔业障的重要性,如通过称念佛名、受持陀罗尼可灭除罪业、获得诸天护佑;又讲述了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及未来弥勒佛出世等内容。还通过对众生因贪嗔痴造业堕入恶道的警示,引导众生断恶修善,发菩提心。对佛教的因果观、修行观及菩萨行有深入阐释。
-
点校本: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那连提耶舍 试读
2025-06-25上架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大乘佛教经典。此经以佛在佉罗帝山说法为背景,众多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等云集。经中阐述了护持正法的重要性,强调持戒、忍辱、精进等修行法门,及受持陀罗尼可得诸天护佑、灭除罪业。佛详细讲述了未来佛法灭尽的景象,警示众生护持正法的紧迫性。同时,通过分布阎浮提诸国于诸天鬼神,令其护持佛法、利益众生,还强调了供养僧众、修建塔寺的功德。对佛教的正法久住与众生修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点校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
三藏法师玄奘 试读
2025-06-24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简称《大般若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 初会
玄奘 试读
2025-06-13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 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 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
子昂文化 试读
2025-06-13上架乾隆大藏经,又称“清藏”,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完成于乾隆三年,是一部汇集了当时一切佛教典籍的大全集。其经页边栏,饰有龙纹,所以又称作“龙藏”。自宋至清,各代皆刻印汉文大藏经,却唯有《龙藏》经版保留至今,且印本完整,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大乘般若部”收录以下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光赞般若波罗蜜经,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大明度无极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六种译本),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
金刚经六译集成(全六册)
鸠摩罗什 试读
2025-06-09上架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之中,《金刚经》始终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是般若系经典的纲领之作。以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展开,核心思想为“诸法空相”,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导修行者破除我相、法相执着,以“无所住”之心行菩萨道。自东晋而至唐朝,先后有鸠摩罗什、留支(菩提流支)、真谛、达摩笈多、玄奘、义净等六位大师,着手翻译本经,各译本流传于世,皆具特色。其中,鸠摩罗什译本语言优美流畅,流传最广;玄奘译本则高度忠实梵本原文。此套“集成”顾名思义,乃是全部六种译本的大汇总,供读者反复吟诵,潜心思索,相信终有一日可豁然顿悟。
-
点校本: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竺法护 试读
2025-06-09上架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本经属于《大般若经》的别译,着重宣扬“性空幻有”,强调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质为空,虽现象存在,却如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 。其通过对「般若智慧」的深入讲解,引导修行者凭借对智慧的修习与领悟,摆脱烦恼痛苦,看清事物本质,不被表象迷惑。同时,鼓励修行者培养慈悲心,以利他之心普度众生。
-
-
点校本: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
昙摩蜱 试读
2025-06-06上架符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等译。本经由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开篇,众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菩萨摩诃萨云集听讲。经中着重阐释“诸法空相”这一般若核心思想,强调五蕴皆空,引导修行者以无所得心修行六度,离相无住,不著我相、法相。例如对菩萨行布施时,应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而行持,以此破除执着。它虽为节钞本,但精要地展现了般若思想,对理解空性、指导修行意义重大,在般若经的传播与发展中,为大众提供了相对精简的研习文本。
-
点校本: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月婆首那 试读
2025-06-06上架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本经以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为背景,胜天王问“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一法通达一切法”,佛答以修学般若波罗蜜可通达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经中阐释般若波罗蜜甚深义理,强调诸法空相、自性离,菩萨应离相无住,以方便力行六度、化众生,还提及受持此经功德及护持正法等内容。此经义理深邃,对理解般若思想、菩萨行及佛教修行有重要意义。
-
-
点校本:楞伽经
实叉难陀 试读
2025-06-06上架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敕译。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代表性经典,于武周久视元年五月五日始译于洛阳。“楞伽”意为“难入”,该经以楞伽城城主请佛说法为引,借大慧菩萨问法,展开如来对佛法的宣讲。其内容核心是阐释世界万物皆由心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源于内心。它巧妙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是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代表性经典,也是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经中,大慧菩萨向佛提出一百零八问,佛陀围绕“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揭示第一义谛真实之理,指明众生皆具如来藏,只因无明覆蔽而未显,通过修行可去除妄念,证得清净本心。既融汇空、有二宗思想,又巧妙统合“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重要基石,被达摩祖师视为“印心”依据,推动“楞伽禅”形成,在佛教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
点校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试读
2025-06-06上架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简称《仁王经》。本经以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为背景,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王问护国土因缘,佛为说护佛果、十地行及二谛、五忍等义理,强调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谓修此可灭七难、得七福,具护国、灭罪、获福等功德。经中还提及佛灭度后法灭时的景象,嘱累国王护持三宝。对理解般若思想、菩萨行及护国理念有重要意义。
-
金刚经六译集成④: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达摩笈多 试读
2025-06-06上架隋大业年中三藏达摩笈多译。本经以“归命一切佛菩萨海等”开篇,通过佛陀与善实的问答,阐释“诸法空相”核心思想,强调离相无住、破执显空,如“所有相具足,所有妄。所有不相具足,所有不妄”,引导修行者超越我相、法相执着。作为隋代重要译典,其译文在保持梵文原典结构的同时,以“器上络衣”“搏施”等译语体现独特风格,虽在中土流传不如鸠摩罗什译本广泛,却为研究汉译佛经语言演变及隋唐时期般若思想传播提供了重要文本参照,是《金刚经》六种汉译本中体现南北朝至隋代译经特色的关键文献。
-
金刚经六译集成③: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真谛 试读
2025-06-06上架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本经以“净命须菩提”开篇,通过佛陀与须菩提关于“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发起菩萨心”的问答,系统阐释“诸法空相”的般若核心思想,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导修行者破除我执与法执,以“无执著心”行布施、修六度。作为较早传入中土的般若类经典译本,其译文风格兼具义理精确与文字流畅的特点,既保留了梵文原典的思辨逻辑,又契合汉地佛教的修行传统,为隋唐时期般若思想的传播及禅宗“明心见性”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
