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学全鉴(典藏诵读版)
东篱子 试读
《止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止”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论述处世之道。虽文短却内涵深厚,意境悠远,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止学全鉴》围绕其主旨含义进行解读,将国学和现代励志学融为一体,便于读者更好地领略《止学》的精髓要义。
-
西班牙内战:革命与反革命
伯内特·博洛滕 试读
在这部凝聚了作者博洛滕半个多世纪心血的作品中,他向我们展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共和派阵营的全面景象,颠覆了对于这场战争的一般认识。作者利用多年来广泛搜集的原始资料开拓了两大主题。首先,他深入而详细地描述了由一九三六年七月的军事叛乱所引发的群众革命,让人们看到这场革命戏剧性地改变了共和派控制区的政治结构,尽管共和派阵营的一些党派煞费苦心地淡化其重要意义;革命委员会突然出现在无数个城镇和乡村,形成了主要由工人组织掌控管理的新的经济结构和政治权力。其次,作者证明,为争夺对左派阵营的政治控制权而进行的激烈斗争使西班牙共产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影响日增;他准确地记录了共产党人如何设法消灭或者兼并包括无政府工团主义者、持不同政见的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党人和自由共和派人士在内的左派对手;在苏联的威望和物质援助的支持下,共产党人几乎对公共生活的每个方面均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控制权;作者又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国际外交风云,从此角度论证了共产党人崛起之因由。
-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六朝文学篇
张一南 试读
北大人气老师张一南全新力作,带你一次读懂中国六朝文学。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跨越300余年的六朝文坛,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从曹家三父子到建安七子,从田园诗人陶渊明到山水诗人谢灵运,从素颜也帅气的嵇康到塑料美男子潘岳等。没有六朝诗人的探索,就没有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作者在本书中,悉心详解六朝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通透解读30余位文人的生平经历、名篇佳句与创作风格,以一贯的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六朝名士的精神世界,带读者领略六朝文学的独特魅力,句句精辟,篇篇爆梗。
-
-
传承文库系列:经典珍藏本(全5册)
李光钦 试读
我们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民族,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发祥地,曾孕育了内涵宏富、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本套丛书包含《禅宗的基本常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儒学基本常识》《国学知识基本常识》《道教基本常识》5本。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中国的这些各种文化,然后了解它,熟悉它,从而更好的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
-
周礼--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徐正英 试读
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本次出版译注本,经文部分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清阮元校勘本十三经注疏之周礼注疏为底本,注释和译文充分吸收了以汉代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为代表的历代注疏成果,下至清代孙诒让集大成之作周礼正义和现当代考古与科技研究成果,注释详明,译文流畅明晰,是帮助普通读者理解这部古代政典的可靠普及读本。
-
-
陈寅恪语录
胡文辉 试读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
信睿周报·第21辑(第121-126辑)
《信睿周报》编辑部 试读
《信睿周报第 121期》: 本期“起点”邀请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古典学等领域的学者及舞者,从多个角度围绕舞蹈及其文化含义展开探讨,通过身体的律动重新理解时间、力量和空间。 《信睿周报第 122期》: 本期“起点”通过对一位人类学家和一位社会学家的专访,从他们的学术经历出发,重新观照既定的学科概念,以及他们的研究与东西方社会的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全球化的一些有趣联结。 《信睿周报第 123期》: 本期“起点”邀请科学史、医学史和医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从多角度探讨了置于全球医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并试图剖析传统医学的当代处境。 《信睿周报第 124期》: 本期“起点”邀请性社会学领域的学者,深入探讨了爱与性在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一窥社会变革视野下爱与性的多重面貌。 《信睿周报第 125期》:本期“起点”从恐惑谷假设的提出、实验验证、对策乃至应用切入,深入挖掘了这一主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窗口。 《信睿周报第 126期》:本期“起点”从汉语人类学的视野、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具体个案的调查笔记及民族志书写中,尝试发现人类学的世界研究的可能性。
