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中国民间说唱
倪锺之 试读
民间说唱是指在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的有说有唱的文艺形式,分为“说”与“唱”两大部分。书中提到,全国曲种大致有400多种,分布地区跨度大且区别明显,从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曲艺到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语曲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均大绽异彩。除此之外,曲艺的内容大相径庭,有歌颂反抗压迫、反抗封建道德、表现伸张正义、表现人民智慧等等题材。民间说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拥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传递历史宣传文化,同时也具有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语料等作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先是总体介绍了中国民间说唱的发展历史、具体特点,而后又详细介绍了说唱艺术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曲种和曲目的情况,最后对于说唱向戏曲的转化并存和发展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重点突出、叙述清晰,内容详实,配有大量佐证的图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较好的对中国民间说唱进行普及宣传的文化读物,适合社会大众阅读。
-
“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中国民间笑话
祁连休 试读
笑话是一种篇幅短小、诙谐有趣的故事。这种小故事,往往在故事结尾时出现逗笑的话语,让读者、听众开心一笑,从中领略艺术欣赏的乐趣,甚至得到一些启迪和教益。中国民间笑话是普通百姓当中流传的笑话,大都具有贴近民众日常生活,一听就懂,好记、好传的特点,千百年来一直在各地流传,广受欢迎。它和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一样,也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文化创意的源泉。 本书以时间朝代为划分,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现当代等七个部分,分别介绍这一时期的民间笑话的存在形态及创作整理情况等,并将其分为嘲讽笑话、劝诫笑话、谐趣笑话分别用相关实例加以说明。全书采取大家写小书的方式,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饶有趣味,特别是大量笑话原文的引用,让整本书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 全书以学术的视角介绍普及中国民间笑话,内容并不存在格调低下与导向不当的情况,无需报备,可以说书稿既有普及性读物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民间笑话有较大的帮助。
-
“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中国民间传说
李丽丹 试读
民间故传说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本书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分为民间传说概说、民间传说的艺术特点、民间传说与民族文化精神、民间传说与爱情悲歌、民间传说与宗教信仰及民间传说的流传和演变等部分,清晰界定了民间传说的概念,对民间传说的可信性与传奇性、解释性与依附性做了相应的介绍,同时还以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为例阐述了中国民间传说的爱情题材,此外全书对民间传说的分类与流变,民间传说与民族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的关系也多有涉猎。全书语言生动流畅,富于趣味性与可读性,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非常适合社会大众及青少年读者阅读。
-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1
顾江 试读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篇、专题报告篇、区域报告篇和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总报告部分主要对文化产业双效统一、文化产业一体化进行总体概述,对城市圈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行业报告篇主要是分析新闻信息服务业、出版服务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态势与发展对策。专题报告篇主要是对长三角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等进行阐释。区域报告篇,则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典型地区和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篇,对一体化发展指数、一体化发展历程与基础、一体化发展模式、一体化发展路径、一体化发展保障进行系统的构建和论述。
-
-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影像传播研究
徐兆寿 试读
本成果主要内容不仅在于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更深究了以影视剧、纪录片为主的多种现代艺术手段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传播的影响。现代媒介载体与中国固有的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
-
Jilin:Land of Mystery
《汉语世界》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试读
该书是《汉语世界》杂志社受吉林省文旅厅委托创作的英文旅游图书,是继《杭州一瞥》、《智水仁山》、《海岛天堂》之后,又一本由《汉语世界》中外团队打造的、面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精品英文旅游读物。 该书以国际视角解读吉林,在冬奥会来临之际,深度发掘吉林省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向海外读者介绍吉林冰雪休闲产业。介绍吉林省长白山等地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突出生态环境和珍稀动物保护等国际议题,着重介绍湿地保护区、国家公园建设等保护措施和成果。 介绍吉林省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凸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并关注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议题。通过介绍吉林工业史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海外读者提供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
