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乡土记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录·二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试读
2025-07-05上架为寻找、挖掘和展现贵州省贵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故事,让公众深入了解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本书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讲述群体,汇集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的珍贵史料,记录了个人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涯和经历,以及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建议,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业绩、感人故事、先进事迹等,让古老的文化印记得以长存。
-
-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1100—1700年
戴思哲 试读
2025-07-01上架本书是作者耗时十多年潜心完成的中国明代方志研究,是作者代表作。 本书以方志为核心材料,探讨了书籍史、阅读史乃至家族史等议题。本书除导论外共七章,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方志的编纂动机(前两章)、方志的生产过程(三至五章)以及方志的阅读与应用(后两章)。 第一章简述了方志的流变和明代方志修撰概况,第二章从地方需求、修撰者身份等方面,强调方志修撰与地方家族势力的关联。第三至五章分别探讨了方志的编辑、出版与修志经费问题,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第六章从手抄、印刷、官府收藏等角度研究了方志的流传。第七章则在流传的基础上,研究了方志的阅读,对士大夫精英和普通民众两类读者的阅读方式进行了分析。
-
-
-
-
老成都记忆
刘飞滨 试读
2025-06-30上架那你可以通过本书更加深入的了解成都的文化魅力!如“伏羲的故里真的在巴蜀吗?”、“为什么成都被称为‘龟化城’?”、“神仙树之前真的有神仙居住过吗?”、“为何说石羊场的‘药’吃不得?”、“青羊宫八卦亭的石柱上为何会有‘伤痕’?”等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您都可以通过此书找到答案。成都是一座幽雅而又神秘的古城,也是历史上突然神秘失踪的“古蜀国”所在地,直到东周末年蜀王开明九世,再次建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都”。“成都”一名是根据《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来,在蜀语中“成都”的读音就是蜀都,成都本身的含义就是“蜀国最终的都邑”。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藏龙卧虎之地。
-
老北京记忆
刘啸 试读
2025-06-30上架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北京民俗;这里有地道的京腔京韵;这里有浓厚的北京情结;这里是北京,有一种难以忘却的老北京记忆。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它拥有7项世界级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因此北京是您选择文化旅游最合适不过的城市了。那么你真正的了解北京吗?你知道北京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称谓?前门楼真的有九丈九高吗?故宫、天安门的设计又是出自何人之手?老北京四合院为何没有东南角?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西安、洛阳、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它拥有7项世界级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因此北京是您选择旅游文化名城最合适不过的城市了。那么您真正地了解过北京吗?您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吗?
-
老上海记忆
慕小刚 试读
2025-06-30上架这里有原汁原味的上海民俗;这里有传奇的上海旧闻;这里有浓厚的上海情结;这里是上海,有一种难以忘却的老上海记忆。 上海的历史虽然不及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那么悠久,但是关于上海的历史文化一点都不比其他城市少。《带着文化游名城——老上海记忆》一书通过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向读者介绍不一样的上海历史。老上海人所说的“七宝”指的是哪“七宝”?宋氏三姐妹曾上同一所学院吗?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巢在老上海的哪个地方?作家张爱玲又是住在老上海的哪个公寓里呢?或许好奇于法租界里的江湖,或许迷恋于黄浦江上的波粼,或许向往于淮海路边的时尚,或许有感于外滩的沧桑,或许垂涎于鲈鱼的鲜美,抑或只是想看一看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而已……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重庆记忆
刘飞滨 试读
2025-06-30上架汉朝承接秦朝旧制,重庆仍属巴郡。但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始有“三巴”之称。此后,各路王朝更迭频仍,巴郡名虽保有,但治所和区域不断变换。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长沙记忆
岳大鹏 试读
2025-06-30上架长沙的马王堆真的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吗?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浏阳河下游冲击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它长约500米,宽约230米,土堆上东、西两边各有一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连,看起来就像一座马鞍,因此也被人们称作“马鞍堆”。在这里,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天津记忆
李世化 试读
2025-06-30上架古时候的天津只是一片海翻看现在的中国地图,不难发现天津市的形状很像一匹昂首腾起的战马,十分威风。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古时候的天津只是一片汪洋大海,并没有人类居住,你一定会惊讶得不肯相信。其实要证明这一点也不难,只需要将夏朝时期的地图与现在的地图做一下对比,就会很容易发现,如今天津所在的区域在那个时期确实没有陆地。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沈阳记忆
