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红色之路:成都革命遗址中的先烈人物与故事
《天府文化》杂志社 试读
2025-06-14上架本书采用文集形式,以成都市党史办编辑的成都革命遗址通览为基础,由《天府文化》杂志的记者重访这些红色遗址、穿插介绍遗址相关的革命先烈人物及故事,突出现场感、历史感和庄严感,更对当下学习党史的普通党员和干部群众起到一种成都党史学习的指导性和服务性。全书精选近50个革命遗址,由摄影记者多角度、全方位重新拍摄,图文配合,既有参考性服务性,又有普及性和宣传性。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彭林 试读
2025-06-13上架全书二十三章,体系严整:前八章为礼学总论,系统阐释礼的起源、核心要素、分类体系及礼书发展脉络;后续各章则聚焦冠、婚、射、燕、聘、丧、祭等具体礼制,构建起完整的礼仪知识图谱。 本书超越普通导论之作,其独到之处在于“三位一体”的阐释范式:1.细节还原。如复原射礼中耦射、三番射、乐射、旅酬等仪节,精准呈现《仪礼》原始场景;2.源流考证。纵向梳理各礼制从周代到秦汉的演变轨迹;3.义理阐发。 通过《左传》《论语》等典籍,提炼出“射以观德”“君子之争唯射”等核心观念,揭示礼制背后的修身哲学与政治智慧。这种“仪节——历史——思想”的三维解读,彻底打破了传统研究中“礼经”与“礼记”割裂、形式与内涵脱节的困境,使读者既能知晓礼仪如何操作,更能理解礼制为何存在,真正实现对古代礼仪的深度解码。
-
西域与南海:考古、艺术与文化交流
姚崇新 试读
2025-06-13上架西域与南海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传统出口,也是域外世界向中国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熙来攘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经由西域、南海,开启了我们瞻仰文明印迹的通衢大道。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专论,从考古、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以考古材料、图像材料和文献资料为依托,对古代西域和南海地区曾流行的佛教、三夷教、印度教等进行了若干专题研究,也包括对新发现考古材料和其他地区石窟寺造像遗存的探讨。第二部分书评,则是对近年所出重要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著作的评介,体现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西域历史考古研究以及敦煌吐鲁番研究等领域最新成果的宏观把握与及时跟进,同时也伴以学理与方法的思考。
-
两宋烽烟录:第四卷 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中华书局出品】
顾宏义 试读
2025-06-13上架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
成长 试读
2025-06-13上架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新人”与“旧人”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之中仍然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
-
金沙考古:太阳神鸟重现
黄剑华 试读
2025-06-13上架成都金沙遗址并不单纯是一种物质形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张扬。金沙考古无论是对提示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还是对了解成都“母本之城”的崛起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细述了金沙考古发现的多个方面,揭开了长期笼罩在古蜀文明上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大众走进金沙,走进古蜀文明。
-
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
倪豪士 试读
2025-06-13上架本书为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倪豪士的《史记》研究论集,收录了倪豪士教授《史记》学术史研究、《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史记》编纂及《史记》翻译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二十余篇。
-
碑铭里的乡村社会:明清以降清水江流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李斌 试读
2025-06-13上架书稿以清水江流域碑刻为核心史料,从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分析碑刻里的移民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民族聚居形态的内在机理;对碑刻里展现的秩序世界进行考察,通过“款组织”、争江案、江步制度、“栽岩议事”、“府示立碑”以及乡村公共秩序等事项,分析了官民在清水江地区建立社会秩序的路径和展衍过程;此外,勾勒了碑刻里的“女有外行”,展现了少数民族妇女们较高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她们分享社会话语的权利。
-
本土与域外的变奏: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1928—1948)
张峰 试读
2025-06-13上架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本土”与“域外”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
两宋烽烟录:第三卷,十二世纪宋夏和战实录
顾宏义 试读
2025-06-13上架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三卷,聚焦十二世纪宋金战争史,以女真崛起、金国建立为起点,展现宋金和战历史的复杂进程。力图突破传统史观,融合社会治乱、人事更迭、经济升降及地缘外交等因素,呈现出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功过、命运,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二世纪宋金间的和战博弈。
-
两宋烽烟录:第一卷 十世纪后期宋辽和战实录【中华书局出品】
顾宏义 试读
2025-06-13上架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一卷,作者依据翔实的资料,对北宋王朝建立前后,与北方契丹辽王朝间的征战与共处,作了全面梳理。凭借深厚的文献功底,对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高梁河之战、澶渊之盟等,予以清晰阐释,不仅穿插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而且融入个性化分析,讲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世纪后期宋辽之间的和战博弈。