-
-
-
-
跨文化对话(第36期)
乐黛云 试读
《跨文化对话》是中法合办的以书代刊书稿,每年2辑,每辑约30万字。每辑有固定资助3万元人民币,且每年“北京论坛”需求500~1000册。已纳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国际化平台建设,作者方愿景:使《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与《跨文化对话》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传统文科国际化之双璧。该刊已经出版35辑,分别在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等出版。第36辑开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跨文化对话》(第36辑)9月6日收到电子稿。约32万字,包括卷首语、跨文化对话方法论探索、专论、对话与访谈、从印刷媒体到数码媒体的转型、作为方法论的侨易学、比较诗学专栏、纪念罗兰·巴特百年诞辰、文化随笔、说东道西、要籍时评、新书快递和信息窗等13部分,40篇文章。涉及哲学、文化学、诗学、文艺理论、电影文学、比较文学、数字传媒、语言学等诸多领域。文章作者来自法、美、德、意、瑞典、中国等各地。作译者有学界大咖,也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
江苏书法史
徐利明 试读
江苏人文源远流长,彪炳中国书法史、艺术史乃至文化史的杰出书家、书法理论家,包括江苏籍人士与流寓江苏者,其数量之众可谓全国之冠,而其杰出作品与闪光理论千余年来层出不穷,影响深远,尤其是东吴以降至近现代,名耀于史者不绝于时。 史迹之丰厚与多彩,文史价值与审美层次之高端,构成了江苏地域书法史之辉煌景象。本著竭尽绵力,探赜索隐,将江苏书法史的研究与编写,置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以至艺术史的宽阔视野中,从其与江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至风土人情、审美风尚的关联中,寻求出江苏地域书法历史演进的脉络与规律,彰示其书法艺术的地域特点、美学特征,使之对新时代江苏书法的进一步传承与拓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借鉴。
-
-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
王宏凯 试读
中国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艺术。 游艺蕴含着超凡脱俗、愉悦快乐的人生哲学,独特典雅,精致细腻,充满活力和趣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人创造出围棋、象棋、蹴鞠、捶丸、麻将、风筝、七巧板、九连环、酒令等众多游艺项目,祖辈相袭,传承不绝。 本书摘取古代游艺宝库中最为耀眼的几颗明珠,娓娓讲述中国游艺历史上那些可爱而动人的故事。
-
诗词曲与音乐文化
解玉峰 试读
本书主要以文学与音乐关系为视角,对《诗经》、唐前挽歌、汉唐乐府诗、唐宋词、元曲、昆曲等中国诗歌史、音乐文化史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重加研讨。 中国诗歌两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主要表现为中国文人对汉字声、韵、调等要素愈加自觉的体认和利用,这具体表现为对文字形式美和文体规范的自觉追求。中国式的歌唱都是以传辞为目的,“文”为主、“乐”为从,“文”决定“乐”。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对《诗经》“风”“雅”“颂”的划分、对先秦以及汉魏六朝的挽歌、对汉唐乐府诗、词曲起源、词曲调牌与宫调、南北曲的歌唱等问题,都可能有全新的认识。 本书作者曾以“中国韵文文与乐关系研究”为题申报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本书为作者以此项目为中心、持续多年的学术探索的成果。
-
中国四库学(第六辑)
邓洪波 试读
《中国四库学》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导的辑刊,每年两辑,旨在为四库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每辑文章按照四库经史子集分栏,常设栏目有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献整理等。
-
-
-
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面具之道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试读
本书的论述主要围绕着三种面具展开:萨利希人的斯瓦赫威面具、努卡特人和夸扣特尔人的赫威赫威面具以及夸扣特人的皂诺克瓦面具。 斯特劳斯逐一分析了三种面具的美学特征,并细致地解释和比较了与三种面具相关的神话故事,探究了它们产生的可能性原因。为何总是有鲶鱼的存在?神话里不断出现的铜究竟代表了什么?神话情节的衍变和部族社会的变迁是如何对应的?面具被当作印第安人对原始人类起源认识的记忆载体,它们记载、传承了印第安族人的文化,通过结构性的分析,斯特劳斯从某种程度上重述了人类起源历程。
-
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遥远的目光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试读
作者以一则博罗罗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记录下这则神话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之后转向了对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最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中: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的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
-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0(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曾繁文 试读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二章介绍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结构框架、指标解释以及计算方法,分析2018年和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情况;第三章通过纵向对比,就2010-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动态趋势展开分析,并对指数的变动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通过横向对比,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特征和强势、弱势地区的决定要素,并对典型省市进行分析;第五章根据指数分析结果,总结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
-
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绘画史)
杨心珉 试读