点校本: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菩提流志 试读
2025-06-06上架唐南天竺沙门菩提流志等奉制译。经中,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为金刚手、观自在等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清净等实相般若法门,强调诸法空相、无戏论性,谓修学此经可灭罪障、得三昧,乃至成就佛果。经中还含诸多咒语,且提及受持、读诵、书写此经之功德,如灭罪、获智、得诸天卫护等。
-
点校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试读
2025-06-06上架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僧叡译。本经义理深邃,是般若类经典之核心典籍,以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为背景,通过与舍利弗、须菩提等弟子的问答,系统阐释“诸法空相”的般若思想,强调色、受、想、行、识等一切法皆空,无生无灭、不垢不净。经中详细论述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应离相无住,以无所得心修持布施、持戒等,破除我执与法执,还提及般若波罗蜜为诸佛之母,能生一切善法,引导众生超越声闻、辟支佛地,趋向无上菩提。
-
点校本: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无罗叉 试读
2025-06-06上架西晋三藏无罗叉共竺叔兰译。本经系统阐述了般若学的要义,其梵本是三国曹魏沙门朱士行西行于阗所得。经中着重强调“性空”,指明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质为空,像五阴、六尘等皆无究竟自性。同时,提出“诸法如幻”,称五阴如同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此外,还涉及方便、二谛、法性等思想。在当时般若学说的传播中,此经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在鸠摩罗什译出《摩诃般若经》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它是人们了解般若义理最为全面和清晰的经典,有力推动了般若学与玄学思想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佛教义学的发展。
-
点校本: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翔公 试读
2025-06-06上架刘宋沙门翔公于南海郡译。本经以佛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为背景,濡首菩萨与龙首等菩萨展开问答,探讨法身、分卫(乞食)等义理,强调诸法如幻如化、本空无住,菩萨行应离相无执,住于空、无相、无愿之法。经中还提及濡首菩萨入城分卫时的神变及与须菩提等的互动,阐释清净分卫乃无念无著之行,受持此经可得诸法忍、发菩提心。
-
金刚经六译集成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留支 试读
2025-06-05上架元魏三藏留支(菩提流支)译。本经以“婆伽婆”“慧命须菩提”等译语体现梵文原典风貌,通过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系统阐释“诸法空相”思想,强调“凡所有相,皆是妄语”,引导修行者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以“无住相”行布施、修菩提。作为北朝时期般若类经典的代表性译本,其译文严谨典雅,既保留了印度佛教的思辨特质,又契合汉地佛教“空有不二”的义理传统,对隋唐佛教义学的发展,尤其是华严宗、禅宗的理论建构产生深远影响。
-
金刚经六译集成⑤: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本经以佛陀与善现的问答展开,核心阐释“诸法空相”,强调离相无住、破执显空,如“诸相具足皆是虚妄,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引导修行者超越我相、法相执着。作为汉译《金刚经》六种译本中最贴近梵文原典的版本,玄奘译本以“薄伽梵”“殑伽河”等译语精准还原佛教术语,其译文严谨规范,体现了唐代“新译”的译经风格,虽因义理深邃、文句古雅,在民间流传不如鸠摩罗什译本广泛,却为佛教义学研究提供了精准的梵汉对照文本,对探讨《金刚经》的原典义理及中印佛教翻译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
金刚经六译集成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鸠摩罗什 试读
2025-06-05上架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经简练流畅,义理圆融,以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展开,核心思想为“诸法空相”,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导修行者破除我相、法相执着,以“无所住”之心行菩萨道。在《金刚经》的众多译本之中,此译本出现最早,流传也最广,深刻影响了六祖慧能等历代高僧的思想体系,促成“明心见性”理论的形成,更因文字般若与实修心法的圆融,成为汉传佛教中沟通义理与修行的桥梁。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二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二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四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五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六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求那跋陀罗 试读
2025-06-05上架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即《楞伽经》。经名中的“楞伽”为山名,“阿跋多罗”意为“入”,表示此乃佛入楞伽山所说的珍贵经典,属于大乘佛教之关键经典。而此译本则是最早的中文译本。经中,佛应大慧菩萨等的提问,深入阐释诸多要义。核心主张“三界唯心”,指出万法皆由心识变现,外境非实有。详细讲解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及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等内容,助修行者洞察心识本质,破除对自我与事物的执着。它融合如来藏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义理深邃,为禅宗印心及法相宗、唯识学研习的重要依据。
-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九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5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
爆笑山海经:一本正“经”的上古神话(全2册)
梁爽 试读
2025-06-04上架有人说《山海经》是上古神话,有人说它隐含着真实的历史,《山海经》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秘密?本书从全新角度,用幽默的语言重新解读这部奇书。从《山海经》原文中厘清传统神话脉络,以女娲、黄帝、西王母、共工、大羿、尧、舜、禹等人物经历为线索,重塑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神话角色。并结合其他古籍记载,将相关神话扩充补全,生动文字配合爆笑插图,有史有料,有趣有识。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四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4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 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 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 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三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4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 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 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 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六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4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 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 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 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一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4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 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 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 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
点校本:大般若经第十三会
玄奘 试读
2025-06-04上架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