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
潘麟 试读
2025-06-12上架这是一部读书随笔,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读书心得。 书中收录的文章,既有作者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感悟;也有作者根据原著的要义、有感而发的哲学思辩。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文学、哲学的视觉切入,精准地从理论的高度对原著进行分析、诠释,试图与读者们产生共鸣。
-
-
-
-
以心传心(生命哲学系列丛书)
潘麟 试读
2025-06-12上架潘麟所著的《以心传心》是作者的生命哲学系列丛书之一,是对此前出版的《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一书的补充与丰富,读者可将两书互相参阅,以全面理解皇冠瑜伽的核心要义。“以心传心”简称“心传”,将作者与历代大成就者终生的修行成果——他们的境界、能量、智慧等,以心心相印、生命相通的方式,逐步转化为读者自己所有,也就是牛顿所说的从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儒家强调“孔孟心法”,道家强调“师徒会心”,佛家强调“灵山传心”,故以儒佛道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皆十分重视“心传”。本书系统而透彻地阐明东方文化之核心一一心传之理和心传之法的著作。本书内容涵盖瑜伽基础知识、皇冠瑜伽要义及演讲汇编,为广大读者系统呈现了千古绝学皇冠瑜伽的修学精髓,为广大瑜伽修学者、国学爱好者及养生爱好者打开了一扇进入东方文化的便捷之门。
-
瑜伽经直解(生命哲学系列)
潘麟 试读
2025-06-12上架《<瑜伽经>直解》共分为三部分:三摩地篇;成就之道篇;难思议之力(神通)篇。《<瑜伽经>直解》在第壹部分“三摩地篇”中介绍译解《瑜伽经》的目的、成书年代、印度正统六派哲学、瑜伽之五义、经也五义,并着重阐释了通过经文怎样教授瑜伽。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详细论述圣哲教导具体的修行方法和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方法有圣哲之前瑜伽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也有圣哲在前人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第三部分“难思议之力(神通)篇”集中阐述神通的奥秘和获得,重点对八支瑜伽的最后三支“冥想”、“禅定”和“三摩地”。
-
-
向死而善:“死亡之思”的伦理学考察
雷爱民 试读
2025-06-11上架从生死学的视角来看,临界死亡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在这种改变中,伦理学上称为善的东西常常露出其动人的身影,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向死而善”,那么,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在伦理学上进行深入考察。 《向死而善:“死亡之思”的伦理学考察》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讨了“向死而善”在“死亡之思”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人类在精神层面更从容地认识死亡、应对死亡。
-
哲学门(总第四十五辑)
程乐松 试读
2025-06-10上架为推进哲学学科的建设,促进海内外哲学界的学术交流,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办面向全国以及整个华语世界的哲学学术出版物“哲学门”系列,每辑内容分别涉及哲学八个分支学科,并多有前沿研究成果刊出。 本辑论坛主题为“湛甘泉与明代儒学”,由张学智《论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刘增光 《湛甘泉<洪范>学的内在义理及其政治意蕴》等六篇主题论文组成,围绕主题“湛甘泉与明代儒学”展开论述;论文部分有李佳欣《假设而非事实:<论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第一部分的卢梭方法》甘从营《论对海德格尔存在-神-逻辑学的解释模式》、马彪《康德论意见》、黄进《事物本身的自我理解——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解释学的存在论奠基》等,亦收有多篇高质量书评与书讯,征引丰富,视野宽阔,延续了以往各辑的高学术水平,同时紧扣学界动向。
-
不安的智慧
阿伦·瓦兹 试读
2025-06-10上架美国禅学大师阿伦·瓦兹,以西方思维重述东方古老智慧,历久弥新的经典巨作!解读现代人焦虑的根本原因! 焦虑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人们随波逐流,追求各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忘记了自己的本心。 《不安的智慧》是美国禅学大师阿伦·瓦兹写给焦虑的人们的一份心灵指南。在本书中,瓦兹从禅宗的智慧出发,阐明了焦虑和不安的本质,直指人心的内核。 瓦兹告诉我们,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分裂的心智,而要摆脱焦虑,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只有活在当下,才能充分地体验生活。 本书既是焦虑的人们的心灵自助书,又是一本洞悉社交恐惧、精神内耗、“丧”文化等时代弊病的诊断书。
-
-
时代的精神状况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试读
2025-06-10上架了解这个时代,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哲学史上震撼人心的存在主义哲学经典,著名翻译家梁锡江教授德文直译。哲学史上震撼人心的经典名著,出版80年来不断再版,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十多种语言! 这是一本技术时代人的生存状况的诊断书,雅斯贝尔斯详尽剖析了现代化带来的弊端,追问人类的本质!此版本以1931年初版为底本,著名翻译家梁锡江教授德文直译!力求准确、清晰地传达雅斯贝尔斯的原意。《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重要作品,出版80年来不断再版,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30年9月纳粹党在大选中的巨大成功。面对30年代的社会危机、虚无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的热潮,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家庭、工作、国家、教育、艺术、科学等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他表面上是在批判时代的精神状况,实际上却是在追问人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主义给出的答案是,人之为人,就在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