-
-
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
南京大学博物馆 试读
本书收录南朝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主要涉及萧梁王侯墓前的石刻遗存,反映了南朝特有的时代风貌与神韵;同时收录汉代至唐代重要的碑拓,如汉代《校官碑》、三国吴《天发神谶碑》、南朝《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唐代《明征君碑》等,反映了石刻文献与书法艺术发展的连续性,彰显出南朝“继汉开唐”的历史地位。 南京大学程章灿、张学锋、童岭三位教授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从古代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切入,对石刻拓片背后的历史故事、政治生态、社会文化土壤等深层因素予以发掘和重现,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六朝历史,感受六朝文化。
-
-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
左丘萌 试读
本书依托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通过对唐宋时期女性服饰、妆容演变进程的梳理,透彻分析唐宋时期的时尚流行,尽展传统服饰之美。严谨考究的服饰研究文章与精美的插图,向读者展现数十位唐宋时期著名女性的衣妆打扮及各种服饰、妆容相关的名物。
-
-
南京味道
余斌 试读
南京人偏爱“把个小禽当大肉吃”? 南京人餐桌上的“七头一脑”,还有炖生敲、皮肚、美人肝,都是什么? 谁知道旺鸡蛋,其实是“忘鸡蛋”? 走过小笼汤包“每客八只,贰元伍角”的年代,谁还记得马头牌、大三元、三星糕团、老广东等字号? 一位南京“馋人”的饮食札记。四十余篇妙趣文章,描摹金陵名馔、市井风味,畅谈南京吃的个性、吃的记忆,从盐水鸭、烤鸭,到吃鸭的副产物鸭油烧饼、鸭血粉丝汤,再到“马鞍桥”、美龄粥、十样菜、梅花糕……将老南京舌尖和心头的味道汇于一编。英文版2023年荣获“美食界的奥斯卡奖”——世界美食家大奖图书奖(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 )。
-
辽史 金史 元史(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九卷)
龚书铎 试读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我们国家和整个华夏民族的灵魂所在。从有文字以来,中国人就对历史的记述有着浓厚的兴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滥觞于前,孕育了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历史记述制度,不仅“世有史官”,而且设立专门的著史机构;除了国家专门组织的著史工作之外,大量的私人著史活动也是风起云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并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化思潮,影响深远。在这样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中国产生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有所区别,于是产生了“正史”和“野史”之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就正史而言,“二十四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作为正史总集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主干,由清乾隆帝钦定后,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它从《史记》(司马迁著)至《明史》(张廷玉等著)共计24部、324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前后相差计1800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独有的巨著。“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盛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这一皇皇巨著,我们编撰出版了这部《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持原书风貌,浓缩原著精华。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本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
-
女树男花: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爱经
弗朗索瓦丝·冯蒂希-迪库 试读
古希腊神话中,人类邂逅神灵变为植物,通常是由于神灵对人类产生的情欲。达佛涅变成了月桂树、叙任克斯变成了芦苇、德律俄佩变成了忘忧树、赫利阿得斯姐妹变成了杨树、米拉变成了没药树,而许阿铿托斯变成了风信子、克罗科斯变成了番红花、阿多尼斯变成了银莲花、那喀索所斯变成了水仙花……但为什么,在这些神话中,女孩变成了树木,男孩变成了美丽的花朵? 携着这个疑问,古希腊神话专家弗朗索瓦丝·冯蒂希-迪库把我们带入一场流浪形式的探索。它将走入神话,穿过那些或虚构或真实的地中海植物。它将不惮于离题、旁逸,甚至打乱时代顺序。专博的文章和著作,绕不过去的关键评论,它们不但助长了遐想,有时甚至指引着遐想的方向。
-
中华圣贤经(典藏本)
山湖纪人 试读