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江苏地区及其渊源地域的绘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发展的基本时代脉络为纲,通过对史料中纪录的主要画家事迹、核心绘画观点和相关绘画活动的梳理厘清苏地绘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其别具一格的地域气质和引领时风的典型价值;通过对绘画文物以及与绘画艺术发展相关的其他文物及遗存的考察与鉴赏展现苏地绘画艺术的具体风貌,强调结论的实证精神;通过对绘画活动产生所依托之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探索明确历史变迁洪流下绘画艺术的现象本质,同时关注其对广大受众之精神生活乃至社会文化之气质风貌产生的影响,尝试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打开区域艺术研究,从而强化最终成果“史”的本质。
-
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
翟明女 试读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以今文《尚书》为文本,从“天”“德”“罚”“民”“酒”等字探讨“敬天”“明德”“慎罚”“保民”“饮酒”等文化,并对《尚书》经典训诂的文化嬗变特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丰富了汉字文化研究和今文《尚书》研究的新途径。
-
-
-
-
-
黄河几字弯地区文化协同发展研究
吴锋 试读
本书深入探究国家治理视域下黄河几字弯地区文化的协同发展问题,重点研究黄河几字弯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现状与优势、运行机理、协同布局、治理模式及其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区域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展望“十四五”,本书遵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要义,对研究黄河几字弯地区文化协同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隐存的白金时代:洱海区域盐井文化研究
赵敏 试读
本书是白族文化系列学术著作翻译丛书之一,以大理洱海区域盐井为中心,综合地研究洱海区域盐井开发历史过程中所辐射和衍生的民族文化现象,为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是探讨白族先民迁徙线路、文化交融、村落形成、商贸意识,乃至近代白族“商帮文化”的重要学术资源。 本书选题视角独特,以独到的视角对洱海区域盐井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体例统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利于广大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
-
-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线路
木霁弘 试读
本书从八个方面考查研究了茶马古道线路及存在价值,即茶马古道的起源及历史沿革,分布及路线,历史遗迹及保存现状,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古道线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古道的意义及存在问题,境内古道整体保护的建议,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
-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文化研究
王文俊 试读
本书从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实践出发,在梳理美国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剖析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探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特色,进而对威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在材料选择、作品译介和教学研究三个层面进行策略讨论。美国文学作为外国文学重要的分支一直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其历史概貌、演变过程、艺术价值等是研究的重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了解美国的历史、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才能从机理和根源上更好地进行与之有关的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
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
厉震林 试读
本著作以文化人类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使原来“叙述伶人的作品”的伶人家族研究风格,提升到“研究伶人的作品”的文化研究的层面,是一部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的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通论著作,包括伶人家族的政权、家族和文化环境,社会和业界认同,业缘、地缘和阶级关系,文化基质,结构系统,功能形态等内容,并达至探索一个社会族群的集体心理以及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
-
中华历代家训集成·明卷:夫学,莫先于立志
石孝义 试读
本套丛书共五册,是一套由中国历代名人撰写的经典家训集成。上至周朝,下至清代,前后横跨两千余年,共收录了近两百篇经典家训作品。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的部分家训名篇,其中既有帝王庭训,也有名士家规;既有严父训子,也有慈母教儿。可以说,本书是对这一时期的家训作品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每篇家训开篇的导读,都能使读者迅速地契入作品,注释更是解析清楚,不让一个难译的词句轻易划过,便于读者轻松阅读,并深入了解每篇的思想精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
高宁 试读
本书主要从概念的定义着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从历史渊源及其演进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近代中国文化生产方式、新民主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四个阶段;着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通过深入分析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提出并探讨这一文化生产方式运行的四个机制。
-
-
文化的显影:英国文化主义研究
邹赞 试读