-
-
享乐与虚无(独家首发)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试读
2025-06-10上架在本书中,齐泽克详细考察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如何从灾难、对抗、混乱中获得享乐而丧失革命性的欲望。他从互联网公地的私有化,写到特朗普的虚伪与淫荡,从《索拉里斯星》的本我机器写到《小丑》的积极虚无主义;他通过现象级爆剧《使女的故事》和《鱿鱼游戏》,深刻洞悉对厌女和资本主义的批判的背后,其实是更隐晦的对虐女和资本获利的享乐。当权威陷入自我解构的泥潭,政治运动彻底沦为一种狂欢,人们通过将自己变为大他者的享乐工具而持续自我异化,为了彻底的性自由而将“永久的伴侣关系”诋毁为暴政,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末日与毁灭时,齐泽克认为“我们必须苟活下去,直至一命归西”,而存活的姿态则是:抱着一种激烈而冷漠的求生精神,这就是无数普通人所采取的立场。
-
诠释的极限
翁贝托·埃科 试读
2025-06-09上架对于符号学、诠释学、传播理论以及媒体研究来说,诠释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课题:它的极限在哪里?约束与标准是什么?读者又能够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诠释的极限》收录的十五篇文章专门研究了这些问题:有关于诠释学传统的梳理,有对但丁、莱奥帕尔迪、乔伊斯作品不受控的诠释的探究,也有关于亚里士多德、博尔赫斯、皮兰德娄的绝妙诠释,还有作者关于他本人作品的自白。在这部符号学里程碑著作中,翁贝托·埃科试着将感官不可控制的漂移属性搁置一边,即使一个文本的诠释可以是无穷的,但不代表所有诠释都是“好”的,而如果什么是“好”的诠释让人难以抉择,那么不妨换种方式,去找出那些不可接受的诠释。
-
西方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的起源和形态
赵敦华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分为5章,内容包括:近代政治哲学的中世纪背景、近代早期政治哲学的基础、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洛克的政治哲学。
-
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承
王一川 试读
2025-06-09上架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贯穿了艺术创作的始终,对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本书立足于我国当代各艺术门类领域中的作品、现象,通过研究中华美学精神的含义、现代性转化、与西方诸美学思想的比较等方面获得理论依据,聚焦大量当代具体艺术案例、热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力求重点突出中华美学精神对当代文艺事业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同时兼顾理论性与传播性。本书涉及当代文学、美术、电影、设计、音乐等艺术门类,每章由对各艺术门类素有研究的学者撰写,除主编王一川教授外,合著者有彭锋教授,陈旭光教授,李道新教授,李洋教授,向勇教授,金永兵教授,唐金楠副教授和刘晨讲师等。
-
成人之道:儒家角色伦理学论“人”
安乐哲 试读
2025-06-09上架本书作者分析了儒家传统中“关系性构成的、叙事性的、焦点-场域的人之理念”,并以之贯通“仁”“孝”“礼”“和”等儒家经典观念,让儒家以其自身语言讲述其自成一格的道德生活愿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比较哲学洞见,针对“个人自主”“民主”等当代社会政治议题,作者提出了儒家方案来对抗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现代世界的基础个人主义理论及其衍生思想。
-
四书学的思想世界:宋学的经典转型与思想重建
朱汉民 试读
2025-06-07上架本书以宋学的经典转型为视角,探讨唐宋社会变革引发的中国思想史发展,重点关注宋儒对中国思想传统的重建和整合。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追溯“四书”的早期学术形态,即作为儒家诸子、六经传记的思想特点;中篇通过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考察宋儒如何将“四书”原有的核心思想做出新的思想诠释,重建了两宋以后的中国思想传统;下篇研究宋代儒家士大夫如何推动宋学化四书学的思想整合,使其成为士大夫、帝王、民众的思想共识。
-
-
-
哲学门(总第四十二辑)
仰海峰 试读
2025-06-06上架本书以“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为论坛专题,刊载陈斯一、樊黎、盛传捷、苏峻、吴鸿兆等学者的论文《“生育”还是“观看”——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爱欲与不朽》《<斐德若>前两篇演说词中的理性与欲望》《正义与数——重思<理想国>中克法洛斯父子的正义观》《理解柏拉图“日喻”的“三重障碍”》《盘诘、真理与真诚——重审弗拉斯托的苏格拉底“标准盘诘”解释》等。
-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
帕夫洛斯·康托斯 试读
2025-06-06上架本书是作者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
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思想特质
李健 试读
2025-06-06上架《行不言之教 : 老子的思想特质》在研究对象上,均围绕《老子》文本展开,以楚简本、通行本为主要依据;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在思想流变中研究和诠释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具有流变性,是因为《老子》文本的形成本身处于流变之中,楚简本和通行本有较大的思想差异,尤其是楚简本关于“有”“无”的关系与通行本有根本性不同。 《行不言之教 : 老子的思想特质》把老子的思想概括为八大特质,上编介绍通行本《老子》的思想特质:“行胜于言”“人法自然”“道人合一”“圣人之道”;下编介绍楚简本《老子》的思想特质:“情意之道”“内圣外王”“体有用无”“道恒自然”。 本书适用于《道德经》研究者,对《道德经》业余爱好者而言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第四卷)唯美主义
蒋承勇 试读
2025-06-05上架本书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层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的发生语境,梳理其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理念细化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自律”“艺术拯救人生”等层次并展开深度阐释,指出唯美主义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既有相互对应的一面,又有互相错位的一面。
-