本书既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处世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更是每一位华人凭理处事、居官从政、治家劝学、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必备的圣经。本书仿照《增广贤文》编纂,据《中华韵典》依韵归类,牢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优秀文化,劝世劝善劝学。 本书通过收录传统智慧。让读者随时随地翻阅,收货“醒世警言”,在时空交错之间,真切领略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经典含蓄的同时,也能在理性的阅读之中获得人生的无限感悟。
-
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
伊沛霞 试读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为修订再版。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显示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
中国训诂学史【中华书局出品】
胡朴安 试读
本书成书于1937年,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史方面的著作,具有开拓意义。本书详细论述了训诂由开端发展一直到清代的历史,以及今后训诂学发展的趋势。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尔雅》派之训诂”,以《尔雅》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尔雅》《小尔雅》《广雅》等雅学著作的作者、体例、内容和价值,并列举了《广雅》之后的重要雅学著作。第二章“传注派之训诂”,主要介绍了毛传郑笺、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贾公彦之义疏、宋理学家之训诂、阮元《经籍籑诂》等内容。第三章“《释名》派之训诂”,重点介绍了《释名》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以及《释名》之后的相关训诂著作。第四章“《方言》派之训诂”,重点介绍了《方言》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注本以及续《方言》的情况。第五章“清代训诂学之方法”,阐述了文字通假、训诂异同、声韵流变、语词辨别、章句离析、名物考证、义理推求等七种清代常见的训诂方法。第六章“今后训诂学之趋势”,提出了“考证法”与“推测法”两种新的训诂方法。
-
武士道-(日)新渡户稻造 朱可人 译
新渡户稻造 试读
一切“道”都代表着一套准则和价值规范。武士道,或者说武士道精神,原本是一种制度、一个阶层的行为准则,后来逐渐演变成道德教育、国民信仰,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目前我们所推崇的“职人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等均由“武士道”展开。 在今天,“武士道”的意义或许可以用一部知名动漫中的话来诠释: “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武士了,然而,人都会有不能忘却的东西,即使有一天弃剑的时代到来,这一灵魂约束的正直之剑也绝不能丢弃。”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立文 试读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新世纪、新治理,自己讲、讲自己,尚和合、求实践,新儒学、新人格。第一部分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中国的世纪、人类的新世纪,为世界奉上中国的方案。第二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魄、神韵的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以及自己讲、讲自己的中国理论思维话语体系,包括和实力的意蕴和建构、和实力与一带一路等。第三部分为尚和合的民族精神、时代价值,以及和合学的思维特性、文化内涵与实践。第四部分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有世界视野、人类意识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人才。
-
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优秀案例选编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试读
为全面展示十余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双边、多边合作取得的成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中方秘书处,面向中方成员高校征集双方教育合作优秀案例,最终选编20个案例结集出版。《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优秀案例选编》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平台搭建和人文交流四个篇章,高层次、宽领域、多角度展示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取得的示范性成果。纵览全书,入选案例所属高校覆盖所有“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员国,涵盖经济、文学、医学、化学、生物、音乐、出版、环境、建筑等领域,包括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建设、高端智库、联合实验室、合作办学、区域联盟、高水平竞赛等合作模式。这些案例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探索合作实践的第一手宝贵经验,既反映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的特色,也体现了教育国际交流共性规律,为高校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合作路径提供了来自一线视角的参考,帮助高校在未来扩展交流形式、丰富合作内涵、取得务实成果。