-
【知常】怎样学习古文【中华书局出品】
周振甫 试读
2025-06-13上架《怎样学习古文》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古文研习指南,是一把开启古文学习的金钥匙。全书以找问题、比较、辨流别三大方法论为主线,系统剖析了从春秋三传、《史记》、《汉书》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历代经典名篇的创作特色与艺术得失。作者创造性运用刘勰《文心雕龙》“六观”理论,将艰深的古文鉴赏之道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路径,带领您由表及里地掌握古文阅读的核心要义。全新版本,编校精良,配有二十余幅精插图,图文并茂,装帧雅致。
-
两宋烽烟录:第二卷 十一世纪宋夏和战实录【中华书局出品】
顾宏义 试读
2025-06-13上架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二卷,以宋夏百年和战为中心,系统梳理西夏从边陲小邦发展为与宋、辽鼎立强国的历程。从军事、外交、经济等多个角度,对西夏“以小搏大”的立国策略,以及宋、辽、西夏间的势力消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一世纪宋与西夏之间的和战博弈。
-
历史罪案档案:中国古代重大案件记录
陈霄 试读
2025-06-12上架《历史罪案档案:中国古代重大案件记录》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重大案件的珍贵文献。书中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著名罪案,包括案件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通过阅读这些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感受古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罪恶的惩处,同时也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
-
在美国教历史:从书桌到讲台
姚平 试读
2025-06-12上架本书收录了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三十一位华人学者的回忆文章,讲述了他们由海外求学而走上历史教学、科研的历程。 展示了与留学生视角不同的、关于美国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新知识;同时,这些具有多重学术背景的跨文化知识人,对全球化时代历史教学和学生培养等问题也做出了观察与反思。
-
古代大案风云录:中国历史罪案故事
陈霄 试读
2025-06-12上架《古代大案风云录:中国历史罪案故事》为你呈现中国历史上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罪案风云。这里有惊心动魄的谋杀案、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令人唏嘘的冤案错案。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悬念和张力,让你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罪案现场。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也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古代罪案传奇:中国历史大案故事集
杨七八 试读
2025-06-12上架《古代罪案传奇:中国历史大案故事集》汇集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大案故事。这里有聪明睿智的神探,有狡猾残忍的罪犯,有错综复杂的案情。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众生相和司法制度的特点。阅读本书,你将沉浸在古代罪案的精彩世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与神秘。
-
-
历史罪案解码:中国古代大案剖析
陈霄 试读
2025-06-11上架本书如同一位历史罪案的解码者,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重大案件。从案件的起因、经过到结局,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动机到作案手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到司法制度,全方位地解读古代罪案。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在面对罪恶时的挣扎与抗争。
-
古案寻踪:中国历史大案揭秘
陈霄 试读
2025-06-11上架踏上古案寻踪之旅,揭开中国历史上那些神秘大案的面纱。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带你走进古代罪案的现场,追寻线索,破解谜团。从著名的历史事件到鲜为人知的小案,从皇室贵族的纷争到平民百姓的纠葛,让你领略古代罪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
-
-
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
霜月落 试读
2025-06-10上架“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近2000年后,一位少小便阅读三国历史、青春期与三国游戏难舍难分的“三国老男孩”,踏上了丞相曾经的北伐路:汉中—祁山—街亭—陈仓—五丈原。在诸葛亮曾经行进、驻军、斩马谡、擒王双、对峙司马懿的地方驻足,在每一处探寻彼时发生在此地的故事,既讲述流行的史书记载,也提出自己的见地甚至异议。 阅览千年未变的山川形制,刀光剑影纷至沓来,鼓角争鸣不绝于耳。祁山道的蜿蜒、街亭的静默、汉水与渭水的汩汩流淌,以及五丈原的瑟瑟秋风,见证着英雄终章的意气风发与壮志未酬。 立身于地理与历史的经纬交织,丞相北伐的激怀壮志、黯然落幕,在目光与胸襟中鲜活起来,成为一个三国老男孩与历史的私密对话。30年的情怀,10天的旅程,这是一场文化之旅、一部历史游记,更是一份后世献礼。
-
-
大明风云录:帝国的辉煌与沧桑
听风之禅 试读
2025-06-10上架本书带你走进波澜壮阔的明代历史。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雄图霸业,到朱棣的靖难之役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从仁宣之治的盛世辉煌,到土木之变的危机四伏。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现大明帝国的兴衰起伏,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独特魅力。
-
-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