慕小刚 试读
2025-06-30上架“沈阳”名字的由来与浑河有什么历史渊源浑河,历史上是辽河最大的支流,其源头位于今抚顺市清原县的滚马岭。今天的浑河不但承担了沈阳城市用水的重要任务,更是城市生态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浑河历史上曾多次改变名称,唐代以前浑河被称为“小辽水”,用以区别“大辽水”(今辽河)。辽代开始被称为“浑河”,因其每逢涨水之际水流湍急、浑浊不清而得名。因沈阳在唐宋时期被称为“沈州”,因此浑河也有“沈水”之名。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沈阳老城正位于浑河的北面,故而得名。关于浑河的名字的由来,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说,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朝大将追击。逃至浑河岸边,他心生一计,遂命人偷偷将军队和岸边百姓家里的马粪统统倒入湍急的河水中,顷刻间,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成了一条真正的浑河。待到明军追来时,看到河水浑浊,尽是马粪,恐以为对方百万雄师、兵强马壮,便放弃了追击,努尔哈赤幸而逃过一劫。于是便有了“浑河”的名字。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昆明记忆
刘啸 试读
2025-06-30上架昆明的第一个统治者是谁说起昆明的第一个统治者,我们要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298—277年间),那时的昆明地区还不叫昆明,而是叫滇池地区。当时的楚国大将庄蹻率领众人进入滇池地区,并与当地的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日的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所以庄蹻可以算得上是古昆明的第一个统治者。庄蹻是战国时期反楚起事领袖和楚国将军,楚庄王的苗裔。庄蹻一生中有两大成就,一件是反楚起事,另一件就是入滇。庄蹻入滇庄蹻入滇是战国时期楚国向西南地区扩展的一次行动。约公元前三世纪,庄蹻是楚顷襄王的一名将领,楚顷襄王派庄蹻率军队进攻云南,其间要通过黔中郡,经过沅水,向西南攻克且兰,征服夜郎国,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黔中郡原来曾为楚国的土地,后来被秦国占领了,楚国不甘心失败,便又调集东部兵力收复黔中郡部分地区,重新立郡对付秦国。因为黔中郡反反复复被争夺,庄蹻归路不畅,便不得已融入了当地民族中。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便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蹻入滇”一直被视为一座民族团结的丰碑,它增进了西南与内地的民族感情,更是云贵高原开发史上的一大关键事件。
-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广州记忆
苗学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广州自何时起出现了古人类?历史上,岭南地区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有一个磨刀山遗址。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的红土地上,立着一堆堆土墩,挖掘出石器的痕迹清晰可见。考古人员在磨刀山遗迹挖掘出土大量石器,包括手斧、刮削器、砍砸器等,加工工艺比较粗糙。这是广东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留下的痕迹。那么,广州地区的古人类又是何时起出现的呢?位于广州市从化吕田镇的狮象村遗址可以告诉你答案。狮象村遗址是广州地区年代最早的古代人类遗址,在这个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及部分瓷器。遗址灰坑中,发现了大批量精致、锋利的石戈、石箭头等兵器,与磨刀山的相比,手工更为精细。这样的兵器在岭南十分罕见,让人惊叹不已。除石器时代的兵器外,考古人员还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陶缶、汉代的陶罐以及唐代的青釉四耳罐。由此可见,广州地区在距今五千余年前即有古人类居住。他们代代生于此、长于此,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广州人生活的烙印。
-
中华文化公开课—礼仪文化十讲
罗栖 试读
2025-06-30上架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
中华文化公开课—民俗文化十讲
杨丰源 试读
2025-06-30上架民俗文化因为经济、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阶级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在民间世代传承,有着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
中华文化公开课—茶文化十二讲
尤文宪 试读
2025-06-30上架茶文化以可触、可见、可品的茶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向可感、可思、可悟的茶精神文化延伸。研习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茶道艺术,让你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北京城杂忆(修订版)
萧乾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为劫后余生的萧乾先生站在今和昨、新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用独特的京白抒写过往的人、事、城。幽默、俏皮、利落的文字中糅进了伤感的留恋和深刻的反思。
-
-
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谭树林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由谭树林著。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是否知道,中国近代出版印刷技术、大学教育等方面的革新与这些传教士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针对这种理解和研究上的缺憾,《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查漏补缺的工作,探索了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出版文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等问题。
-
-
-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赵静蓉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在人类历史上,“我”的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我”的诞生,或许是最具创造性也最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在充满冲突与断裂的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朴素的认同,记忆或许可以为我们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持自我之连续性提供一臂之力。基于此,《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昨天的云:回忆录四部曲之一
