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如远行客:秦汉的游士与游侠
曲柄睿 试读
2025-07-01上架本书叙述了秦汉时代游士与游侠兴起又渐趋消亡的过程,描绘了这一时期广阔的历史图景和多彩的社会风尚,对于范雎、张良、韩信、刘敬、贾谊、汲黯、郭解等前人虽有了解但又缺少细致解读的人物,由心理历程到生命历程做了挖掘和解析,构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于诸如战国变法运动的开展、秦国的主客矛盾、汉初的王国、汉文帝的历史形象等学界虽有讨论但尚无定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
-
-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刘灿荣 试读
2025-06-30上架《历史中的智慧》立意虽然严肃,笔下却是轻松有趣的。从汉朝以迄清朝的一百篇历史故事中,“智慧”与“趣味”同样占有相同的比重。由是,朝代的选择和事件本身历史地位的重要与否,并不具有绝代相关的重量。也因此,我爬梳史册时的心情和角度,总是以“历史告诉了我什么?”为终极考量,并企图从中寻求“可滋当世”的养分,以避免生命悲剧和笑剧的一再重现。以“治史”的角度看,《历史中的智慧》只能视为个人经验、思考和“闲工夫”的集成,挨不上著书立说的边。向历史借个光,在历史长夜中找寻一共盏盏微明的灯火,以便走马人生时不致在暗处摔跤而已。
-
-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华业 试读
2025-06-30上架《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从统观全局的高度,依循中国历史五千年的分分合合为主线,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先秦时期的分裂局面、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局面、元明清的大一统和近代中国的统一发展几个历史阶段,简洁、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的历史事件,使读者由点及面,乃至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中国历史,增加中国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
大清皇宫里的女人们
李世化 试读
2025-06-30上架后宫,一个女人不想作战却别无选择的战场!一朝成为帝王的女人后,开始为男人而活,为生存而战。那些顶尖绝色的皇宫里的聪慧女子,她们在历史的万道霞光中,叱咤风云、深谋远虑、锐意进取、血泪悲欢,谱写了一段段凄美的史诗。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大清的女人:清朝有一个好女人,一个坏女人。好女人就是庄妃,坏女人就是慈禧。在清朝历史上确实演出了一幕幕以后妃为主角的凄惨悲剧。她们的尔虞我诈、皇帝的一时好恶,都可能改变一个妃子的命运。实际上,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大环境和皇权至上的宫廷中,虽然贵为后妃,但她们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有效的依恃就是贤淑的个人品质。读悲情故事,叹红颜薄命。她们,之所以言其特殊,因为封建时代后妃的身份决定了她们作为一个女性的情与爱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而事实上能够真正与帝王产生感情的后妃廖廖无几。好在清王朝毕竟还有那么几个性情皇帝,自然也会制造出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
大清权鉴:爱新觉罗家国天下
李世化 试读
2025-06-30上架清朝,一个辉煌与屈辱并存的王朝,一个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帝国,它最终没能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倒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这个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时代,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一个变化跌宕起伏的时代,从辉煌的成就到腐朽的谷底,大起大落。
-
老杭州记忆
桑广书 试读
2025-06-30上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中“杭”指的便是杭州。杭州是一个充满柔情的城市,您想要深的了解它吗?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杭州记忆》可以带您充分领略它的风光。本书共分为七大章节,分别为“历史上的杭州和城门楼”“杭州的街桥和名人故居”“杭州的山水园林” “杭州的庙宇祠堂”“杭州的民俗特色” “杭州的美食特产”“杭州的人文景观”。其中不乏有趣的典故、传说,如“西湖长桥曾是梁祝相送之桥吗?”“断桥是《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邂逅的地方吗?”“苏小小死后为何会葬于西泠桥畔?”“济公是净慈寺出家的吗?”“杭州大理寺真的是当年关押岳飞的地方?”等,让您充分的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杭州。
-
老南京记忆
刘啸 试读
2025-06-30上架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它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和将近500年的建都史,和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在古代,因为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以很多朝代都把南京作为都城,由此它还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称号。虽然南京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那么你真正的了解南京吗?本书通过问答方式向你介绍那些你不知道的南京往事。例如南京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谁?“里十三,外十八”又是什么意思?听南京白局为何有不花钱的说法?南京菜为何又被称为“京苏大菜”?如果您现在想要给自己的心灵放一次假的话,那么请您准备行装,带上此书,踏上一段精彩的旅途吧!