邹赞所著的《文化的显影(英国文化主义研究)》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论,综合运用卡尔·曼海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构想、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反思新自由主义背景下文化研究遭遇的挑战为切入点,以最具英国本土特色的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为考察对象,以重估“文化”的位置为核心问题意识,旨在结合英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探析文化主义传统的具体指向与关键思想,把握大众社会在英国的形成、英文研究的兴起、新左派运动、战后英国成人教育以及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取向等重要的社会和理论命题,追问文化主义传统与范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询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浮现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突显其间纵横交错的思想论争与派系交锋,将一些被置换的重要论题再度挖掘呈现。
-
-
-
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涂师平 试读
《中国水文化文物考略》是作者多年从事水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研究的成果总结,全书分“水文化文物鉴赏”和“水文化文物论略”两部分。前部分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物,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观念等方面,鉴赏其中所体现的水环境、水历史、水哲学、水美学等多元文化内涵;后部分则分篇论述了古代镇水神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水文化遗产价值判断和水文化创意设计、古代排水文化、我国水利文献的发展分期和不同阶段特点,以及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古代越族水文化精神等,侧重于探析水文化文物和遗产的价值、流传、保护和利用。 本书是一部颇具特色、雅俗共赏的科普著作,在当前的文化系统中,水文化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但由于水和人类具有天然的情感亲近性,在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中,水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当前,水文化发展遇上了非常好的良机。 2006年,联合国把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水与文化”,认为水资源的管理和支配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这正是本书作者所持的观点,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从水文化文物出发考探水文化的点点滴滴,从而使读者对水文化触手可及。
-
博白大观:姓氏卷(三)
博白客家联谊会 试读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寻根问祖,究本溯源。 本书卷三,从姓氏入手,借助大量古今典籍和家谱资料,探微溯源,慎终追远。书中既叙述各姓氏的来龙去脉,又描述有关姓氏文化和家族名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失为寻根问祖的良师益友。
-
“三月三”经典民歌选集
覃乃军 试读
《“三月三”经典民歌选集》收集和整理了广西境内世居12个民族的经典民歌,如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的民歌作品,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文本和音频的同步,只要使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直观地欣赏到广西各民族原生态歌曲的神韵,以及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天籁之音。
-
壮族三月三
刘芬芬 试读
在我国传统时间生活的“圆环”上,有一个特殊的奇数重数序列,即正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它们犹如五颗闪耀的珍珠,在古人的岁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今,在我国现行的节日中,正月一日的春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七日的七夕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都较为显著,唯有“三月三日”褪去了全国性节日的光环,不再是全民性节日,而只在部分区域存在。 千百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广西壮族地区,三月三日过得热闹非凡,“壮族三月三”已然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那么,“壮族三月三”起源于何时,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呢?今天的“壮族三月三”与历史上的“三月三”有何关系?本书尝试对“壮族三月三”进行全面的检视,试图回答上面的问题。
-
国学研究(第45卷)
袁行霈 试读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5卷。本期为“中古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专号,共收录论文15篇,其中专号文章11篇,讨论的问题包括文书(政令文书、士人书信)传递、道路交通、讯息媒体,以及朝廷与地方、边臣、使节之间的沟通方式。其余4篇则涉及中古史、经学及文学研究。
-
丹青夜读
朱琦 试读
本书是一部欣赏现代画坛名家作品的随感,文章涉及画里画外许多鲜为人知的逸事以及作品背景,呈现给读者以艺术熏陶、美育普及。 书中文字古典雅致,其点评有扎实的史论功底,随感显露真挚的人文情怀,读来真切、感人、有趣。 作者朱琦先生读画颇得要领,他引用古人的话语直抒胸臆:人之有幸,无如画中行。又云:有书有画,方岁月之无虚。读画,经常作画中行,可以让倦怠的心灵栖息在水墨氤氲的画卷里,让胸中的块垒消融在水阔山遥的意境中。每当夜幕四合、居舍寂静,或作旅人孤行于途时,读一读自己喜爱的画,读出其诗、品出其趣、悟得其神,个中的滋味就如同听琴观涛,心怡而神畅。每幅画都是一个生命体,读画就是读心,是超越时空的心灵与情感交流。 在本书,作者所品读的作品固然有名家名作,然而也不完全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家名作,以此可见作者是一位有个性的品读者。在他看来有情有艺、有创造性和学术意义的画作,才是值得品读的。这与当年吴湖帆收藏题鉴,不都以画家的名头而论,如出一辙。作者自己说“凡得我心者,又何必在乎其名位。奈何艺苑纷繁,只能取其一二与君共赏。”
-
-
-
穿越时空:上海网络游戏业的传奇
祝君波 试读
本书为“文化产业经典案例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十余年来上海网络游戏业蓬勃发展的历程。内容包括上海网络游戏发展的环境、政策概述和分析,以及盛大网络、巨人网络、盛趣游戏、游族网络、米哈游、莉莉丝等标杆企业的发展征途和传奇故事等,并附有上海重要游戏企业名录和获奖网络游戏概览。
-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利用
吉根宝 试读