王鼎钧 试读
2025-06-30上架“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一部《回忆录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
一路走来一路读(林达作品系列)
林达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讲述了行驶在路上,轮流开车。不开车时,就翻看书,也不时抬起头,望着迎面而来、又消失在身后的村庄和小镇。晚上,找个便宜的乡村旅馆住下,入睡之前。也看一段随手抓到的书。看到好玩的,就聊聊天。有时,也自然就会生出一些感想来。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我们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在朴素的土地上行走,阅读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
-
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作品系列)
林达 试读
2025-06-30上架《扫起落叶好过冬》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治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作品系列)
林达 试读
2025-06-30上架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
-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作品系列)
林达 试读
2025-06-30上架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以及付诸实现的基本过程。作者林达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了美国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局限等作了分析。
-
-
-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
韩茂莉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是近三百年间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研究专著。作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对山西乡村农户的构成与农业生产空间、基层管理与空间秩序、婚姻圈的空间范围、商业活动与村民出行距离、乡间祭祀的空间表现、水利管理与社会组织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合考察,从而呈现出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的基本面相及其村民生活发展的历史轨迹。作者提出一个核心论断:“十里八村”乃是近代山西乡村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村民认知的大致范围和见识的地理空间。进而认为,通过集市交易构成的社会交往范围奠定了婚姻、祭祀等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本书揭示了近代社会剧烈变动情势下,传统理念与习俗对山西乡村社会或村民生活的实际影响和控制力。研究对于区域性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傅瑾 试读
2025-06-30上架是一部研究民间戏剧活动的著作,它的研究对象,只局限于浙江台州地区近二十年的民间戏班。但是它涉及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台州地区,远远超出了戏剧领域。通过经年细致的田野考察,作者揭开了中国当代社会真实可信的一角,在民间戏剧活动的描述和剖析中,折射出草根阶层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领域的强烈渴求。它为我们的文学艺术研究、文化批评以及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课题。
-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姚大力 试读
2025-06-30上架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
犍陀罗文明史
何平 试读
2025-06-30上架犍陀罗佛教艺术有很高的著名度。本书通过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勾勒出这个曾经在中外贸易、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明的轮廓和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包括:(1)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犍陀罗见证了印度文明、伊朗文明,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希腊文明在中亚和西北印度的发展和融合。其中米南德一世既在西方古典文献,也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自己的记载,对理解中国文明的开放性有重要价值;(2)贵霜帝国的历史和艺术。这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文明体,对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起到了中介作用。利用文献、考古证据梳理贵霜从丘就却到最后消亡的历史,对我们理解丝绸之路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迦腻色迦,在中国中古史上留下了很多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很多方面的事情;(3)犍陀罗艺术及其历史背景。探讨犍陀罗文明的重要核心问题,梳理犍陀罗文明中的各种元素,讨论犍陀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
拂去尘沙: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
王瑟 试读