对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
谢林 试读
2025-06-05上架本书收录的三个文本《对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基于哲学体系的进一步阐述》《动力学进程演绎》均出自谢林主编的《思辨物理学杂志》。这三个文本共同构成了谢林著名的“同一哲学”的基本框架和结构,也构成了同时代人和后世理解谢林的基本材料。
-
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劳斯四论
陈建洪 试读
2025-06-05上架耶路撒冷和雅典作为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代名词,被认为是西方精神的两大源头。了解两希文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作为20世纪独树一帜的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对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有着深刻的思考。本书以这个主题作为焦点,重点考察施特劳斯对近代政治哲学家尤其是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研究,并专门讨论了施特劳斯与施米特之间的思想对话,从而从政治哲学角度辨析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以及古今之别的意义。
-
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
程苏东 试读
2025-06-05上架本书将在辑佚汉代《洪范》五行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汉代《洪范》五行学的发展脉络,探讨汉儒如何通过一系列阐释手段,实现数术这一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
-
自我隧道:心灵科学与自我神话
托马斯·梅辛格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作者利用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哲学的理论,结合大量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为读者展示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意识革命”,即“自我的祛魅”;并用散文化的语言讲解科学和哲学,带领读者进入神秘的人类意识领域。
-
-
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
谢林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作者展示了如何建立一种科学的神话哲学的过程,亦即通过批判地考察由古至今的各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神话观(比如把神话理解为纯粹的诗意发明、科学真理和宗教真理的扭曲或掩饰等等),表明神话本身已经是一种哲学思维,但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民族的自觉的发明,而是人类原初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运动在不同民族的意识中的反映。
-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十四辑)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分为“专人专书”“校勘辨正”“儒学新论”“儒藏讲谈·青年学者论坛”四个部分,收录《沈钦韩遗文辑存》《从三科九旨论大一统义》《正俗之间——谈谈俗字及与古籍整理之关系》等文章。
-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吴天岳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
谢林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绝对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
-
日本哲学资料选编(全2册)
魏常海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分为上下册,共四编。上册包括第一编古代和第二编德川时代,选录了日本这个时期的重要文献和重要哲学家、思想家的论著;下册包括第三编明治时代和第四编大正时代与昭和时代前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编选、翻译了这段时期日本有代表性哲学思想家的重要著作。
-
哲学门(总第四十三辑)
仰海峰 试读
2025-06-04上架本书收录了《玄哲与科学双元理路的阴阳气论》《一体与变化——阮籍的气论自然观及其哲学建构》《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统一性》《触摸神圣与自证成神——阿甘本与梅亚苏的弥赛亚之路》《袁了凡的立命之学及其现代意义》《论张载气学思想中的“性”》等文章。
-
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
胡军 试读
2025-06-03上架本书梳理了前辈学者对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三种处理路径:西化派、复古派和调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独到和偏颇之处,尝试回到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张力源点,接续前辈学人的自觉探索和批判,重新审视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道路。全书对于现代化背后的“知识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知识创新”为中心,基于“知识体系”自觉来回应“知识主义社会”到来的理论方案,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相关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资源。
-
资本权力批判:资本之为权力的哲学研究
董键铭 试读
2025-06-03上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已经具有了权力属性,自由主义片面性的权力观掩盖了这一事实。 通过超越近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地平,马克思切中了现代社会中所真实存在的资本权力问题。资本权力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而同步增长,其运行机制具有生命政治性。 本书试图在揭示资本权力的基本性质、历史性生成过程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超越资本权力的可能性道路,从而为批判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开显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