-
一本书讲透酒桌上的潜规则
张杰楠 试读
在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政治手腕,是文化跷板,是礼仪品味;更是感情纽带,是关系桥梁,甚至是一种惊人的GDP!在中国找关系办事儿,最好的平台就是酒桌。只有酒喝舒服了,感情才能更融洽,关系才能更铁;也只有酒喝高兴了,欠款才能还了,合同才能签了,孩子上学的事儿才定了,找工作的事儿才能成了,各种事儿才能办好了。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酒桌上的知识,包括置办酒桌、请客学问、酒桌人脉、酒桌礼仪、酒桌口才等一些实用的酒桌学问;下篇主要对发展酒桌上的圈子、维护酒桌上的人脉、酒桌之外各种渠道或新媒体的运用等进行阐述。
-
伊朗:丝绸西路上的明珠
阿钒 试读
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些神秘色彩的国度:美女、沙漠、石油……一个曾拥有波斯帝国辉煌和繁荣的地方,怎会单调和窄仄。波斯波利斯的沧桑、恰高占比尔的奇迹,伊斯法罕清真寺的精美、德黑兰城市古韵今风的和谐塔赫特苏莱曼建筑的神圣……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现着它值得一探的风采。
-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纺织与印染
肖东发 试读
本书主要写了先秦印染原料与印染技术、先秦时期主要纺织原料、先秦时期的纺织原料加工、先秦楚国的丝织和刺绣,及中古时期:秦汉时期的纺织技术、秦汉时期的染织技术、魏晋南北朝的印染技术、隋代的染织工艺技术、唐代精美的丝织工艺、唐代印染与刺绣工艺、宋代纺织技术水平 、宋代彩印与刺绣工艺、元代回族织金技术、元代乌泥泾棉纺技艺、锦绣时代——近世时期、明代纺织印染工艺、清代丝织云锦工艺、清代棉纺毛纺工艺、明清时期的苏绣、明清时期的湘绣、明清时期的粤绣、明清时期的蜀绣等内容。
-
-
一生必读的26部欧美人文经典译丛
尼采 试读
包含《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菊与刀》《国富论》《富兰克林自传》《人性的弱点》《论自由》《宽容》《思想录》《战争论》《物种起源》《审美教育书简》《论道的原理·论人类理智》《道德情操论》《愚人颂》《方法论·情志论》《物性论》《自然史》(选译本)《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
大禹传说与会稽山文化演变研究
张炎兴 试读
因大禹传说而得名的会稽山,是中国五大镇山之一。本书通过对会稽山有关典籍的整理、摩崖碑刻的考释以及周边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大禹传说在会稽山上的两处标志性遗迹——北麓的窆石和南麓的飞来石,是如何逐渐演化成儒教的禹庙和道教的阳明洞天,并认为会稽山文化的儒道互补、以道补儒具有“儒显道隐”的特点。最后讨论了会稽山儒道互补神圣意义的创造,是如何对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以及绍兴名士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
-
-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徐复观 试读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是徐复观先生后一部专著,整部手稿大都是在病中完成的。作者认为,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而研究经学的产生及流变、追溯经学的创生历史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反思的过程。《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是作者通过纯正的经学考证方法,对《周礼》进行研究的一部专著。有关《周官》的讨论千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徐复观先生立足于文本,挖掘西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认为“《周官》乃王莽、刘歆们用官制以表达他们政治理想之书”。对《周官》所表现的生产制度、土田制度、商业、教育等进行深入阐述。
-
中国植物的味道
悦木 试读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书籍,更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植物产地风土人情的手记。全书26个寻味故事,26篇美文,近50种味道交织,作者用诗意化的中国茶作品、充满智慧与生活的文字,带领读者开启一段奇妙的味道美学之旅。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40余种中国可品饮植物的味道还原过程,从产地溯源、严选物料,到精心制作、工艺创新,再到寻味路上遇到的奇人奇事。作者不但还原了中国植物最本真的味道,更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挖掘、呈现味道背后深刻的文化寓意和情感体验。全书着重记录了这些创新性饮品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中国传统饮品的发展历程,理解东方味觉体系的内涵,感受中国植物好看、好听、好喝的品格与魅力,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本书还着重探讨了人与植物、土地、自然的关系,作者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创造美好,用文字熨帖浮躁的心灵。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读者来说,翻看本书,就像是赴一趟气味疗愈之旅;而对于传统中国茶的爱好者来说,本书会让他们看见当下中式饮品与众不同的一面。
-
-
西方文明起源导读(英汉对照版)
马克·巴克 试读
《西方文明起源导读》旨在帮助读者获得西方文明起源的知识,这是读者了解欧洲文化、文学及文明发展历史的核心知识和基础,有助于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本书提供了英汉对照版本。 共二十章,内容主要基于三个层面:1、作者基于自己对西方文化的长期研究和教学,深入浅出地介绍知识点;2、引导读者进行适量的经典片段阅读;3、针对所讲内容提出启发和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三辑):山海经