2025-06-30上架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境内后以天山为界分为三条线路:南线、中线和北线。从最初的南线繁荣,到后来的中线兴起,再到北线畅通,丝绸之路在新疆天山南北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本书以丝绸之路新疆段的三条线为主干,用专业的眼光、通俗的文笔,对近年来三条线上的重点文物考古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报道,向读者展示了新疆文物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新疆文物考古的新进展,破解了众多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难题和历史谜团,为国家一直强调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这一理念提供了历史事实和证据,同时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众多的中国话语权,增强了我们的中国声音。
-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华喆 试读
2025-06-30上架“礼是郑学”之说来自《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而作者以此作为理解经典、分析经说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汉唐经学诠释的发展脉络,提出汉唐经学传统是以如何理解郑玄为主轴构建而成的。本书以晓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古代经学家们的思维世界,回溯了从郑玄之学创立,到唐代《五经正义》的编订为止,近五百年间经学的发展历程。书中围绕郑玄学说以及后来学者对于郑玄的质疑、批评、调整和曲释、回归等等,从经说本身的内容发掘其中的演变关系与学术特色,提出了许多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论断。
-
-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郭齐勇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 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 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 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修订版)
刘梦溪 试读
2025-06-30上架《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以中国近现代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为背景,将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的、提纲挈领的论述。所论大气、精要、文采斐然,是少见的博采要论之作,无论在体例、话语,还是涉及学术评述方面,均与流行的“八股”学院文体有本质区别。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和流变,书中前四章亦有胜义纷陈的叙论。虽然对其所定义的“现代学术”含义,学界不无商榷,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无疑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学术思想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修订版),对原作内容和引用资料均有增补和修订,并补入三篇题义紧要相关的文字,作为修订版的附录。
-
-
地方记忆与身份呈现:江西傩艺人身份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曾澜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以江西省南丰县的多次田野考察为思维素材,以艺术人类学为主要学科方法,系统地探究了江西傩艺人家族宗族身份、地缘身份、族群身份与地方家族宗族记忆、村落公共空间记忆与族群记忆各个层面在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上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
-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
董玥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今天对老北京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历史商业化的产物。北 京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也是各类人群的生存社会。在作者的观察视野下,北京城获得了深刻的、实质性的学者叙述。《民国北京城》是第一部对民国时期北京的空间变迁、日常物质生活及其文化表述做出系统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与其他研究北京的著作相比,该书的一个独特视点在于对民国时期北京的普通人群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的极大关注。“传统的回收”这一概念的独到应用具有很大的启示,它对过去与现在、旧与新、物质与文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视点。
-
-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巫鸿 试读
2025-06-30上架巫鸿的这部新著希望突破传统“仕女画”、“美人画”概念的藩篱,为理解女性题材绘画打开新的视野。虽然他讨论的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但其目的不是研究传统意义上的仕女、美人或任何自给自足的图像类型,而是再一次思考画像艺术(pictorial art) 的核心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画面的构成、意义的生产、历史的对话,以及作品与观者间的互动。之所以把女性题材绘画作为探索这些问题的一个园地,既是由于这些作品令人惊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是因为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尚有待于发现和证明。
-
-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试读
2025-06-30上架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白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宿白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
学术史读书记
乔秀岩 试读
2025-06-30上架收录北大历史系教授乔秀岩、叶纯芳撰写的学术史论考17篇及札记若干篇。乔秀岩是日本人,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博士。他是北大历史系第一个全职外籍教授,并以其对中国传统国学尤其是经学、文献学的精深研究,在经学、礼学、文献学多个相关学术领域有开创和突破性的成就,甚至成为学术界的“传奇”,私淑弟子甚多,见附录网文《南有石立善,北有乔秀岩》。乔的学术领域是现在非常热门的经学(最重要的国学领域)中的注疏之学,推崇郑玄和顾千里。他恪守传统文献学的做法,通过对经文的阅读和爬疏,充分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在思想和肌理,而不是一般学术史研究只在“学术与政治”、学派关系等外围打转,因此他的经学研究非常有根脉,有气象,有学养,有深意,这大概是他如此专深的研究却有很多专业之外的拥趸的原因。我们拟推出他的三本重要的著作,即《学术史读书记》《文献学读书记》和《义疏学衰亡史论》,前两本2016年出版,后一本为他的博士论文,拟2017年出版,均纳入新开的“古典学”丛书。