张呈忠 试读
2025-06-10上架一个王安石,千年金融史——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而青苗法是王安石最重要的理财新法之一。 青苗法推行了近半个世纪,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坛严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旧党争,直至北宋亡国。无数人的命运因为青苗法而发生变化。 苏轼因反对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废除青苗而战斗,蔡京通过恢复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关于青苗法的争议中灭亡,南宋开国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仓法结果依旧深陷困境…… 本书讨论了宋朝历史上青苗法行、罢、复行、再罢的曲折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历史命运,借青苗之眼,管窥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并从青苗法的实际运作方式入手,参照古今中外农业金融的实践经验,回应了王安石到底是“金融宰相”还是“聚敛权臣”的历史公案。
-
-
-
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
汤元宋 试读
2025-06-10上架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旧说”,以及稍晚的“仁说”“心说”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而其中所论时事出处,也体现了理学家共同体的政治考量与追求。数百年来,这批书信一直吸引着中国、朝鲜、日本历代学者倾力其中。
-
民族精神回溯与自我认识的史书:普鲁茨科夫主编的俄国文学史研究
汪介之 试读
2025-06-10上架本书围绕四卷本“科学院版”《俄国文学史》的翻译工程如何全面呈现苏联时期一流学者所描述的从10世纪至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梳理展示了这一千年间俄国文学的历史演变、艺术成就、思想价值、文化蕴涵和美学特色;在和国内外同类著作的比照中,揭示这套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主导思想和编撰原则,发现其结构方式、方法论特点和话语特征,探明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学界和广大读者进一步全面认识俄国文学的成就、面貌和特色,为更新文学史观念、优化文学史研究方法和推动文学史编写水平的提升,为建构科学的、完善的文学史学、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
-
明代历史谜团:探索与揭秘的旅程
听风之禅 试读
2025-06-10上架带领读者探索明代历史中的谜团。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到红丸案的真相,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到明代灭亡的原因。开启一场充满挑战的揭秘之旅。
-
大唐幻梦:穿越时空的浪漫诗篇
殷鉴之 试读
2025-06-10上架《大唐幻梦:穿越时空的浪漫诗篇》带您踏入盛世大唐的奇幻之旅。书中以细腻笔触描绘繁华长安,从金碧辉煌的宫殿到热闹非凡的市井。跟随主角穿梭于历史长河,邂逅传奇人物,见证风云变幻。它不仅是一部穿越故事集,更是对大唐文化、情感与梦想的深情回溯,字里行间满溢着穿越时空的浪漫与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无限遐思。
-
铁血抗日路:不屈的抗争
孙大剩 试读
2025-06-09上架抗日战争是一场铁血铸就的征程。本书描绘了从普通百姓到抗日战士,在这条艰难的抗日路上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他们面对日军的残酷侵略,毫不退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抗争精神。
-
沙与海:丝路古道的千年与新生
黄元琪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两位作者沿着前人的足迹,从大漠到海洋,横穿亚欧,探访沿途的重要城镇——敦煌、阿拉木图、多哈、阿姆斯特丹、亚历山大港、马六甲、泉州等,思索丝路文明和我们的关系。
-
中国书简:1859-1861
吕多维克·德·加尼耶·戴加莱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是作者在战争期间与家人们的书信集。在家书中,吕多维克讲述了自己的行程,包括从布雷斯特到中国北方海滨的漫长航程、与上海徐家汇耶稣会机构的来往、法军在交趾支那的活动等等,与亲友们分享了经历见闻,表达他对家人、故土的思念。同时,吕多维克记述了联军偷袭塘沽、进入北京、劫掠圆明园等历史事件,记录了一个年轻人在完全陌生之地的数年间对战争暴力的亲身体验,也为我们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圆明园劫难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
-
枯荣两甲子:重庆近120年城市空间变迁纪事
郭欢欢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以重庆市为例,参考相关地图、笔记日记、报纸新闻、回忆录、公文等资料,研究了重庆1891年到2011年120年间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动态变迁。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甲子”。第一个甲子:重庆在屈辱中开埠,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府西迁、重庆大轰炸、国府还都等重大事件;第二个甲子:重庆经历了解放、城市接管、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事件。比较两个甲子发现,重庆城市变迁就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第一个“甲子”,有过高潮,最终走向民生凋敝;第二个“甲子”,有过低谷,正在走向民族复兴。同时,两个甲子中的重大事件又不是孤立的。
-
-
新反智时代
苏珊·雅各比 试读
2025-06-09上架《新反智时代》可以视为对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文化研究经典、普利策奖获奖之作《美国的反智主义》的续写。 在对过去半个世纪的文化史的热烈讨论中,本书聚焦的是各种社会力量的融合,这种融合引发了一场反理性主义的完美风暴。其中包括:风生水起的宗教原教旨主义,它今时今日的政治权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未能培养出有见识的公民的公共教育;互联网对印刷文化的胜利;以及美国对资讯娱乐节目的有害发展。 作者苏珊·雅各比将历史分析与当代观察相结合,语言诙谐生动,观点振聋发聩,无异于对当代美国的当头棒喝。她既不偏袒右翼,也不偏袒左翼,而是她向美国人发出警告:在今天这样关键的政治时刻,若任由反智与反理性发展,只会使美国人越来越愚蠢,未来的美国只会变成精神荒原。《新反智时代》也为当下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