方韬 试读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博物书、神话小说故事“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社会。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山海经”内容涵盖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神话资料是我国传世典籍之最,而书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第2版)
谭春虹 主编 试读
《中华文化常识全典(第2版)》浓缩古代各门类知识精华,精彩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全书将各类知识分类编排,分为节日节气、饮食起居、民俗礼仪、称谓文化、地理名胜、宗教神话、哲学思想、政治军事、法律法制、经济贸易、科技发明、交通邮政、建筑园林、医疗卫生、器物工艺、天文历法、教育科学、语言文字、文学典籍、体育艺术等诸多部分,资料丰富,信息量庞大,一册在手,古代万事万物的文化脉络,一睹尽知,是大众了解、认识古代文化面貌的简明读本。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李永志 试读
时代的精彩,离不开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然而寻常百姓的吃穿用度、业余娱乐等重要的生活细节往往被不经意间忽略。 作为一本了解大唐生活的入门读物,《唐朝生活笔记》尝试从美食文化、服饰美妆、居家生活、岀行宝典、婚丧嫁娶、人际职场、文教娱乐、佳节风俗、城市建设、制度保障等十个方面,通过近百个与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力图重现千年前唐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进而探寻那个时代的本来面貌。从读者的兴趣点岀发,翻阅大量史料以及后人研究成果,用简洁风趣的笔调,条分缕析的讲述,勾勒岀一幕幕唐朝民众在大时代的家常与流行。
-
-
风雅三千年:一诗一词一天下
任淡如 试读
本书作为一部诗词的极简史,不仅选诗独到,而且语言简净秀美。其诗词浸润之深,映衬着三千年的洪荒底色;笔墨极简之妙,饱含着楚天辽阔的勃勃生机。它从诗经起手,用26首古诗解锁3000年前的古老往事,到32首唐诗,重温大唐盛世289年,再到南宋的慷慨长歌,送别王朝的后152年……书中既有《九歌》《天问》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作品,亦有《大风歌》《凤求凰》等体现大一统时代恢弘文化气度的乐府歌辞;既有《声声慢》《望海潮》等婉转和谐、圆润清丽的婉约派,又有《四块玉·闲适》《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等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文学一盛的魅力元曲…… 《风雅三千年》如同一位引路者,带领读者漫步在时间的旷野里,徜徉在古老的阡陌与水泽间,看到高山化为山谷、沧海变为桑田,感知夏冬的枯荣、国家的兴衰,然后驻足仰望那星光闪烁的万古长空。
-
-
-
-
-
文言文常识解读
翟新平 试读
本书对初中课文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其例句进行了全面整理,并有意识注入了古代汉语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文言文句中常用词解读,它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我们细心摘录了初中文言课文中至少出现2次的常用文言词语,并给予解释。解释性文字呈现在小括号中。 对于我们参阅过的同行们有关书中的不同解释(有的属于灵活解释)的词,对于近义解释,对于读者理解存在分歧的解释,本书归并其为多种解释部分中,用“〔多解〕”表示,在句中小括号中分别用①②③等列举,是为了给读者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第二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该掌握的古代汉语知识。第三部分,是介绍多种版本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
-
中国时日:古人的月令礼仪与衣食娱乐
康里无忌 试读
本书全面而细腻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别具一格的衣食住行以及深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俗等内容。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展现着中式庸常之美,热气腾腾中透着温馨与可爱,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也凝聚着祖辈生活的智慧和趣味。希望这些蕴含时间韵味、历经岁月洗礼的凡尘诗篇,能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引领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共同欣赏这穿越千年却依旧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之美,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
-
过日子:中国古人日常生活彩绘图志
侯印国 试读