-
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
吕正惠 试读
2025-06-30上架唐宋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新评估,将古文和宋诗的成就诉诸于前,并对很多唐宋文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释。历史化地把握唐宋文学成就之大要,更可见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有容乃大之特质。
-
-
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
李兆忠 试读
2025-06-30上架作者选择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现代性转换过程中一批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书写了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作者顺着“骡子文化”这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比喻,为其重新建构中国现代文化史开辟了一条别样的路径。书稿首次明确阐释“骡子文化”,并以此解释留学生写作,从源头上探讨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的产生,属开创之作。作为一部文化论著,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化起源之多元性的开掘,拓展了留学生文化的空间,推进了相关研究,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提供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新方法、新理念和新视域。从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中国文化思想现代转型的角度看,留学的意义和贡献,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然而,留学本是西方强势文明在全世界扩张的结果,而落实到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超稳定”精神结构的农业文明古国,事情就变得格外尴尬和复杂。作者所描绘的“骡子喧闹”及其相关症候与病相,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此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周年,引导读者从源头上去探讨中国现代文化/文学产生,思考和理解今天中国人的文化处境,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
-
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
保罗·夏亚松 试读
2025-06-30上架2002年盛夏,保罗·夏亚松在加拿大的布雷顿角岛发现了一条既宽阔又平整的古道。于是,他遍查历史档案和典籍,力图找到有关这条古道的记载。他以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考证相结合,推理出惊人的结论,即远在欧洲探险家卡伯特到达该岛之前,中国人已在那里建立了颇具规模的移民区。作者在这部别开生面的书中,解释了此区湮没无闻的原因,并以令人信服的考证,指出了北美原住民米克茂人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
-
提头来见:中国首级文化史
马陈兵 试读
2025-06-30上架王莽被砍下的人头为什么会成为洛阳武库中的累世国宝?赵襄子将智伯的人头用作了什么,才会让豫让这样的大刺客选择蹲小厕?“传”“首”于何时第一次连用,人头“在路上”,会有怎样的遭际?枭是如何变形为恶鸟,充当起中国古代礼教文化与专制集权接榫处的特殊零件“人头”的药引,将“传首”“枭悬”楔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肌理?……人头,这颗长在中国历史耳垂与发际阴影中的小小胎记,它与生俱来是如此的隐蔽,却不断浮现于一个个逝去王朝的敏感部位。“传首”“送头”“枭悬”,一类二十五史中隔三岔五蹦出来的高频词汇,却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与主流表达所着意遮蔽或习惯性忽略的盲区。作者从我们祖先某些不幸的脖子上折断、传送、展出乃至封藏的头颅入手,为我们揭开关于首级虽耳熟而未能详的内幕,一卷惊心动魄的中国首级文化史次第展开。
-
-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宿白 试读
2025-06-30上架中国古代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作者宿白先生深谙古代文献、精通版本目录学。结合考古学分类方法,充分利用珍稀古本典籍、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物,用五篇论文和一百数十幅珍贵古籍书影,深入考述并厘清了中国雕版印刷早期和盛期的发展史,是一部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雕版印刷出现在8世纪中叶的唐玄宗代时代,唐后期到五代,以长安两京、长江流域为重心,雕印技艺广泛传布,雕版印刷手工业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北宋是雕版印刷急剧发展的时代。都城汴梁的国子监、印经院等官府刊印盛极一时。诸经正义、字书、史书、医方和较大卷帙的类书、文章总集和大批佛教书籍,都开始第一次镂板刊印。
-
-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陈平原 试读
2025-06-30上架收录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之士的文传二十九篇(含四篇“附录”)。全书分为三辑,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引领作者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各文排列顺序,依据为传主的生年。不同于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文传注重故事性的特点,作者身为学者,所记所论,多为“侧影”,其中无不包含作者个人的感怀和学术发现,带有鲜明的“学术随笔”色彩。因此,虽然作者将拟想读者定为 “大众”,但在此不妨(如作者所言)将“大众”的涵盖面精确为具备一定文化修养和文史底蕴的读者——若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铺陈方式做背景知识的补充,则无以体会传主的精神、气质和趣味,以及笔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文学色彩。本次增订,删去两篇怀念中山大学老师的文章,新增谈论苏曼殊、蒋梦麟、张竞生、钱穆、朱自清、金庸六人的八篇,后出转精,更显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