本书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及其旅游利用为切入点,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地的深入调查和案例分析,厘清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困境,把握乡村文化嬗变特征。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保护的影响效应,探讨乡村旅游利用利用典型模式及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利用模式调控。 本书的结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相关概念、研究述评与理论基础阐释;二是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嬗变与问题表现;三是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的保护效果模型及其与旅游的协同发展模型;四是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化利用的典型模式及实证分析。
-
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理论基础、实现机制及地方经验
徐之顺 试读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关系的性质、演变及愿景这一核心问题,历史考察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实施情况,及其对城乡文化关系的实际影响,主要研究了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基础理论及其启迪,域内外国际国内经验借鉴,现代城乡文化共同体理论,城乡文化关系的现实状况,推进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价值认同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生态文明机制、城乡居民交往互动机制、政府文化治理机制等诸机制建设等9方面内容。
-
江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选编(2019)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试读
本书为案例选编。为在全省宣传战线进一步营造开拓创新的浓厚氛围,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科学化水平,本书从近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实践中精选30个案例,以期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实践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
讲给孩子的老北京趣闻与传说
张卉妍 试读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六大古都之一,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塔庙寺院……岁月留给这座城市的是挥散不去的幽幽古韵,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讲述着传奇。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是一本让人品不够的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寻,去解读。唯有了解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明朝永乐帝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故宫真的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吗?中南海为什么叫“海”?北京四合院大门两侧的门墩有什么用?老北京的鬼市指哪里……这些一个个有趣的话题,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
-
女树男花: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爱经
弗朗索瓦丝·冯蒂希-迪库 试读
古希腊神话中,人类邂逅神灵变为植物,通常是由于神灵对人类产生的情欲。达佛涅变成了月桂树、叙任克斯变成了芦苇、德律俄佩变成了忘忧树、赫利阿得斯姐妹变成了杨树、米拉变成了没药树,而许阿铿托斯变成了风信子、克罗科斯变成了番红花、阿多尼斯变成了银莲花、那喀索所斯变成了水仙花……但为什么,在这些神话中,女孩变成了树木,男孩变成了美丽的花朵? 携着这个疑问,古希腊神话专家弗朗索瓦丝·冯蒂希-迪库把我们带入一场流浪形式的探索。它将走入神话,穿过那些或虚构或真实的地中海植物。它将不惮于离题、旁逸,甚至打乱时代顺序。专博的文章和著作,绕不过去的关键评论,它们不但助长了遐想,有时甚至指引着遐想的方向。
-
文化名家谈文化自信:环球时报记者访谈录
张妮 试读
作为近年的高频词汇,“文化自信”这个词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面对五千年浩瀚的华夏文明,以及它与时代、世界从未间断的碰撞交融,理解中国文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文化博在哪儿,深几许?它与每个人的心灵、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到底有什么关系?《环球时报》资深文化记者张妮就这一重要时代命题,用4年多时间采访了数十位文化名家,希望借助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解,让国人找到自信的理由。
-
-
时节流转·山水密码:桂林民间节日
苏韶芬 试读
为了进一步贯彻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与旅游、生态有机融合,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插上文化的“翅膀”,市文联组织各长期坚持研究民间文化的作者撰写了本书。 书稿较全面地描绘出了桂林各民族民间的传统节日、祭祀节日、农事节日、社交、游艺节日的风情画卷,为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养料,向中外游客了解桂林民族民间节日文化增加了一扇窗口,是为传承和弘扬桂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之作。
-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
顾江 试读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篇、专题报告篇、区域报告篇和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总报告部分主要对文化产业双效统一、文化产业一体化进行总体概述,对城市圈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行业报告篇主要是分析新闻信息服务业、出版服务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态势与发展对策。专题报告篇主要是对长三角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文化科技等进行阐释。区域报告篇,则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典型地区和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篇,对一体化发展指数、一体化发展历程与基础、一体化发展模式、一体化发展路径、一体化发展保障进行系统的构建和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