-
-
-
-
-
正说大宋十八帝
刘亚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大多数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赵匡胤取代后周时,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大宋皇帝在强调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故其争斗少有诛杀,较为明廉洁。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大多数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赵匡胤取代后周时,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大宋皇帝在强调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故其争斗少有诛杀,较为明廉洁。
-
正说大唐廿一帝
刘亚玲 试读
2025-06-30上架唐高祖李渊在隋末天下大乱中,力克群雄,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之后,为了一统天下,李渊率部先后与河北窦建德、领导瓦岗寨起义军的李密,以及刘武周、杜伏威等势力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唐太宗李世民初期实现了天下统一。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尽管他的皇位是通过在“玄武门兵变”的刀光剑影中胜出而获得的,但是他登基后,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从各方面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大臣的选用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摒除偏见,将秦王府幕僚与唐高祖旧臣及原太子的部属统一起来,为自己所用,使他们在朝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君臣齐心协力缔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唐高宗李治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中,不算是最出色的。他能够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舅舅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在太子之争中,李治坐收渔利,而他的治国之策,完全沿着其父的道路前行,成为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守成之君”。
-
-
中华文化公开课—礼仪文化十讲
罗栖 试读
2025-06-30上架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
中华文化公开课—民俗文化十讲
杨丰源 试读
2025-06-30上架民俗文化因为经济、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阶级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在民间世代传承,有着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
中华文化公开课—茶文化十二讲
尤文宪 试读
2025-06-30上架茶文化以可触、可见、可品的茶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向可感、可思、可悟的茶精神文化延伸。研习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茶道艺术,让你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西南联大行思录
张曼菱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是作者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
-
-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茅海建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情况,以披露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状况,以说明“天朝”观念下的外交失矩;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重要战例,以测算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
-
-
-
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刘金源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从现代化视角出发,以时间为轴线,分别从政治与外交、经济与社会、劳资关系、帝国与联邦四个层面,考察了英国从传统农业文明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历程,总结了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影响及经验教训,进而揭示出近现代英国历史演进的规律与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史学丛书: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还探讨了加纳、马尔代夫等英联邦国家的现代化问题,观点新颖且有启发性。
-
国际关系的历史场景与思想映像
石斌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从思想与理论、美国政治与外教、中国与当代世界三个方面,以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与思想史、战后美国外交、中国对外关系以及当代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等领域的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其中有关国际关系思想史、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社会理论的论述,是国内学术界在这些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为推动学术发展,总结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成果,激励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人潜心治学,我们编辑了这套《南京大学史学丛书》,以图继往开来,克绍箕裘,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
-
近代中国转型与社会思潮
史全生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近代中国转型与社会思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近代史事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探讨了中国近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剖析了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展示了近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对于中国近代化发展模式的不同的思想、主张,力求突破传统的诠释路径,拓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
-
-
民国史实重建与史论新探
申晓云 试读
2025-06-30上架《民国史实重建与史论新探》从重建史实入手,对民国历史上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事件,重新作了视角独到的再审视。不仅注重考察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对外交家、知识分子等各色民国人物也有生动而又细致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历经曲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