《过日子:中国古人日常生活彩绘图志》集合了多部清朝时期中国广州一带画师所绘的外销画册,结合大量传世文献,对这些涵盖衣、食、住、行、乐的百余幅手绘图像画作,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解读。力求在更深广的背景中,还原古人丰富有趣的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 在展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的“全景图”的同时,本书也侧面探寻挖掘了这股席卷西方世界的“中国潮”。以直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优秀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文字的通俗与趣味性。配合百余幅丰富精美的手绘插图,生动演绎了中国古人生活的丰富多姿,为读者带来一缕绵延百年的自在烟火气,可以在工作学习的放松之余,收获一份知识与力量。
-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
侯印国 试读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一书集合了多部清朝时期中国广州一带画师所绘的外销画册,结合大量传世文献,真实的收录、介绍了农耕、造纸、制茶及贸易、纺织、制漆、瓷器制造及贸易、玻璃制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详细制作流程。 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画,重新收集、编辑、再创造,留存下这些流散海外的珍贵古代生产工艺资料。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与匠人精神。 本书也从侧面,探寻了这股奔涌的“中国潮”,在文化生活与哲学思想方面,是如何影响席卷西方世界的。
-
-
中国的十个名字
郑子宁 试读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在传播中的普遍规律,不仅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国别称的文化知识盛宴,更提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例证。 本书既是对中国名称的深入解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文化探索之旅,让读者在领略中国魅力、拓宽认知边界的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
-
汉字春秋:汉字里的中国文化
王强 试读
《说文解字》被古人称为“天下第一书”,是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典籍,也是当今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重要课外读物。 本书基于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本书从六书、天象、地理、礼乐、器用、饮食、营造、治国等主题切入,结合时代发展,以趣味性、知识性兼具的风格深入阐释《说文解字》选篇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导读者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系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高中语文应试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重难点多出自《说文解字》等典籍,本书是相关领域主题明确的首部作品。
-
-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
赵珩 试读
六十年来,由于家世的原因与工作的关系,作者与许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老辈文化人、学者先后结识,如陈梦家、启功、王世襄、朱家溍、史树青、翁偶虹、邓云乡、吴小如等等,其中一部分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直至他们离世。而这些老辈文化人、学者,恰好也是中国百余年来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本书叙述了作者与这些前辈交往的点滴,描摹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并着力钩沉他们在学术文化上的贡献,从而使本书具有当代文化史的意义与价值,今天的读者也得以据此领略他们的德行与风采。
-
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赵波,高德良 试读
“媒介与社会丛书: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西方文化渗透的历史考察;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西方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方法等。
-
-
中华文化精典系列丛书(全10册)
刘长江 试读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有历代王朝兴衰的沧桑,有百家争鸣的传世辉煌,有风景如画的冰河山川,有琳琅满目的都市繁华。在时间穿梭的长河中,弄潮人物纷纷登场,名篇佳作满目琳琅,奇谋大略左右挥舞,生活百态趣味盎然。中国人用他潇洒的气质、精深的智慧、创新的精神、飞扬的激情、高雅的志趣精心打造了这座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神奇宫殿。
-
仁义礼智信(简明读本)
高占祥 试读
由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特意写的这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把古人的智慧、古代的道德伦理,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出来。书中按照中国道德体系分为五章:分别为求“仁”、仗“义”、遵“礼”、开“智”、守“信”。每个章节由五部分构成:一是导读,介绍仁、义、礼、智、信的概念;二是粹语,引用古代文献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三是故事,有几个关于这方面例子的小故事;四是践行,进一步阐述概念的要点;五是三思,即作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