-
在通向正确生活的途中:阿多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修订本)
罗松涛 试读
2025-06-03上架张志伟距离20世纪人类文明的那场浩劫至今不足百年,阿多诺说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言犹在耳,但是重温这句话,我们似乎不再有劫后余生的切肤之痛。 最近这几十年或许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虽然近年来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似乎鲜有人会认为我们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真的如此吗?若干年后,阿多诺把“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修改为:对于幸存者来说,“奥斯维辛之后是否能够被允许继续生活”? 或者说,奥斯维辛之后,如何能够正确生活?我们不要以为只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需要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浩劫面前,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所以它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提问。
-
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罪的规训
刘春园 试读
2025-06-03上架本书介绍“希伯来一基督教文明”分支下的文学作品与罪罚思想。与古希罗文明相对应,它是一种强调群体本位、抑制原欲并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本位思想。这种抑欲型文化模式逐渐发展为西方文明母题的第二条源流。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纪、理性主义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文明的发展轨迹,均与“基督教文明”一脉相承,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原罪情结与宗教人本意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法学思想,均传递着以人智(理性)战胜人欲、强调规则与秩序、肯定个体价值、保障群体利益的复合型理念。
-
哲学门(总第四十四辑)
程乐松 试读
2025-06-03上架本书以孟德斯鸠研究为论坛主题,收有《孟德斯鸠论欧洲统一君主国》《孟德斯鸠理论中的“封建法”问题》《孟德斯鸠与古今自由之争》《施特劳斯学派的孟德斯鸠研究》等论文,以及书评与书讯若干篇。
-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卡尔·贝克尔 试读
2025-06-03上架本书是作者于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书中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这些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他们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刘须宽 试读
2025-05-30上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为破解生态帝国主义,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解确立哲学地基、方法论路径与行动指南。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呈现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开创与奠基、推进与丰富、深化与发展、转型与变革,聚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产生、发展与不断中国化,以大视野、大格局来展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形态、整体价值与实践伟力,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然观、生产观、生活观、治理观与全球观。
-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
罗莹 试读
2025-05-30上架本书旨在追溯“儒学西传”的源头,从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主要围绕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三大修会的儒学译述,力求厘清其译述之间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对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将来华传教士群体细化为“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文化调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天”“上帝”“太极”“鬼神”等极具争议性的儒学概念在来华传教士群体中的不同理解予以梳理,探究其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对儒学概念原本的“名”与“实”进行分离、人为予以重新建构并分配给其新的语境意义,来实现自身观点的立论和论证。
-
福泽谕吉思想研究:以东亚现代化为中心
贺雷 试读
2025-05-30上架本书尝试从东亚现代化的视角考察日本近代重要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思想,通过梳理其思想形成的脉络及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福泽谕吉的思想以及日本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
-
我们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课
刘玮 试读
2025-05-29上架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他们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来帮助读者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在“加餐”部分,还有对存在主义艺术、神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问题的阐发。
-
经世为学论:构建现代士人的知识体系
蒋凡 试读