-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
王学典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
君臣之际:中国古代的政权与学术
祝总斌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聚焦于“皇权”“宰相”“吏胥”“取土”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政权与学术的一些特点,对中国古代的最高权力、国家治理、官吏来源等重要问题探微发覆。
-
历史的记忆:1865—1890年的印第安战争:争夺阿帕奇里亚
彼得·科曾斯 试读
2025-06-09上架“历史的记忆:1865—1890年的印第安战争”系列共有五卷,是一套关于印第安战争的历史巨著,以战争亲历者的视角讲述美国西部军事战争的历程。书中大量的原始资料都来自当时未出版的手稿和信件、报纸和杂志文章,以及官方和非官方的军事报告,对该地区的军事战争进行了十分翔实和完整的叙述。《争夺阿帕奇里亚》是本系列丛书的第一卷,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争夺阿帕奇里亚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华拉派战争、索尔特河洞穴之战等的始末,相关的知名领导人科奇斯、维多利奥和杰罗尼莫等的逸事,以及阿帕奇战士及其家人为摆脱威胁而不懈战斗的场景等。
-
先秦政治思想史
孟祥才 试读
2025-06-07上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创造发展的辉煌岁月。这一时期,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十三经中的大部分篇章、诸子论著和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史书;诞生了老子、管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他们代表的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影响深远的学派;在政治思想领域推出了忠、孝、节、义、仁、礼、智、信、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德主刑辅、赏罚并用、民贵君轻、法前平等、尚同尚贤、修齐治平、明德亲民、君子人格、无为而治、君圣臣贤等一系列概念、范畴,对当时和以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
-
美国历史十五讲(第3版)
何顺果 试读
2025-06-07上架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讲述了美国四百年的历史。书稿分十五讲,介绍和解读了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工业化、进步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等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用二三十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美国历史图景。作者尤其重视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分析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讲述其在新大陆上的发生、发展、逐步强大的过程,以及伴随其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全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简而不空,言之有据,提供了研究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
-
-
华夏日常生活史
李志生 试读
2025-06-06上架悠久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仅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还创造了琳琅的物质积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些物质创造的集中呈现,日用行藏的诸多物品之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也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华夏日常生活史》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动地呈现,全景式展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递图景。人生开门事——无论是柴米油盐姜醋茶,还是吃穿用度、生老病死,都在时光、地域、上下、男女的交错中,日复一日地悠悠过着。透过古人的日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理解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带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是如何塑造的。
-
-
-
-
-
考古遗珍:中国的十大考古发现
肖东发 试读
2025-06-06上架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
-
王氏族约辑注
王澈 试读
2025-06-06上架东厓公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制定颁布《王氏族约》。至今 400 多年来,《王氏族约》为乡村地方基层治理,促进民风纯朴、宗族敦化、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王氏族约》共十章计 12500 余字,囊括祠仪、馂仪、冠婚、丧祭、内治、嘉言、善行等10个方面内容。族约要点体现在敦亲睦族、俭勤持家、修身为善、居官清廉、孝亲敬长等五个主题,以古代圣贤格言、事例等作为训诫方式,持之以理、晓之以情来说明做人、治家、修身、居官和行事的道理,传递修身正心、保乡爱国等浩然正气,深入浅出,简易好懂。由于《王氏族约》的指导与引领,使英桥王氏成为明以后温州的名门望族,为推动永嘉成为明中后期浙南浙东文化中心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应。2016 年,中纪委网站头条推出《浙江温州龙湾英桥王氏:兴古堡守卫家国 立族约丕振门风》一文,将英桥《王氏族约》的作用和意义影响扩展至全国,成为乡村振兴的传统文化引导典范,很有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