历史反思集:太平天国与近代史探索
方之光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历史反思集》汇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成果。《历史反思集》探讨了作者对中国近代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尤其是与太平天国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土地问题、粮食问题等的看法;剖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如洪秀全、严复、龚自珍、魏源、左宗棠、梁启超等的思想、政见、地位、作用等;讨论了一些史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如中国农民学、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与平等思想、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等。
-
辫服风云:剪发易服与清季社会变革
樊学庆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晚清尤其是清末十年间,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通过剪剃发辫、改易西式服饰推动国家变革、谋求独立富强的剪发易服社会潮流。伴随着这股席卷官民、朝野的滚滚浪潮不断涌动,清朝统治迅速冰消,礼乐文化日益解体,中国社会呈现出整体上的急剧转型,20世纪中国也就此奠下最初的基石。历经百年,今天的人们对这段历史已生疏淡忘,《辫服风云:剪发易服与清季社会变革》即尝试对这场百年前曾漫卷中国大地的社会潮流做一钩沉、清理,以再现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巨变。
-
-
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
董玥 试读
2025-06-30上架《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的三个部分考察了民国北京城的空间变迁,物质生活,和对民国北京的社会科学、历史学、文学的再现。第一部分研究了城市的空间变化:前三章着眼于民国北京的空间和管理转型,在不同力量争夺城市空间控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权力关系模式,以及国家资助的建设新的、公共的、象征的仪式空间的方案和项目。第二部分讨论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第四、第五章研究了民国北京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模式,由此引向第六章关于天桥这个“回收中心”的个案研究。第三部分关注了对城市的文化表述:第七章详细地分析了社会学对民国北京的研究;第八章和第九章考察了老一代学者和新知识分子对民国北京的不同表述。
-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李开元 试读
2025-06-30上架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书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富了那段历史,使楚汉相争这出大戏更为惊心动魄。
-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李开元 试读
2025-06-30上架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
-
陈垣来往书信集(增订本)
陈智超编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陈垣来往书信集》曾于1990年出版,深受研究援庵先生以及关注相关史料的人士的重视。当时收入援庵先生致他人书信375封,他人来信892封。此次增订版,新增援庵先生书信467封,他人来信180封,另有援庵先生批复家书125封,总计收入来往书信2164封。如此规模的书信集,在同类图书中是少见的,为研究援庵先生及其友人和相关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同时,编者对原书中的一些地方进行了补订。
-
谈古论艺
王世襄著 试读
2025-06-30上架与《忆往说趣》相比,这本书中的文章绝对“学术”,可以说是集考证、审美、分析、评价于一炉,但是,于此道有兴趣的人或者想了解其中奥妙的人读来,却很有吸引力。作为明式家具研究的权威,“家具”自然是第一章。开篇《明式家具的“品”与“病”》,文字与实物结合,堪称是家具审美的教科书,既即经典,又通俗;《谈几种明式家具的形成》是王世襄先生多年考证的心得,却向世人普及了有关的知识。如今喜欢到古玩市场淘换点东西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不见得都是行家里手,但是喜欢。那王先生的《望气与直觉》就不能不读,那里有他几十年玩儿古董、工艺品的经验结晶,当然,要玩儿到他的水平,绝非易事,除多看、勤记之外,还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方可玩出味道。至于专门从事工艺美术学术研究的人,更是案头必备之书。
-
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
张国刚 试读
2025-06-30上架作者依据大量史料, 分析了唐代藩镇的不同类型及形成过程, 藩镇的动乱原因及不同情形,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着重辨明了割据型藩镇仅是唐代藩镇的一种类型, 从而澄清了以往将藩镇与割据混为一谈的误解。
-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王小甫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公元七、八世纪唐、吐蕃、大食(阿拉伯)三大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运用汉、藏、阿拉伯文中的原始材料以及当地出土文书,按年代顺序论述唐代西域史上的重要条件,诸如吐蕃向西域扩展势力及其与唐朝的争战、西突厥的兴衰、大食的东方扩张等等。书后附有本书涉及时代有关地域的大事年表、帝王年表、将相年表,极富参考价值。曾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苏秉琦 试读
2025-06-30上架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苏秉琦先生将之形象地概括为“满天星斗”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就中国文明的起源引发了许多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赵汀阳为广大读者精心挑选和编排了能代表苏秉琦先生学术思想和风格的文章:关注考古物证所能开发的思想,在实证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几近哲学的分析和推想。
-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解读早期中国)
许宏 试读
2025-06-30上架考古发现的遗迹,尤其是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遗物来说,不是那么直观和易于观察,但它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说这一千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本书许宏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对早期中国的解读,同时也是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体现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观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时期的时代变迁,如果理解“大都无城”现象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跟随考古学家,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
金冲及 试读