2025-05-28上架本书是一部伦理学(道德哲学)论述著作。作者以《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纲目,参以当今时代较为前沿的视野、思想、知识以及作者的一些生存感悟,将八个条目延展为十个条目,即穷理格物、尽性致知、修辞立诚、慎思用意、明辨正心、笃行修身、鉴史齐家、经略治国、别异复礼、合同兴乐,每一条目的内容都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去格不同的物,力求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仔细解构剖析,并为人们提供这每一条目的格物方法,提出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经世为学的探索路径。
-
-
千年感动:中华传世家训百篇精注精译
胡学亮 试读
2025-05-28上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教育,自《尚书》至现代,中国历代家训层出不穷,汗牛充栋,许多作品堪称经典,为后人传诵;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备受推崇,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也有不少家训故作正经,在高抬儒家经义之时,虚浮不着实际,连篇大话空话,于今人无所裨益。 本书所选家训,均为历代传诵的经典之作,而编选角度,特别侧重两点:其一,均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其二,均是对人生的实际感悟,贴切实用。编者对所编内容精注精译,便于理解和阅读,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家训家风普及读物。
-
-
书写哲学的生成(第1卷)
唐代兴 试读
2025-05-28上架创造人类精神的哲学、科学和文字,以自身方式展开“存在之问”的主体性前提是建构本己的书写哲学。考量其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生成建构的共性因素和敞开“存在之问“的主体视域及心灵镜像方式;揭发人类精神创造屹立于过去走向未来的当世交汇点上敞开存在之问,既赋予创造主体以时代精神的营养,也激发创造主体接受未来召唤而做返本开新的功夫。 以此抉发其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生成建构必是层累性的人生进程和书写进程,它即以生存意向为基石,更以心灵意向为动力。前者是其书写经历与阅历、生活变迁与自由阅读的人生化生成和敞开;后者是其对天赋生命的意志因子、智慧因子、体质结构、气禀朝向的反身性体验和领悟,其原发动力是人的物种生命天性和人本存在天性。前者由物种本能、种族原型和个体性力构成原发性的生命意志机制,后者乃生存无意识的层累性积淀和成长无意识的创生性建构,其转换生成的必然方向是生命意志向生存意志的生成和生物无意识对文化无意识的激励,此二者有机整合生成性建构起创造主体的书写哲学意向及精神。
-
三磅褶皱的创造力
大卫·伊格曼 试读
2025-05-28上架人的大脑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如何获得源源不断的好创意?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可以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组织如何做才能在创意经济时代,获得优势?在《三磅褶皱的创造力》中,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携手美国知名音乐大师,提纯人类创新史,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在近200个创新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如何运用创造力实现飞奔,雄踞万物之首。《三磅褶皱的创造力》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创造力何以产生,以及大脑进行创新思考的独特方式。作者结合近200个商业、科技、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清晰而透彻地阐述了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通过运用创造力“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产生创新,更告诉你如何让你的创新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并分析了创新者应该具备的4种思维特征,从而帮你更全/面和彻/底地完成创新领域的“自我进化”。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哲学研究
李长成 试读
2025-05-27上架本书深入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造成困境的政治哲学思考和探寻,进而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构想。 在此基础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新秩序的规范性维度。最后,从全球治理变革的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实践新方案。
-
帝国屋檐下:奥古斯丁政治哲学研究
花威 试读
2025-05-27上架寓于四五世纪罗马帝国风雨激荡的历史处境,奥古斯丁努力应对北非地区的多纳图派分裂,积极介入卡拉马暴乱、罗马城陷落和蛮族入侵威胁所引发的政教争端,为此撰写了书信、布道等多种政治著作,并以《上帝之城》作为自己的回应总结。向上结交游说各级官员,向下安抚劝勉两派信众,奥古斯丁不惜立于帝国屋檐之下,不惧居于刀剑暴力之侧,既批判罗马长久传统中的国家神学,又肯定尘世国家必要且关键的正面作用,以维护尘世的秩序与和平,保障尘世中的信仰羁旅,使人最终得以进入建基于正义之上的永恒国度。
-
皱巴巴果冻的绚丽人生
大卫·伊格曼 试读
2025-05-27上架以“大脑如何构建社会自我”为核心,伊格曼通过“镜像神经元如何让我们共情他人”“催产素对信任机制的影响”“网络社交中的脑区激活差异”等研究,揭示大脑在人际关系、权力博弈、道德判断中的社交编程逻辑。书中对比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的脑连接差异,分析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大脑奖赏回路的重塑,探讨群体决策时“从众效应”的神经基础。作者提出,大脑的“社会褶皱”如同果冻般柔韧可变,既受基因影响,也被文化、教育持续塑造,最终回答“为何我们既是孤独的个体,又是社会的囚徒”这一哲学命题。
-
论尊严(第8卷)
唐代兴 试读
2025-05-27上架本书意在澄清人为何需要尊严且诉求尊严存在何以可能之问题。人虽渺小,却生而高贵,因为人的生命得之于天、受之于地、承之于血脉并形之于父母,是天地神人共创的杰作。不仅于此,人原本是物,属自然人类学,却自为开出文化人类学道路,其人文存在努力会通了造物主的神圣和存在世界的神性,使人以尊严的方式存在不仅有自然基础,还有人性依据,更有人自身的天赋条件。每个人尊严地存在,是天赋的个体权利。由于其先天缺陷和后天局限,人相向走来组成社会、互借智一力共谋生存。这样,人的尊严存在,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保障。正视生物主义和威权主义之恶,检讨尊严的人为迷失和自为沦陷,培育恢复尊严的社会土壤,解构等序、强权、暴力和威权对尊严的侵犯、剥夺,重建平等的经济权利和自由的政治基石,展开文雅教育,恢复人性本朴,学会质朴关切,尊重共生存在,既是经营尊严存在的根本学问,也是保持尊严生活的必须智慧。