2025-06-30上架《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是金冲及文丛中的一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作方法的价值并不因时间的流逝和条件的改变而失去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地挖掘它、继承它、使用它、发展它,以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学习的同时也是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传统的较好方式,让它们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对我们国家的干部来说这是国情教育的优质读本。
-
-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文史新论)
姚念慈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书是作者研治康熙朝政治史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三藩平叛、兴废太子、道学观念、满汉关系、出兵准部等问题入手,重新评判所谓的“千古一帝”玄烨。玄烨在位六十二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为长久的一朝,这成为他及其后嗣得以宣扬其圣明和“康熙盛世”的资本,也是一种“既成事实”。然而,玄烨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如何维持祖宗家业不堕。他政治活动的全部内涵,就是要保持满洲贵族在政治上的绝对支配地位,亦即政权的合法性。由玄烨首倡,胤稹、弘历所弘扬的所谓大清得天下最正,正是其具体表现。
-
重新讲述蒙元史
张志强主编 试读
2025-06-30上架本着这一主旨,《亚洲现代思想》邀请治蒙元史、北方民族史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思想史、历史地理等)的专家学者一起,跨学科、多角度地来碰触和探讨蒙元史的各种新旧问题,一方面期待从蒙元史的新认识中,深入理解中国的形成及其动力机制,重新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国,重新认识中国内部的亚洲世界和亚洲世界内部的中国;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学者对全球史、新清史、日本东洋学、“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想象的共同体”等等各种新旧范式、思潮与论述进行深度回应,力图在多元与动态的知识图景中洞察中国史的整体脉络的同时,尝试构建立足中国的亚洲论述和世界论述。
-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姜鸣 试读
2025-06-30上架《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
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辛德勇 试读
2025-06-30上架《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痍疑。从史源学研舞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
-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
姜鸣 试读
2025-06-30上架《秋风宝剑孤臣泪》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著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本书是作者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很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
-
海昏侯刘贺(文史悦读)
辛德勇 试读
2025-06-30上架《海昏侯刘贺》是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解说;通过分析刘贺的经历与行事,揭示其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认为刘贺的戏剧化人生,既是时代造就,也是性格使然。
-
万变: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李零 试读
2025-06-30上架收入北京大学李零先生2008—2014年发表的考古与艺术史领域的文章22篇,涉及古代器物、建筑砖瓦、雕刻绘画、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等主题。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李零教授独特的关注点和研究取向,一是做有别于传统学术视野的中国研究,比如说鼎、冰鉴、古代妇女用品、角帽等;一是做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研究,比如银豆、船葬、说马、国际动物等,皆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或探究其渊源流变,或寻绎外来文化与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在考古与艺术史之间自如游走。
-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刘统 试读
2025-06-30上架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毛泽东晚年对埃德加·斯诺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本书权威、客观地解读了这段隐晦的历史,生动讲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在荒凉的松潘草地分道扬镳,党中央和红军一部走出草地,开赴抗日前线;张国焘则另立中央,他率领的部队接连遭遇了南下失利、三过草地、西路军失败等重大挫折,党和中国革命的事业也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毛泽东对当年与张国焘的斗争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冲突主要集中于红军的战略抉择:张国焘下令南下,毛泽东力主“北上”。后来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北上”才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的决断。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
茅海建 试读
2025-06-30上架《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
-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作品系列)
黄仁宇 试读
2025-06-30上架《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首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黄仁宇作品系列)
黄仁宇 试读
2025-06-30上架黄仁宇还是青少年时,梦想成为拿破仑。数年后他发现自己在蒋介石的军队中担任下级军官。他的士兵每月薪饷十二元,但如果携带一挺轻机关枪投奔附近山头的土匪,每人却能领到七千元。情势如此,黄仁宇无法成为军事英雄也不足为奇了。 他之后去过印度及缅甸。在《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中,西方世界的读者将有一手机会了解,史迪威将军的美国幕僚群及中国野战部队之间如何进行恶意竞争,而且是站在后者的角度观察。我们的作者就在现场。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作品系列)
黄仁宇 试读
2025-06-30上架《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介绍了读中国历史,最贵通识。黄仁宇以专栏漫笔的形式,解读从先秦到元末的关键人物和时代转折,很多看来不合情理的事物,在长时期的眼光之下,拼合前因后果,都有其不得已之处,耐人寻味。中国是个大陆性格浓厚的国家,与西方和现代社会差别甚远,如何脱胎换骨,也是作者切问近思的关键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